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焦点 >> 正文

空港观察:“假空姐”现象屡屡出现的背后



2021-05-29   作者:  来源:民航资源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继前不久东航的一波空乘飞行员“打假”宣传后,面对社交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空姐”up主,最近海南航空也遭到了同样的困惑。“空乘”打假似乎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据统计,全国航司空乘人数总计才十万人左右,而短视频平台上以空姐作为标签的博主大大小小就有30万之多。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大量“假空姐”的出现,让这个问题不断成为影响航司甚至空乘整体职业形象的痛点。

海航供图

  图:网络平台上的“假”空乘

  如何识别这些“假空姐”?冒充空乘又会有哪些风险?为何此类现象屡禁不止?今天就来详细探讨下,进而引申出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社会大众对空乘这一职业群体传统的刻板标签,是否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01“李鬼遇见李逵”

  如何火眼金睛识别“假空姐”

  俗话说“魔鬼在细节里”。无论“李鬼们”如何模仿,只要留心关注下一些形象以及行为细节,都不难看出真假之间的差别。在这方面,东航和海航官方甚至都细心给出了很多专业的观察和建议。

  首先,从形象上,各家航司对空乘的职业形象要求和标准可能各有差异,但普遍的原则是:从职业的专业性以及客舱服务的需要来看,任何夸张的形象装饰都是不被允许的。发型整齐、发色自然、不带美瞳、没有夸张的耳饰,没有艳丽的妆容,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规范。而往往“假空姐”在细节上很难做到以假乱真。特别的一点,由于经过专业培训,系丝巾的方式和样式,也是很容易露出马脚。

  另外一个可以从外在显然分辨出的点,就是着装制服。制服确实是空乘“光环”加持的利器,也是航司对外宣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一套特色鲜明,得体自然的空乘着装,既是航司文化的体现,也往往会给旅客过目不忘的深刻印象。阿联酋航空典型的地域风格的头饰、新加坡航空颇具东南亚风格的制服,都早已成为了航空业较为成功的典型形象代表。这也是为何很多航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金更新自己的空乘制服。甚至每个时代的制服都深深反映了当时的时尚烙印。还记得,法荷航在成立百年之际,展现了曾经使用过的全部空乘制服,俨然就是一部生动的欧洲百年时尚发展史。

  因此,空乘制服的设计上既要体现形象,也要有利于工作,不会额外增加空乘的工作难度。在多种功能目标之下,整体设计会有很多妥协。但是对于“假空乘”而言,如何突出吸引眼球才是最大的出发点。夸张的裁减与修改,甚至略显粗糙的面料和做工都是“假空姐”的常态。

  以2018年海航所推出的第五代制服“海天祥云”为例,由于极具特色的中式元素、青花瓷配色加上国际著名设计师的时尚设计,一直都成为中国航司空乘形象的代表,也广受旅客好评。但经过了“李鬼们”的一通魔改后,为自己引流的效果是达到了,但绝对已经不是一件可以工作使用的制服了。另外,据我了解,根据海航规定,除了许可的情况外,员工一般在工作之外也是不能随意身着制服,利用海航员工的身份,从事商业性质的活动。

  当然也有人提到了最简单高效的识别办法,只要拿出与日常工作相关的问题,例如飞行常识、气候常识、人体生理机能、常见的突发疾病表现及急救措施、逃生技巧、灭火消防处置、客舱施压处置、野外生存,以及各种机型的设备操作等。试看如何回答,立马高下立见。

  02造假的低成本和低风险

  成为助长乱象的温床

  在我国,假冒警察等国家工作机关职业,一不小心分分钟就落入了招摇撞骗罪的刑事处罚。比起这些职业来说,冒充空姐的风险显然是低很多,一是不触及刑责,二来一身装备数百元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回报与关注相比,自然也算不了什么。在淘宝购买一套喜欢的航司制服,有需要的话再去购买一本假证,梳好头发,换好衣服,打开视频,一个“空姐”诞生了。在如此体量的“假空乘”博主面前,航司纵使花费人力物力四处投诉,但毕竟精力资源有限,也难改变目前的乱象。

  假空姐的泛滥一方面在自媒体时代推波助澜的作用下日益严重,另一方面也让真正的空姐以及所在的航司十分困扰。假空姐利用这个身份在网络上招摇撞骗,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很快会对这个职业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越来越严重、口碑会越来越差。据报道,一位行业从业者在某次采访时就曾表达过困惑:“我好像当了一个假空姐,那些’真’空姐都在游山玩水开豪车,我们却在苦逼训练。”

  03冒充空姐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

  冒充其他职业,显然是一种与道德规范要求相违背的行为,肯定不值得鼓励与提倡,无论是否会涉及法律责任,其行为是与社会价值观不符的。在更为严格的法律层面,“假空姐”责任的认定,可能还要根据行为性质和其带来的影响程度来具体分析。

  之前提到过,由于制服形象对于航司的重要性,航司各类的制服设计其实是花费了大量的资源。很多航司还特别为产品设计申请了专利。作为这些“假空姐制服”的制造商,在未得到航司的授权允许下,贩卖其具有独特形象设计的制服,侵害了知识产权。而作为使用者,无论是购买假制服,还是航司离职人员,未经企业授权,在公共平台发布相关图片、视频等内容,视情节严重,同样也可能涉及到航司的追责。

  其次,如果冒充行为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可能还会涉及侵害企业名誉权,涉事企业可以采取法律手段,要求赔礼道歉、停止侵害以及赔偿损失等。名誉权,主要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冒充某航司空乘,如果行为不当很可能就会涉及这一类的责任。这一类的“假空姐”如果以某航司员工的身份引发了社会影响性大的负面事件,例如“某某门”之类,使得公众对某家航司或者相关职业群体产生了极为负面的评价,就可能被认为损害了其名誉权。“假空姐”此时就可能会被航司追究其相关的责任。

  最后,利用“假空乘”的身份,往往也是为自己其他的侵权或者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或者让对方产生了错误的信赖。我们经常所见到的冒充空乘人员骗财骗色的社会事件中,往往也都会牵扯到例如诈骗罪等,与冒充行为相关联的其他民事刑事责任。

  总的来说,一步错就有可能步步错。在冒充空姐所可能带来的短期利益面前,背后可能的风险,也应在“铤而走险”前好好掂量一下。

  04空乘职业标签

  与大众认知形象的反思

  世界航空业百年历史里,关于空乘这一独特职业群体的社会化标签其实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早期,在欧美民航发展的初期,由于乘坐飞机高昂的旅行费用,航空服务仅仅还只是针对社会金字塔顶端的群体,乘坐飞机更是一种奢侈的高端消费。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也产生了早期空乘“高要求”“亮丽形象”的传统刻板印象。据说早年,美国一份空乘职业的应聘难度和知识考核要求不亚于申请哈佛大学。我们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后,民航发展初期也同样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某种程度上,空乘亮丽的职业光环与其历史沿革密不可分。

  但是,随着民航交通的不断发展,航空服务正式从精英走向大众化。就我们自己的国情来看,虽然我们还有三分之二的国人没坐过飞机,但航空出行的便利性以及大众化程度与一二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很多人眼中,现在民航(私人商务航空除外)也不过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出行方式而已。

  在这样的趋势下,空乘职业的特点也在发生许多微妙的变化。在人员的选择上,如今越来越看重工作服务属性,而淡化年轻靓丽的形象色彩。同时,越来越多的男性也进入到这一行业,“空姐”这一称谓都已经不能涵盖乘务员职业群体的性别特征。从年龄与要求上,无论是从招聘要求还是年龄限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空乘的很多职业要求都在放宽,而且这一趋势未来将更加明显。

  但与此同时,社会对空乘群体的形象与服务高期待,很多时候仍停留在过去的刻板印象中,空乘这个职业似乎还是既神秘又略带“光环”。而“假空姐”现象的出现,就是利用了空乘的传统社会认知标签与关注度。殊不知,现实中,这种区别带来的冲突也引发了目前空乘职业很多独特的现象。

  其实,如果关注民航变化的朋友,不难发现,空乘这一职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围城”现象。墙外的人还是蜂拥不断地希望涌入,甚至还在“托关系”以及花费大量的投入来挤进各大航司,而墙内的人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现工作并没有原本期待的那样美好,对工作压力,薪资待遇等怨声载道,不乏纷纷离职的。究其原因,可能还是这种快速的行业变革下,很多人的传统职业意识和标签还没有转变。如果连行业内的人都还会有这种职业认知的偏差,可想而知普通人在社会上对于空乘职业的误解会有多深。

  当我们认为空乘这个职业它不再神秘,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一份与社会大部分工作并无二致的职业时,“假空姐”现象所存在的需求基础就会大大降低。这也才能根本性解决目前这一“怪相”。当然这也需要时间。

  而且,随着目前对职业反歧视的日益重视,传统空乘行业所代表的“唯年龄,唯形象,唯性别”的职业价值观正在世界各地受到抨击和指责。一个典型空乘的职业形象,正在变得多样化,更接近于你在生活中所可能遇到的任何一个普通人。在一个越来越尊重个人选择与价值的时代,为何要对一个普通职业设置基于形象、性别、年龄等根本性的歧视性规则。理解了这一点,或许我们再来作为一个旅客的角度,当我们能够在旅行中接受与面对更多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形象的空乘时,“假空姐”存在基础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经常看到有飞友反映,在国外航司遇到的空乘都是“大爷大妈”而感到郁闷,甚至很多人将这些个人因素直接与航司的服务质量划等号。但根据我的观察,国外航司里真正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反而对所谓“高龄空乘”现象十分自豪。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才更体现了对员工和职业的平等与尊重(也是很多国家反职业歧视法规的要求)。

  在不影响航空安全和履职能力的前提下,为何一个空乘在45岁就一定要他放弃客舱服务,为何空乘一定只能是青春靓丽的女性来担当。当我们的社会能够理解与坦然面对这些职业标签的变化,破除空乘的职业光环,让传统的空乘刻板标签走下神坛,给每一份职业更多的理解与宽容,或许也才是一种公民社会进步的体现。

  当然,在反思“假空姐”现象的同时,作为航司和空乘职业群体也可以有很多途径加强正面的引导,让大家更熟悉这个行业。真正的从业者们,也应更加爱惜和保护自己的“羽毛”。还记得,海航有一位网红空姐,只要乘坐过海航班机,一定不会对她的形象陌生。作为海航的形象代言人,各地的海航值机柜台,休息厅的空姐展示板都是她的形象。很多飞友还特意打卡她所工作的航班。她的很多个人记录,都展现了空乘日常生活普通和艰辛的一面。这样的宣传,也能一定程度消除大家对这个职业的偏见与误解。当然,我更希望,十年二十年后,如果她还愿意在客舱一线服务,并且也还能得到如今一样的关注和喜爱,说明大众对空乘职业标签认知或许真正改变了。

  “假空姐”现象的背后,其实反映的不仅仅是某一个特定行业的问题。这种对职业标签化的现象,以及被有心之人广泛利用与“消费”的行为,在更大的层面也是很多行业都会遇到的困境。究其根本,需要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与推动。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