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凉创新工作室:把一线员工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
李冬凉检查线路
为了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活力,充分调动广大职工钻研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2012年3月, 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地面服务分公司本着“技术创新促安全、科技创新促发展、管理创新促提升”的理念成立了李冬凉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以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培训服务为主要功能,紧紧围绕安全生产保障、日常经营管理、特车人才培训等实际开展创新工作,解决生产保障中重点、难点问题,凝聚广大职工创新智慧,把一线员工的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提高运行保障水平,提升特车人才技能,发挥降本增效作用,是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发源地”,对企业的品质化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打造创新活动的“新平台”
李冬凉正在制作航空模拟器模型
工作室主要负责人李冬凉,中共党员,从事民航特种车辆工作20余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李冬凉勤劳努力,踏实奉献,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创新制作了航空模拟器、轮胎安装压力机、大托盘支架等多项研究成果,提高了安全生产,提升了特车驾驶员的培训效率,节约了大量的维修成本和人力物力,为企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工作室目前共有成员15人,主要由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地服分公司站坪部、货运部的员工组成,他们大部分是特车驾驶司机,是一支维修经验丰富的团队。工作室目前设置主任一名(由劳模李冬凉担任),理事三名,管理工作室日常事务。工作室拥有约130平米的活动场所,划分为资料室、工具室、操作室和展览室,有两张工作台,进行日常操作使用,其他设备工具比较完善。
在劳模李冬凉“担纲领衔”下,工作室不断凝聚创新精神,集聚创新智慧,取得了传送带车限高架、绩效考核系统、文档管理系统等众多成果,并涌现出民航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获得者李晓伟、全国民航“金牌员工”和首都机场集团内部培训师获得者孙凌波等优秀人才。
虽然平均文化偏低是这个团队的特点,但是经验丰富技能精湛是这个团队的优势。他们敢于创新动脑,善于动手实践,利用这个“新平台”,形成我想创新、我敢创新、我要创新、我能创新的浓烈氛围,充分调动广大职工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为员工发明新技术、运用新方法提供展示机会。
推动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技能大赛选手正在使用第二代航空器模拟器进行实操练习
为了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室制定了学习、资料管理、例会、激励奖励等规章制度,责任到人,分工明确,紧抓落实。工作室每月召开一次会议,每季度开展一次交流活动,总结取得的成果,梳理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法,使得工作室各项工作得到有序开展。
工作室完善的制度建设、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工作室通过设计延长行李牵引车压把,仅用4块钱成本消除了行李牵引车拉运拖斗脱钩的安全隐患,提高了行李牵引车运输的安全性;设计制作了大托盘支架,减少了原来需要2-3个人帮助推拉大托盘对接的人员,由1名驾驶员即可完成,节约了人力成本。 设计制作了轮胎安装压力机,由以前需要花费2个小时靠蛮力拆卸行李拖斗轮胎,减少到仅需10分钟靠千斤顶原理轻松拆卸,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016年3月,牵引车在推出航空器时出现了内部故障,工作室紧急开展技术攻关,短时间内制作了牵引车刹车分泵支架完成故障修复,节省维修开支约16万元;2016年9月,通过置换报废除冰车旧锅炉等方法,完成了两台除冰车的大修工作,节约了维修费用近60万元。
工作室紧紧围绕航空器特种保障车辆及其他设备设施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解决急难险重问题,迎难而上,攻克技术难题,为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解决特车培训难题的“攻关站”
随着航空业的蓬勃发展,航班量逐年增加,特种车辆驾驶员的培养成为严守安全底线,保证地面运输安全的重要环节。在特种车辆培训方面,由于之前没有相应的模拟设备,特车驾驶员只能对着一面标有刻度的白墙进行客梯车、升降平台车对接舱门培训;通过一个可移动三角架进行牵引车的训练,起不到很好的培训效果,同时给实际保障安全也带来一定隐患。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工作室从实际出发,以A320标准拖把长度为基础,以飞机原理为原型,自行设计制造了特种车辆训练用的第一代可移动航空模拟器。该模拟器总长15米,翼展10米,高度6米,重量约16吨,内部客舱安装了水平测量仪,可以检测牵引的稳定性,是目前国内民航系统最大的完全手工制造的可移动航空模拟器。该航空模拟器可开展牵引车、客梯车、平台车、传送带车等多种车辆的培训,有效解决特种车辆驾驶员培训考核的各种复杂问题,同时也填补了民航特车培训专业设备的空白。
2014年9月首届中国民航航空器地面设备大赛在呼和浩特机场举行,为了满足比赛需要,工作室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制作出了第二代航空模拟舱,主要用于客梯车、平台车等车型对接的实操练习。
两台航空器为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特车培训和考核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硬件支撑,此外,模拟器还满足了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空防演练等需要。航空模拟器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2016年,在总结改进前两台模拟器的基础上,李冬凉创新工作室制作完成了第三代可移动航空模拟样机模型。样机模型机身可升降高度,自动开关客、货舱门,前起落架可调整垂直和倾斜角度,比较前两代模拟器,增加了更多功能,可满足更多机型的实操训练。地服分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寻求合作厂家,以期实现专利技术市场化的转换,推进成果转化落地。
在不断升级模拟器的外形及功能设置,逐步提升特车培训的实际效果中,李冬凉创新工作室成为解决特种车辆培训难题的“攻关站”,为民航特车培训提供硬件支持,不断推进民航特车专业培训工作的向前发展。
培养特车技能人才的“练兵场”
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地服分公司承担着呼和浩特机场近80%的航空地面车辆保障任务,需要具有丰富驾驶技能的驾驶员完成保障工作,但是由于特车驾驶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理论学习能力不强,正常的课堂培训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李冬凉创新工作室开始了特种车辆教材的编写工作,完成了牵引车、平台车、摆渡车等十几种车型的可视化教材编写。教材内容图文并茂、易于学习操作,同时添加了常见故障应急处理办法,实用性极强,得到了驾驶员的普遍认可。
李冬凉创新工作室还以特种车辆教材为脚本,开始了特种车辆教学视频教材的制作。经过一年多的录制、修改、完善,已经完成了客梯车、平台车等8种车型的教学视频制作,这也是民航业内首个特种车辆教学视频。初步测算,视频教学将特种车辆驾驶员的培养周期由原来的三个月,缩短到一个半月,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和人力资源。截至目前,李冬凉创新工作室已拥有1名高级技师(操作技能岗位一级),2名技师,3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5名内蒙古民航特种车辆培训学院实操培训师。
实干耐劳,刻苦奉献劳模精神的李冬凉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和赞扬,经过特车培训上岗的特车驾驶员都竖起大拇指赞叹的说到:“航空模拟器仿真度高,学起来就像对接实际的飞机一样,图文教材和视频教学就像手把手在教学,学的快,学的精,练出的兵个个都是好样的,李大师真是不简单呐!”今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在《寻找最美劳动者》中对李冬凉做了专题采访报道,传播李冬凉勤劳友善、尽职尽责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今后,李冬凉创新工作室将继续积极发挥创新潜能,紧贴企业生产实际,破解生产保障中的技术难题,调动广大职工大胆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能量充分释放,力争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为企业品质化发展贡献更多、更大力量。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