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运营 > 品牌 >> 正文

李冬凉:始于热爱 源于初心 终于责任



2021-03-24   作者:王彩军  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在川流不息的呼和浩特机场停机坪上,各色飞机来来往往,一次次升空,又一次次降落。令人诧异的是,有一架“飞机”却一直停靠在机坪东侧的场地上,从没见它“飞”过。

  飞机不飞,这事儿让人挺奇怪。对于呼和浩特机场来说,这架飞不起来的“飞机”却是个“香饽饽”,发挥着大作用!近年来,大大小小的特种车辆培训都围着它来转,培养出了上百名特种车辆人才。飞机造的牛,造飞机的人也牛。说起造出这架“飞机”的人,人们都会竖起个大拇指,他就是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的李冬凉,熟悉的人,都叫他“李大师”。四方脸,头发稍许花白,总爱留着一撇浓密的胡子,走起路来不紧不慢,从李冬凉有些沧桑和质朴的脸上,透露着岁月沉淀下来的一丝沉稳和对工作的深究细研。已经年近六旬的李冬凉,已经在民航系统奋斗了近30年,从一个偷摸,学艺的小维修工,到自己造“飞机”,从只会开汽车,到拿到民航特种车“全执照司机”,李冬凉30来年的成长历程诠释了“工匠”精神。用他的话说,一锤子锤不出个“飞机”,靠的是大家的智慧,锤的是遇到困难问题绞尽脑汁也要解决的韧劲儿。

QQ图片20210324170459.png

  图:李冬凉工作照

  造飞机不是梦,敢干就能成真

  制作一台像真实飞机一样的模拟航空器用于特种车培训,李冬凉十几年前就考虑过。当时行业内也没有值得参考的培训方式,驾驶员们只能对着一面标有刻度的白墙进行客梯车对接舱门训练,推着一个简易的三角铁架进行牵引车训练。这种“做样子”的培训方式让驾驶员们在实际对接飞机保障时心里没底,他作为管理者心里更没底。从那时开始“造飞机”的决心日益在李冬凉的心底生根发芽,他决定:一定要造出一个和真实飞机模样一样的模拟航空器,彻底摆脱特种车实操培训的困境。

  敢想容易,敢干难。况且造这么大一个“大疙瘩”何其容易。李冬凉琢磨着:单干不行,这得得到领导的支持,还得找人一起干。恰在这时,吹了一把“东风”: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把赛事地点选在了呼和浩特机场,而且正缺一个用于特种车辆比赛用的设备。李冬凉兴奋了起来,他把制作模拟器的想法向领导汇报,立即得到内蒙古机场集团和地服分公司领导的同意和大力支持,拉了一支队伍成立制作组(李冬凉创新工作室雏形)开始着手“造飞机”。

  说干就干,李冬凉找材料切割、敲打、焊接,先制作出了一个保温杯大小的“袖珍”飞机模拟器,然后请来工程师根据实物绘制图纸,将图纸送到工厂按比例放大加工制作各个零部件,零部件加工好后再运回呼和浩特机场机坪场地组装、焊接。为了避免返工,李冬凉和工人们每天吃在一起睡在一起,胳膊上烫伤了好几处,加班加点,历时3个多月,一台可移动的航空模拟器终于问世了。模拟器总长15米,翼展10米,高度6米,重量约16吨,是当时国内民航系统最大型的完全手工制造的可移动航空模拟器,填补了民航业特种车辆培训的空白。在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承办的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首次亮相,模拟器圆满完成了大赛各类特种车的保障需求。2014年9月,首届中国民航航空器地面设备大赛在呼和浩特机场举行,李冬凉又制作了第二台航空模拟舱用于比赛。2014年可移动模拟航空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QQ图片20210324170532.png

  图:第一代航空模拟器比赛使用

  李冬凉“造飞机”的梦还没有停止,从2016年开始,历时两年完成了第三代模拟航空器的组装调试。第三代模拟航空器外观上与实际A320飞机仿真度基本一致,机身整体长37米、翼展30米、机身高度6米、尾翼高11.5米、重量约50吨,能够满足从ERJ190到波音宽体767机型不同高度变化13种特种车辆集一身的培训,还可以推广到应急救援、反恐防暴演练上,有效降低特种车辆训练成本和训练风险,提升机场运行安全。2020年,“可移动模拟航空器”在自治区第一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上展出,并获得了一等奖。目前地服分公司已与厂家达成协议,可实现批量建造,实现了专利技术市场化的转换。

QQ图片20210324170605.png

     图:在自治区第一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上布小林主席观看可移动航空模拟器功能演示

  始于兴趣 终于坚持

  有一次问李冬凉“是什么支撑您造出三架模拟航空器的”,李冬凉想了想说,“一个是我一直以来就喜欢拾掇这些东西(车辆机械),另一个就是我从没有因为任何原因放弃过。现在的年轻人愿意尝试新东西,能够坚持下来的不多。”

  李冬凉在16岁知青下乡期间就学会了开汽车。之后他进入内蒙古地质队车队工作,常年野外住帐篷,一干就是15年。慢慢的艰苦的环境磨砺了他能吃苦、有韧劲的性格。1993年,恰逢民航内蒙区局招聘大客车驾驶员,李冬凉与民航结缘。1995年,民航内蒙古区局成立了民航汽车修理厂,李冬凉被聘为厂长。李冬凉白天带领工人修理机场内部车辆,晚上承揽修理外部社会客运车辆,经过几年的努力,民航汽车修理厂成为了呼市地区14家一类汽车大修资质企业之一,并且成立了大客车特约维修站。就在对车辆拆了装、装了拆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2004年,李冬凉还发明了汽车扫描照明灯,获得国家专利,解决了夜间行车照明死角的技术难题。

  借于这份闲不住的“瞎捉摸”,2005年,他已取得了12种民航特种车型的岗位操作资格,李冬凉从一名大客车司机成为当时内蒙古民航特种车的“全执照司机” 。近年来,李冬凉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完成电源车、牵引车、除冰车等多项自主维修工作,节约维修费用200余万元。

  执着坚守 在平凡中暂放光彩

  “我是一名老党员,我没想的多么崇高,我就想自己在什么岗位,就应该坚守岗位上的那一份责任。那些年在修车的时候,我就想一定要修好车,练好技术;来到民航后,我就想我要开好车,不出事儿;后来我当上地服公司站坪部经理的时候,我就想我要让我的驾驶员兄弟们都能练好车、练好技术”李冬凉说。一句简单的话,透露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心。为了让司机们更好地学好车,李冬凉创新工作室还以特种车辆教材为脚本,制作了特种车辆教学视频教材。经过一年多的录制、修改、完善,完成了客梯车、平台车等8种车型的教学视频制作,这也是民航业内首个特种车辆教学视频。

  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自治区劳模、自治区“北疆工匠”、首都机场“最美国门人”等荣誉满身的李冬凉,仍然没有停止脚步。他说,荣誉都是大家的,我只是站在了最前面,现在领导们对我们的工作室很重视,我们也得加把力,怎么也得一年搞出一项创新来。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席卷而来,公司防疫物资紧缺,李冬凉带着创新工作室成员又开始了防疫措施的研究,创新设计制作了简易防护面罩、防飞沫隔挡屏、证件消毒盒,车载X光机辅助对接滑梯等10余项防控措施,得到了行业的广泛推广使用,让普通的创新小点子,在防疫阻击战中发挥大作用。去年,李冬凉改造的环保移动卫生间也在疫情中派上了用场,在候机楼隔离区满足隔离人员的如厕需求。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为了做好货物运输防控,李冬凉又创新制作了货物全方位全自动消杀设备,对货物进行“全盘扫描”,为货物又上了一层安全“砝码”。今年2月初试验顺利效果良好,近期将在呼和浩特机场货运部投入使用,这也是2021年第一个创新项目投入到生产一线。

  现在呼和浩特机场着力打造“绿色机场”,倡导“打赢蓝天保卫战”,李冬凉又把目光聚焦到“油改电”上,一头扎进了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据李冬凉透露,现在研究的摆渡车太阳能补充发电装置已经获得专利技术,预计春节后安装在新能源摆渡车上试用。

  岁月易老,创新无限。60来年的风霜在李冬凉的头顶留下丝丝银发。李冬凉说,“现在工作室步入正轨,我也快退休了,但是我不能让工作室停在我手里,我得让工作室继续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去年工作室进行了一次组织成员更新,吸收了几名新成员,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也会不同的技能,我希望我们的创新多元化,不限于技术创新,扩展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创新不分学历,只要肯钻研,只要有敢于碰壁的精神”李冬凉说,“现在我带着一个徒弟,和我一起做一些项目,虽然他学历不高,但是爱于钻研,有这一份心,我相信他可以的,我希望能教给他一些技术,其实更希望他能学会承担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做事儿能够细致一点,专注一点,耐心一点,也许我们的一个小改造、小发明,就能在实际的保障中起到大作用,解决大问题。”

  李冬凉就是这样一个文化不高,却容易深钻细研的人。他深深地耕耘在民航的最基层,在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为机场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