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深空姐眼中的春运“年代三部曲”
图:1月23日,在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上,乘务员在引导乘客登机。 新华社发
51岁的孙丽萍自1985年成为一名空姐以来,在3尺客舱里坚守这一岗位已有32个年头,目睹中国民航春运发展的时代变迁,见证了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一个10年:有任务抢着“飞”
孙丽萍1985年入职南方航空,当年只有19岁。刚工作的头10年,对她和她的同事姐妹们来说“比较悠闲”。那些年,春运完全不是如今的“海陆空大迁徙”,旅客不多,每天的航班数也屈指可数,多的时候也就2班。
“好几天都赶不上一次,飞行机会可抢手呢!”孙丽萍回忆说,春运期间,她和其他没有任务的姐妹们每天早上会主动去机场打扫卫生。要是下了雪,她们会“主动请缨”去把积雪清理干净。
当年孙丽萍和她的姐妹们住在单位集体宿舍,要是有人身体不舒服不能“飞”了,领导就到走廊宿舍里喊“谁能去飞”,每个房间里的人都会探出脑袋,争着抢着说“我能去,我能去”。
“那些年,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坐飞机还是一件新鲜事,而且多多少少还是身份的象征。”孙丽萍说,当年,不单是有钱就能买到飞机票,还得凭所在单位开具的介绍信购买。
第二个10年:坐飞机多是有钱人“专利”
1996年后的10年,中国民航业发展突飞猛进。在春运期间,孙丽萍越来越忙得“根本停不下来”。
孙丽萍说,这10年坐飞机不用凭介绍信,不看身份和级别。但在她看来,那时坐飞机返乡过年的人大多还是有经济实力的人,这一点从那些年春节期间公司为乘客准备的礼物也能看得出来。
她回忆说,那时的礼物总是精致的“财神爷”小摆件,大多数乘客都是企业“老总”,他们收到礼物后总是笑得合不拢嘴,连说“你们公司很会选礼物,寓意我生意兴隆啊。”
这10年相较于上一个10年的大变化,是航空公司对飞行安全的重视与日俱增,公司要求熟练掌握各种安全手册。孙丽萍总是先试着去理解手册内容,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给乘客,慢慢地摸索出一套“简练、准确而又接地气”的说法。
第三个10年:飞机出行日益“平民化”
2007年后的10年,孙丽萍明显感受到全国人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坐飞机不只是“老总”们,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也选择乘飞机回家过年。当然,这也让她的飞行任务更重了,春运期间忙得不可开交。
经历了32年的蓝天飞行生涯,现在孙丽萍已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乘务长。她说,现在航空公司越来越注重旅客的乘机体验,乘务员们必须提高服务水平。
“春运期间航班多,遇到恶劣的天气就更会延误,有的旅客就会很不满意,甚至发脾气。”孙丽萍说,有的年轻空姐对此感到很委屈,躲在角落里直哭。这时,她总是想方设法劝慰,并耐心地向乘客解释,争取得到理解。
这些年,每逢过年的时候,乘务组要在客舱里和旅客互动,组织猜谜语、击鼓传花等各种各样活动,可孙丽萍春节却不能再参与了,这是南航对50岁以上的乘务员的关照。今年她可以和家人一起在家过大年。她告诉记者,现在自己“越来越珍惜每一次飞行的机会”。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空乘日志:一位空乘的新年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