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上无线网络的未来机会
对于大部分旅行者而言,拥挤的航班与狭窄的座椅已成为飞行旅行的常态。但近日在一项对乘客机上无线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乘客对于舒适航班的定义正在悄然转变,即每10名被访乘客中有9名乘客愿意为了最佳网络连接服务放弃飞机上其他的便利设施。
接受调查的乘客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3个国家并在过去一年中使用过飞机无线网络服务的3000名成年人。这份调查显示了乘客对于快速、稳定的全球越洋空中无线网络的需求正日益增长。
对航班舒适度的定义
正在改变
该调查由霍尼韦尔发起,在调查中,近90%的乘客表示,他们愿意选择在基础设施——包括更佳的座位位置、更宽的搁脚空间——上进行妥协,以换得更快速稳定的无线连接,甚至食物与饮料也在妥协条件之列。为了更好的网络连接,每5位新加坡乘客中有2位愿意放弃航班上的零食,每4位乘客中有1位愿意放弃享受饮料服务。同样出人意料的是,对于一些新加坡乘客,网络甚至比个人生理需求更为重要。超过1/5的新加坡乘客愿意为最佳的网络连接放弃使用洗手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运作要求业务实现无缝连接,这就需要利用好空中的无线通信”。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亚太区航空运输副总裁戴殊荣告诉记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商用航班中,将近4/5的乘客认为,飞机应随时为乘客提供高速的无线网络连接服务。事实上,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乘客(55%的美国乘客,42%的英国乘客,40%的新加坡乘客)表示,他们是由于个人使用目的而使用飞机无线网络,当然也有很多乘客(22%的美国乘客,30%的英国乘客,29%的新加坡乘客)主要是因职业需要而使用无线网络的。
降低航空公司运营成本
机上无线网络的应用对乘客飞行体验的改变不言而喻。那么,对于航空公司而言,它的应用则意味运营成本的削减。“无线网络的一个优势在于降低燃油的消耗”。戴殊荣说,对于所有的飞机而言,燃油的消耗占到了运营成本的45%。如何降低飞机的重量无论是对于航空公司的运营效率,还是运营成本的管理,都至关重要。即使每年只减少1%~2%的燃油使用,燃油利用效率就会得到很大提高。“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飞机前排座椅后有一些阅读物,虽然数量不多,但它对于飞机的总体重量有直接影响。如今的电子时代,很多人都有智能手机或iPad,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些电子设备,减少飞机读物的使用,做到‘无纸化’,就能帮助飞机减重,降低燃油消耗”。
同时,机上通过卫星通信实现的机上无线网络的大数据容量能够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在越洋飞行中,无线网络通信能够帮助机组人员及时制定飞行计划。“以往飞行员制定的飞行计划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有些数据甚至是8个小时~12个小时之前的数据,根本无法为飞行提供及时的参考。而利用通信卫星技术,可以令飞行员得到即时的风力和气温数据,及时调整飞行计划,规划飞行路线,这能够非常有效地降低燃油的消耗”。戴殊荣告诉记者,波音777 飞机在卫星通讯的帮助下,一年至少可以降低将近200万美元的燃油消耗。
此外,目前航空公司对于飞机的维修是基于飞机落地之后的检查,发现问题之后再运输配件,这个过程耗时长,容易造成航班延误。“而通过卫星无线网络传输,系统可以及时更新飞机的数据,在飞行过程中就可以判断飞机的问题,选择维修的地点,并及时传达信息以便准备配件,从而提高维修效率。这给乘客的直观感受就是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有所提升”。
我国尚处尝试阶段
事实上,机上无线网络的应用在国外的航空公司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在美国,约有一半的航班上都可以使用。毫无疑问,这项技术未来在中国的航班上应用将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航空公司开始进行初步的尝试,但还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并行之有效的地空通信体系,也就是说,航空公司应如何改装飞机、提供服务、收取费用,这些重要问题仍处于初级尝试阶段。
对于乘客关注的使用成本问题,目前机上无线网络有三种收费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费用含在机票中,各航空公司收费不同。第二种模式是客户使用的时候根据流量来支付费用,第三种模式是航空公司会通过网站广告收入来平衡客户使用的流量费。当然在具体的方案当中,不同的航空公司会根据航线制订收费方案。低成本航空和跨洋的飞行的收费模式则完全不一样。
戴殊荣表示,机上无线网络未来甚至可能代替安装在座椅靠背上的机上娱乐系统。“娱乐系统不工作是造成乘客飞行体验欠佳的最关键因素。有了无线通讯技术的支持,乘客可以使用自己的电子设备,航空公司还节省了安装和维护设备的成本以及由于设备重量所带来的额外的燃油消耗”。
记者从霍尼韦尔了解到,针对机上无线网络的应用,他们的解决方案分为基础解决方案和升级化的解决方案。基础解决方案能够透过航运管理的通信中心实现空对地的交流,而且成本不高。在升级化方案中,依托于其海事卫星,乘客在飞机上能更好地享受无线服务。
戴殊荣向记者透露,海事卫星在未来将使用KA波段,该波段类似于日常通信提到的宽带,能够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乘客在飞机上就能得到与家中宽带上网一样的体验。“对于机舱需要使用的大量数据和地空数据传输,这也是一个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在明后年推出该项技术”。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