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服务 > 服务 >> 正文

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将上线运行



2014-03-18   作者:李芳芳  来源:《中国民航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旅客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查询目的地机场和出发地机场的天气变化情况;机场通过大屏幕实时显示雷雨云的生成过程,普及航空气象知识;飞行员直接从IPAD客户端上实时收到各类天气预警信息、最新卫星云图和机场天气雷达图像……这一系列情形都将随着3月23日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成为可能。

  由民航气象中心开发的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集约了目前我国所有的航空气象产品,汇总了全国190多个机场气象台实时提供的气象信息,同时显示全球主要机场的气象信息,具有高度的时效性。“我们这个平台的信息更新十分及时。一般而言,全国190多个机场气象台观测的气象信息从开始传送到平台推送的整个流程不超过1分钟。”民航气象中心业务管理室副主任张洪泰表示。

  此外,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的推出不仅满足了业内专业用户的需求,同时面向广大旅客提供天气信息查询。平台将分为社会公众版和注册用户版。社会公众版主要面向社会公众,为公众用户提供显示和查询全球范围内主要机场和我国所有民用机场的天气信息,并为公众提供航空气象科普资料。注册用户版主要面向民航业内,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当我们得知航班上越来越多地配备IPAD之后,就为满足飞行员的需求而开发了IPAD客户端,方便飞行员实时通过客户端了解各种气象信息。”张洪泰说。

  此外,为减轻民航单位在处理因为天气原因造成的大面积航班延误时承受的压力,该平台还授权专业用户在发生恶劣天气时,可以利用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向旅客实时显示气象信息。

  民航气象中心主任周建华表示,航空气象服务不仅为民航运行安全顺畅保驾护航,也通过提供精细化的航空气象信息,帮助航空公司和机场等民航单位节省运营成本。随着民航业的发展和公众对民航出行的关注,航空气象服务将借助更多科技手段,服务行业发展。

  静观风云变幻——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特点解析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李芳芳 通讯员韩清源、张茜 报道:3月23日,伴随着第54个世界气象日的到来,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将正式面向民航专业用户和广大旅客上线运行。

  无论是对于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等业内单位,还是对于广大旅客,这都将是一次崭新的体验。崭新平台、海量信息、定制服务、随时推送,这个平台拥有太多值得关注的特点。让我们一探究竟,看其究竟如何助力中国民航业实现持续安全目标,提高航班正常性。

  缘起 主动寻求压力下的突破

  民航业的运行特点注定受天气影响较大,曾经有人戏称民航业“靠天吃饭”。尤其是随着我国民航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航班量不断增长,天气变化对行业正常运行的影响日益增大。

  近年来,因为极端恶劣天气导致大面积航班延误的事件时有发生。一场能见度不足100米的大雾直接影响了1400多架次航班的正常运行;一场台风能导致航空公司取消近200个航班。在此类极端天气发生时,气象服务尤显重要。如果气象服务及时、精细、全面,就能帮助相关单位早作预案,提前准备,为运行决策提供支持。

  作用越大,责任越大。民航气象服务的职责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天气对民航运行安全和效率造成的影响。面对管制部门、航空公司、机场等航空气象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面对广大旅客不断增长的期待值,民航气象中心认识到,无论是从飞行安全方面考虑,还是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考量,航空气象信息分发的及时性、信息资源的集约化、气象产品的精细化、气象服务的决策辅助能力和集中统一程度等方面都需要有进一步的改进,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

  在“追求更好服务”动力的驱使下,民航气象中心认为,必须突破现有服务模式,全面整合民航气象系统的资源,建立一套全新的民航气象服务模式和功能完善的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以使民航气象服务对运行协调决策、流量管理和集中运行控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满足民航安全顺畅发展的需要。自2009年开始,民航气象中心带领民航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分级区域预警预报与服务模式,实现航空气象信息的高度共享。2012年,在新的服务模式基础上,民航气象中心开始启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自2013年开始,该平台在空管单位、航空公司及民航气象部门试运行。今年3月,在研发了15个月以后,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将面世。

  面世 四大特性紧跟行业发展的脚步

  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具有全面及时、在线互动、精细个性和共享开放四大特点。该平台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在现有气象服务的基础上,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的系统架构,方便用户随时随地通过接入互联网直接使用,在原有点对点地为专业用户提供规范服务的基础上,为民航运行的各参与方提供全面、及时的航空气象信息。民航气象系统通过在线实时天气讲解与咨询,为民航协同决策运行提供天气情景意识;实现与运行标准紧密结合的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并实现推送服务;向广大旅客提供实时的航空气象信息,为旅客的出行提供气象信息参考。为满足国外用户的需求,该平台还开发了英文版本。15个月的努力,整个团队的集思广益,能否让即将面世的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承载起那美丽的希望呢?

  “我们这个平台通过整合资源,将会产生1+1>2的效果。”民航气象中心主任周建华说,该平台运行后,将目前所有的航空气象产品进行集中整理,并综合机场和航班的运行标准,提供气象信息。“比如,我们在气象信息中会显示目前跑道视程是多少,会不会超过起飞标准,为用户在复杂天气下作出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天气是瞬息万变的,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重要天气会对航空运行带来重要影响。所以,气象信息的传递必须强调及时性。尤其是在影响飞行的不利天气发生之时,气象信息的传递必须与天气“赛跑”。而该平台要会聚全国190多个机场气象台采集的气象信息,如何确保及时传递气象信息呢?“为确保气象信息的及时性,我们要求7个民航地区气象中心,在向平台转送全国各地机场气象台采集的气象信息过程中,延迟时间不超过1分钟,以确保各类用户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通过平台查询最新信息。”民航气象中心业务管理室副主任张洪泰说。

  不同的用户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定位、运行范围等因素,对气象信息产生了差异化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粗放式的信息推送方式,分类用户的需求,并提供精细化的服务。”周建华说,该平台充分考虑了空管、机场、航空公司等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并由此设计了不同的气象服务产品,以满足用户需求,提高航空飞行的安全性、正常性。

  此外,该平台还强调服务的主动性。当预测出某地可能出现影响飞行安全和航班准点的危险天气或天气变化时,平台就会将天气信息主动推送给相关用户,提醒用户早作准备,降低危险天气造成的影响。

  提升 “双面”特色服务提高满意度

  一边是公众对各种气象信息的需求,一边是行业对专业气象预报的要求,新平台能否让二者皆满意呢?如果混为一谈,估计两边都不满意。于是,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特意推出了社会公众版和注册用户版两个版本,用两种不同的特色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

  该平台竭力将自己打造成业内用户的“气象军师”。据介绍,注册用户版除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国内主要机场自动气象观测数据、各种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图像、重要天气预告图、极地航线温度图、机场跑道风向、风速变化等动态显示图外,还可以动态显示相关航空气象通告,如区域预警、机场预警、例行的天气通报和影响航班运行的重大天气将要发生情况下的天气快报、航空器语音报告等信息。

  针对有定制服务需求的注册用户,平台能够根据需求为注册用户提供定制关注机场的天气实况和预报,同时还会以列表或图文形式显示定制机场的自动气象观测信息。“我们的平台还设置了告警功能。比如某机场可以根据运行需要,设定机场的自动气象观测数据告警阈值。当数据项达到用户设定的告警阈值时,列表将以不同颜色直观地提醒用户需要注意的机场自动气象观测数据。”张洪泰介绍。

  该平台还可以根据需要,为专业用户提供航空气象报文的快速查询、高级检索、告警查询功能等服务;结合航空公司航班计划信息,以自动推送或手工提取方式为用户提供起降机场间的天气、重要气象情报和重要天气预告图等资料;提供集成显示的各类机场天气告警、飞行情报区天气告警、火山灰云及热带气旋告警等航空气象重要预警信息;推出专业版IPAD客户端,方便飞行员通过移动客户服务端,实时查询机场天气、机场信息、最新天气通报、各类天气预警信息、最新卫星云图和机场天气雷达图像,随时随地了解最新的天气情况。

  该平台充分考虑了专业用户在使用气象信息中可能产生疑问等情况,于是设计了视频气象讲解服务。由专家根据用户需要或者针对特殊突发天气,在线进行分析和解读,为用户作出决策提供参考信息。如果用户错过气象讲解时间,还可以通过平台的相关功能页面,重新观看视频讲解录像。此外,平台还可以提供在线支持功能,为各级民航气象部门和各类用户之间提供一个实时在线交流平台。如某机场出现影响航班飞行的恶劣天气时,民航气象中心可以组织该机场气象台和该机场所属的民航地区空管局气象中心进行在线天气会商,并邀请航空公司、管制部门、机场运行部门在线参加。

  在特殊天气发生时,广大旅客由于对天气变化趋势没有直观感受,或者不掌握实时的气象信息,容易对航班运行不正常的情况产生不理解。该平台研发了机场天气大屏显示功能。“当遇到影响航空运行的恶劣天气时,专业用户可以通过机场显示屏幕,利用平台向旅客实时显示气象信息。”民航气象中心预报室副主任吕艳彬介绍说,旅客将可以直观地看到系统显示恶劣天气(如暴雨、降雪)影响的区域、强度和演变趋势。平台还可以放大显示局部区域或航路航线天气,向公众解释为何航班会受到航路上的天气原因而不正常。“公众直观地看到雷雨云覆盖在航路上,就会理解航班因天气原因产生的延误”。

  考虑到旅客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主要与出行行程有关,所以旅客公众版的平台主要为广大旅客提供显示和查询全球范围内主要机场和我国所有民用机场的天气实况。与此同时,为给公众普及气象知识,提高公众理解力,公众版平台还提供了浏览航空气象科普资料的功能。如此一来,广大旅客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客户端,就能对需要的各种航空气象信息一目了然。

  通过全面整合民航气象系统的现有资源,以全新的气象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是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的阶段目标。民航气象中心主任周建华说,平台的最终目标是为用户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信息,实现空地一体的实时服务,支持民航安全顺畅发展,助力营造和谐高效的民航出行氛围。这不是梦想,而是不远的未来。

  为运行工作提供帮助

  在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试运行近一年的时间里,该平台为我们日常的运行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在资料综合汇总、告警预警信息传递以及用户个性化需求定制等方面有许多优点。

  首先,资料全面,对运行帮助极大。

  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的最大特点就是全面汇总了民航各地区气象中心、各机场航站的气象资料以及告警信息。其中,除了涵盖国内、国际各机场报文、重要天气预告图、卫星云图外,平台还汇总了各大机场的跑道自动观测数据。而自观数据的监控对在低云、低能见度等恶劣天气下航班的动态监控,有重要作用。

  另外,平台资料的全面性更是体现在对特殊运行提供的特殊气象资料支持上。由于极地运行的特殊性,极地航线的开通要求提供极地地磁活动以及空间资料等特殊气象情报,而国内绝大部分气象系统目前暂时无法提供相应的特殊气象资料。该平台提供的空间天气以及极地航线资料对我们公司广州—纽约极地航线的筹划、开通提供了极大帮助。

  其次,告警预警信息直观及时,有助于加强航班监控。

  平台提供的地图式航站天气告警直观明了。平台对有重要天气发生的机场用相应的天气符号标注,便于运行人员在短时间内掌握全国天气概况,直观地反映可能影响航班运行的重要天气。同时,用户登录后能个性化地选择告警机场也是一大优点。首页及时提供的各区域、航站机场、空间天气的预警和警报信息,对航班的监控以及调配有很大帮助。

  最后,支持IPAD移动端是一大创新服务。

  目前,该平台支持IPAD移动端,对于目前日益流行的移动办公是一大便利,方便工作人员随时随地通过该平台了解天气。

  可以畅想,在该平台正式运行后,值班人员就再也不用被“捆绑”在电脑前,甚至可以将ZPAD移动端配备给机组,方便机组随时“零距离”了解天气信息,更加有利于航班安全高效运行。这无疑是一个让人期待的未来。(作者:李伟烨 南航SOC)

  航班保障的好帮手

  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试运行后,厦航在第一时间就投入了应用。其简洁清晰的界面、全面完善的功能给人印象深刻。该平台为厦航的航空气象需求提供了综合、全面的数据信息和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成为了一个航班运行保障不可多得的好帮手。

  综合服务平台首页及时更新的通告信息和图形化的实况信息,为运行保障提供了较好的天气监控平台。每天的气象通报为航班运行保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导信息,使各保障岗位都能直观、快速地了解天气形势和影响程度,提高了保障效率。页面及时更新的各类预警信息,有效增加了保障人员的响应处理时间。图形化的实况信息也使运行保障人员对天气现状有快速、全面的了解,不仅方便了气象人员的天气讲解,也有效提高了航班放行和备降场选择等工作的处理效率。

  综合服务平台对航班运行保障来说,最大助力还是数据支持。

  (一)40多个机场的自观数据每分钟更新,不仅可以进行列表监控,也可以进行单站显示,使公司运行保障对天气监控实现了质的飞跃。综合服务平台的自观数据实现了对天气以分钟为单位的动态监控,便于运行控制人员及时处理,抓住可飞时机,减少航班延误或备降,有效提高了公司的航班放行准确率。

  (二)全面的航空气象数据信息,为航班运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日常工作中出现的网络阻塞、数据丢失、服务器故障等各种突发状况,必然会造成气象资料无法有效获取。而综合服务平台的启用,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从报文查询到图表下载,从卫星云图到雷达资料,其全面完整的数据整合,简洁快速地获取方式为公司运行在突发状况下飞行气象资料的及时补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以近期印尼克卢德火山喷发为例,火山灰对雅加达航线以及机场造成了严重影响,而厦航比较缺乏火山灰环境的运行经验。综合服务平台不仅及时提供了预警信息,而且将目前和预计影响区域进行图形化展示,为公司航班的航路规划,备降机场选择和放行时机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有效保障了航班运行安全。(作者:邵斌、吴文辉 厦航气象处)

  助力流量监控 填补服务空白

  随着航班量的日益增长,空管运行管理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的上线及时填补了这一空白,给空管系统的日常运行提供了非常有益的信息支持,充分发挥了对空中流量监控的助力作用。

  一方面,该平台整合了全国各主要机场的信息,使得流量管理人员能够对全国机场的气象信息监控一目了然。比如自动观测信息功能方便用户可以在同一界面上了解所有机场的信息。而以前,工作人员就需要逐个输入机场名称,进行查阅。有了平台后,查询观测信息就方便了许多,为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每天对全国机场的运行监控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另一方面,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十分全面,更新及时。无论是卫星云图、雷达拼图、气象报文、观测数据、航空预警信息,还是气象科普知识应有尽有,而且资料更新也很及时,这也是以前所没有达到的。

  同时,从用户角度出发,我建议,希望能不断地与民航气象中心沟通,在互相交流中不断提高信息的实用性,更好地辅助我们做好空管系统流量管理工作。(作者:郑玉林 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流量监控室)

  发挥优势 赢得好评

  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自2013年开始在空管单位、航空公司以及民航气象部门试运行。该平台的全面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在试运行中明显地呈现出来。

  2013年是复杂天气多发的一年,全国范围内的雷雨天气频发。南方的雷雨天气具有出现时间早、范围大、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而北方的雷雨天气具有突发性。平台在雷雨季节航班运行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2013年10月1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迎来了黄金周的旅客高峰,同时也迎来了“凑热闹”的雷雨天气。在9月30日下午的民航气象系统天气会商时,民航气象中心与华北地区气象中心就加大对北京区域的天气会商力度,经过认真研究、讨论,预报从10月1日凌晨开始,北京区域以及首都机场将受雷雨天气影响。于是,民航气象中心在平台综合预警一栏,将雷雨天气出现的时段、强度以及主要影响区域、航路、机场的气象预报进行发布,提醒气象信息用户及时关注北京区域的天气变化。

  2013年10月1日3时左右,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上的卫星资料、雷达资料显示,在首都机场西部有雷暴云在逐渐发展,并向偏东方向移动,雷暴云的高度为6公里~7公里,影响首都机场的西部航路。华北地区气象中心值班预报员及时在平台上发布了相应区域预警、机场警报信息,平台自动弹出机场警报,并预警提醒在线气象信息用户关注北京地区的天气情况。

  当日,该平台共发布机场警报11份、天气通报2份、趋势着陆预报4份、重要气象情报2份等气象信息,为用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作者:阿利曼 民航气象中心)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