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首都机场朗豪酒店明阁餐厅厨师长陈远隆
一个有技术傍身的师傅,即使远离繁华的都市,他的手艺也能够吸引络绎不绝的食客前来品尝,首都机场朗豪酒店明阁餐厅的陈远隆师傅就是其中之一,他制作的菜品,让不少深诣美食的老前辈都激赏不已。
厨师征程的起点陈远隆生在一个平凡的港岛家庭,是家中四个兄妹的长兄,不到16岁就进餐厅开始自食其力,最初不过是扛着几排早茶点心,穿梭在食客中兜售的小工,整月没有休息日,“老板说可以休假,但是要找个人来做替工,而且要把自己的工钱让给对方。”当时的陈远隆虽然年纪不大,但作为家中长子,已开始承担家庭生活重担。
有天,后厨大师傅缺个帮工,跑到前厅找人,恰巧看到陈远隆,随即招他进后厨帮工。自那天开始,陈远隆便在后厨一待三十年。陈远隆的后厨之路从洗毛巾、擦盘子开始,之后转到烧腊,再转到灶台,他事事勤力,每个位置都能做得趁手。
凭着努力,陈远隆手艺渐精,进入港岛美丽华、新世界这样的老牌餐厅从厨,漂泊去海外做主厨,辗转至苏杭,直到五年前香港明阁的主厨拜托他来到北京,执掌大陆第一家明阁餐厅。粤菜精神的传承“虚心学习,努力工作”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是漫长的,但在成长的每一阶段却又都是短暂的,陈远隆时刻不忘“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道理,从进入餐饮行业的第一天起,就从最基本的技艺开始练起,并对每个环节的业务技能都反复琢磨,夜以继日不断积累,使自己对各项业务技能了然于胸,全面掌握粤菜的烹饪技法。
在工作上,陈远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努力钻研。对各种粤菜的烹饪、加工、制作工艺潜心研究,使菜肴的色、香、味、型、皿完美结合;在人人追求矜贵的社会中,越来越少的人坚持使用传统的后厨技法,鲜少有人再去关注那些花费时间与心思的食物。一些餐厅顺理成章的消逝,一些师傅理所应当的变革,而陈远隆还在坚持传承传统的粤菜精髓。陈远隆亦将自己多年来烹饪的心得,一一传授给弟子,时刻叮嘱弟子,“烹饪时务必要用心、认真,牢牢掌握传统粤菜烹饪方法,不可浮躁马虎。”烹饪文化的创新在菜品创新方面,陈远隆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告诉我们,菜品的创新不仅仅是食材和烹饪技巧的搭配变化,最重要的是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它所表达的情感。
陈远隆烹饪的一道甜品,它是一组极为简单的食材搭配(榴莲酥、杨枝甘露、擂沙汤丸和水果)。其造型却十分奇特:毛笔与墨砚,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学气息,彰显的国门大家风范。此道甜品,命名为“国门文化”。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与集团公司倡行的“中国服务”一脉相承,以饮食文化传播至海内外。
陈远隆经常鼓励年轻厨师开展创新菜品交流。每隔一周,厨师们都准备好自己研制的新菜品,和大家一起沟通交流,陈远隆会对这些菜品进行点评,并提出指导意见。同时,他也会准备自己烹饪的新菜品,让大家品尝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大家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鼓励大家以审美家的眼光,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真正的把美食艺术与生活艺术相结合。正是这种不断追求菜品的创新与精益求精,博得了众多食客的青睐,回头客越来越多。
此外,陈远隆的手艺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肯定,曾荣获中国饭店协会颁发的“中国烹饪大师杰出勋章”。事事勤力的态度“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陈远隆每日在餐厅营业前,便早早换好制服进入后厨开始一天的工作。当餐厅关餐后,其他厨师们陆陆续续下班后,他才伴着月光步上回家的路。在他工作日志里几乎没有休息的概念,每天总是第一个提前上班,最后一个休息。即使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他也从不懈怠。
餐厅的生意越来越好,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不论加班到多晚,陈远隆都和大家一起奋战的最后。年轻的厨师们担心他的身体,劝他早些回去休息,可陈远隆只是笑笑,督促大家不要懈怠,每一个烹饪步骤都要认真对待。“大象无形,大巧不工”,陈远隆对于弟子的教导,强调的是烹饪的基础和基本功,以及认真的烹饪态度,然而这些朴实、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却是不易的。这些道理不修炼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绝对无法做到的。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勇壮举,也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和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