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焦点 >> 正文

节能减排助力呼和浩特机场冲千万



2017-12-11   作者:杜树森  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再过十几天,呼和浩特机场将成功迈进“千万级”机场行列。在保障“冲千万”过程中,呼和浩特机场各类设备的运行时间显著增长,机场饱和率不断增大,机场员工却始终坚持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利用各种手段减少能耗、降低排放。截至目前,呼和浩特机场的综合能耗、航站楼单位面积综合能耗分别比去年下降了1.54%和1.58%。他们是怎样处理运输生产发展与能源消耗增长这一刚性关系的呢?

  实行精细化管理 建立标准化体系

  对于一个每日运行17小时以上,拥有1000多名员工,林林总总上万台设备的机场,要想做好能耗管理,离不开有力的制度体系支持。呼和浩特机场通过搭建机构-出台制度-建立体系-严抓考核,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

  呼和浩特机场先后出台了能耗计量与监督、考核、激励等制度,编制了《呼和浩特机场公司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对节能思路、节能目标、节能措施做出了具体设计,每月进行节能主要指标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解、落实,细化对责任人的具体要求,为节能管理打好了基础。

  2016年底,呼和浩特机场开始尝试引入能源管理体系,编制了《能源管理体系手册》、《能源管理程序文件》,制定了《能源管理方案》,组织了体系试运行,并开展了体系内审。今年9月,呼和浩特机场通过了认证机构的外部评审,11月获得了认证证书,成为继首都机场之后,华北地区第二个获得认证的机场。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呼和浩特机场对生产用能过程、各部门能源管理现状、能源技术储备有了翔实的了解,并形成了能源基准数据和能源目标。机场还对能源管理体系方法进行了尝试,飞行区管理部尝试将吹雪模式从热吹改为冷吹,用油从煤油变为柴油,通过用能效率管控,2017年前三季度,煤油消耗下降了69.1%,柴油消耗也下降了16.04%。

  拓展节能合作模式 引入外部资金支持

  技术改造是实现机场绿色发展的好办法。但如果由机场自行改造,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节能投资的回报效果也较为缓慢,投资成本往往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收回。呼和浩特机场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破解了这种高投入、回报慢的局面。

  就呼和浩特机场公共区来说,公共区有86套路灯、7基中杆灯、2基高杆灯,航站楼有184套1000W的泛光灯、1400余套日光灯、500余套筒灯,这些灯具使用已近10年,严重老化、耗能多、照度低、维修费用高。为了改善照明环境、降低能耗、节约费用,呼和浩特机场进行了市场调研,并以5年为一个周期算了一笔账:按照传统灯具维修方式,每年电费、维修费,灯具购置费较高,5年下来总费用约为553万元。如果自己将传统灯具换为LED节能灯具,需要支付换灯的费用,LED灯具一般保修5年,5年内不需维修费用,每年电费约32万元,这样5年下来的总费用为460万元,不仅全部换了新灯具,而且总费用还节约了近百万元。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呼和浩特机场尝试采取节能效果分享的模式引入了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建设投资全部由中标的节能服务公司支付,5年之内,灯具的运行、维护、维修全部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据了解,项目实施后,每年节约电费为49万元,节电率达60%以上,呼和浩特机场每年从节约的电费中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一定的费用,双方实现了共赢。

  引入节能减排新技术 从源头打造绿色机场

  据航站楼管理部能源管理员刘伟介绍说:“以前我们开展节能减排,主要靠人来节约,比如随手关灯、关设备、控制大功率电器,但是效果有限,而且容易影响旅客的满意度。现在我们变了思路,让设备少用能多干事,把效率提上来。”刘伟有这样的感触,源自于航站楼空调改造。

  据了解,航站楼是呼和浩特机场第一耗电大户,以2016年测算,日均耗电23497度,够北方地区一个普通家庭使用10年,到了旺季,日均用电超过30000度。而空调系统又是航站楼内第一“大胃王”,2016年空调电耗占航站楼电耗的33%。呼和浩特机场通过不断优化经济运行方案,挖掘节能机会,开展了暖通空调上、下游联动改造项目,这个项目实现了空调系统自动变频调节,在需要时全负荷运转,温度达到要求时自动降低功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胃王”的烦恼。数据显示,截止今年采暖期前,航站楼空调在比去年多开启一个半月的情况下,电耗仍然下降了4.46%。

  在节能项目上取得成果后,呼和浩特机场又针对集中供热厂开展了脱硫改造项目,从源头上打造绿色机场。脱硫改造项目每年会增加呼和浩特机场30多吨标煤的综合能耗,吃掉一部分节能成果。但是,它带来的减排效果却很明显,预计每年的二氧化硫排放将从579.3吨降低至57.9吨。目前脱硫改造项目已经竣工验收,正在产生效果。

  呼和浩特机场通过多种方式,在确保旅客安全、顺利、高效出行的同时,让机场内的设备运行更加低能、低耗、低污染,让这座即将步入“千万级”的机场更加绿色、环保。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