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运营 > 管理 >> 正文

西宁曹家堡机场:三十而立



2021-12-27   作者:李泽中  来源:青海日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30年前的1991年12月27日,随着一架TU-154客机平稳降落,历经6年建设的西宁曹家堡机场竣工通航。这是青海首座民用机场,也是省会西宁机场走出乐家湾、走向崭新发展阶段的起点。

  冬日的寒冷,丝毫没有降低心中的热情,摄影师成了最忙的人,宝贵的胶卷敞开用,面对从未见过的“大飞机”,青海民航员工们纷纷在机坪上合影留念。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了机场的诞生,也记录下了人们的期盼,从那一天起,曹家堡机场就担负起了便捷青海民众出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青海民航也翻开了“曹家堡”篇章。

  诞生:筚路蓝缕开天路

  改革开放以来,西宁城市规模逐步扩展,使位于市区边缘、群山之中的乐家湾机场净空环境日益恶化,也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进入八十年代,机场依然保持着1957年通航之初的水平:一周两个航班,使用运-7、安-24这样的小飞机执飞,仅有西宁-格尔木和西宁-兰州-太原-北京两条航线,只能单向起飞的跑道受天气影响极大,因风向等原因取消起降是常事,受此影响,乘坐航班的旅客寥寥无几。

  这样的情况如不改变,青海民航将大大落后于时代,不但不能与邻近省份竞争,甚至难以满足青海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如此,迁建省会机场成为青海民航谋求发展变革的第一要务。

  经过数年前期工作,曹家堡场址各方面条件相对适宜,成为西宁机场的“新家”,这个“新家”当时的条件如何呢?

  30多年前机场开工建设的时候,这里除了荒山野岭什么都没有。既不通水,也不通电,甚至连道路也没有,建设者们只能从湟水河里取水喝,虽然经过过滤和沉淀,喝多了依然会腹胀;到了夜晚,值班人员在荒无人烟的工地上值夜班,没有电灯只能点蜡烛照明,冬春季只能引炉火取暖;由于没有道路,也没有专门的车辆,前往工地各处主要靠步行,有时还要手脚并用地爬山,这些艰苦的条件在今天的工地上是不可能出现的。

  然而生活和工作上的不便只是小问题,曹家堡地区的地质条件才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巨大难题。由于曹家堡场址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且位于半山腰三级平台上,平地少、山地多,因此造成了土方量巨大、湿陷性黄土、冲沟多而大的三大难题,在当时国内乃至全世界都罕有经验借鉴。

  面对这项艰巨、重要的工程,青海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民航总局成立了由副省长和副局长牵头的建设领导小组,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派出了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建设,带领着当时大多数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的建设者们一起,努力破解难题,推动机场建设。

  土方工程是建设的第一大难题。工程整体耗时6年,土方施工就占了一半时间,整整挖了一个山头,填挖高度非常大,都在20至30米,共填挖土方1300万立方米,在当时全国机场建设中是最大的。为了压实遇水即流失的湿陷性黄土,建设者们除了采用重锤强夯之外,还采用了重型击实标准碾压,一层层压下来,以密实度来消除湿陷性。为解决冲沟问题,建设者们铺设涵洞,在冲沟里埋设管道,用以填补沟壑地形,避免冲水对飞行区造成影响。除了地质难题外,曹家堡机场建设还存在前期工作漫长、无大型施工设备、建材和设备奇缺且质量低等诸多难题,这些难题都在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得以一一破解。

  就这样,经过6年艰苦建设,建设者们摸着石头过河,终于在荒山中建起一座崭新机场,6年的建设也使曹家堡机场工程成为青海机场建设周期最长的工程。

  成长:艰苦奋斗谱新篇

  乐家湾时代,青海民航人的苦是没条件、没希望的苦,曹家堡机场建成后,是想办法、找出路的苦,相比于乐家湾时代,再苦也不算苦。

  进入21世纪,西部大开发、民航强国战略先后提出,民航体制改革、陕青机场联合重组也先后完成,刚刚诞生的青海机场公司一步跨入市场化的大潮之中,全体干部员工迅速意识到,新时代的机场工作,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值守和保障,主动作为、开拓进取才是获得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比于今天,当时的青海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对外交流少,旅游业尚未起步,没有自己的航空公司,外部航空公司合作和投入意愿不高。如何在市场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如同当年迁建机场一样,又成为刚刚组建的青海机场公司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穷则思变。青海机场公司党委班子深知,机场作为交通服务保障单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不十分可观,要想提高地方政府的重视,一定要算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账,向省委省政府勤请示、勤汇报,争取资金、政策、主动营销的支持,才能在与邻近机场的竞争中、与航空公司的合作中挺直腰杆。

  2010年,省政府、民航总局签订《促进青海航空事业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关于加快推进青海民航发展的会谈纪要》。此后,双方会谈21次、签署协议26份,就解决青海机场建设、运输生产、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重点问题达成共识,共同推动青海民航事业健康发展。此外,省政府先后与5家航空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各支线机场分公司也效法这一模式,推动州、市政府主动营销,为青海民航事业争取到了极大的内外部支持,各大航空公司对青海航空市场投入的兴趣也日益增长。

  在地方和行业政府、各航空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随着“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建设和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西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也逐年快速增长,从1992年的1.6万人次,发展至2019年的722万人次,在全国省会机场中增速名列前茅,青海各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总和也发展至816万人次,2016至2019年,更是连续四年实现每年一个百万量级的快速增长,与日俱增的客源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提供了巨大动力。

  在这一时期,青海民航机场建设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2003年,格尔木机场一期改扩建工程完工;2005年,西宁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完工;2009年,玉树机场工程完工;2013年,西宁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完工;2014年,德令哈机场工程完工;2015年,花土沟机场工程完工;2016年,果洛机场工程完工;2017年,格尔木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完工;2018年,祁连机场工程完工,青海省最终形成“一主六辅”的机场布局,累计完成建设投资60多亿元,目前,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和玉树机场改扩建工程也正在稳步推进。在此期间,全国平均每年有4-5座机场竣工投运,其中1座就在青海,平均每座机场建设时间与内地持平,机场建设速度国内领先。

  运输生产量的快速提升和机场建设的优质高效,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也成为青海民航快速发展的强健两翼。

  而立:立心立业立伟志

  如今,西宁曹家堡机场迎来三十岁生日,步入而立之年,这个“而立”,立的是什么?

  三十而立,立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

  发展为了人民。青海民航创业65年、西宁曹家堡机场通航30年、青海机场公司组建15年,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是因为始终坚守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始终立足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

  三十年来,西宁机场先后承担过1996年玉树和甘孜藏族自治州雪灾物资空投、1998年抗洪物资运输、抗击“非典”、汶川地震青海救援队和物资运输、玉树抗震救灾民航运输、青海医疗队支援湖北抗击新冠疫情包机保障等重要任务,无论面对怎样的灾难和疫情,西宁机场和青海各支线机场永远冲锋在前,时刻准备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拼尽全力。

  三十年来,西宁机场的服务从简单的使用礼貌用语、微笑服务、抓好环境形象,到体系完整的中转服务、特殊旅客服务、首乘旅客服务、“全域惠民全程无忧”服务项目,以及随着机场建设不断完善的各类高科技、自助式、人性化服务设施设备的大力投入,时时处处体现着来自民航的人文关怀。

  三十年来,西宁机场航线由1992年的1条增长至2021年的123条,从仅有北京1个通航点,发展到75个通航点,航班量由每周2班增长至每天325班,并于2018年升级为国际机场,先后开通9条国际、地区航线,运营航空公司由1家增至28家,为广大旅客快速前往省内外乃至世界各地提供了巨大便利和更多选择。

  三十而立,立的是高质量发展的青海民航事业。

  三十年来,航空主战场始终是青海机场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在不偏离航空主战场的前提下,把青海民航的安全服务等工作做强做好,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

  青海机场公司坚持系统思维抓安全,构建“四级管控、三级监察、双向畅通、一岗双责、全员文化”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实现西宁机场进离场航线分离,高峰小时时刻容量提升至26架次,五机场实现特殊机场“摘帽”,西宁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连续5年位居全国民航同量级机场前三名,运行安全能力持续提升。公司每年均获得“青海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2019年获“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西宁机场于2014、2017年两度荣获“中国民用机场服务质量优秀奖”,并获得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白金机场”认证,公司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安全服务各项工作均创业内标杆。

  2015年,为破解支线机场发展难题,青海机场公司率先在德令哈机场实施由地方政府、行业政府、航空公司、机场共同承担,以保持支线机场稳定航班频次和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票价为主要内容的“通廉航空”模式,随后进一步引入花土沟、果洛、祁连机场。2018年争取民航局在此模式的基础上,率先在青海省开展基本航空服务计划试点,充分发挥民航助力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在全国民航形成示范效应,得到民众广泛好评。2019年,作为基本航空服务计划的有力补充,青海机场公司于海西三机场开通全国首条高高原支线机场双向环飞通航短途运输航线,不到半年旅客吞吐量即突破1万人次,受到当地民众和政府的一致好评。

  三十年来,青海民航人不断与自身发展的先天劣势作斗争,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不断破解发展瓶颈,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在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

  三十而立,立的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出行条件的向往、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远大理想。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需拼搏。面对“十四五”新的征程,青海机场公司要把民航梦做大、做美、变成现实,让每一位青海人民共享民航发展的成果。

  “十四五”期间,青海机场公司将构建“1+9”民用运输和应急保障体系,持续巩固以西宁机场为枢纽、9个支线机场为支点的布局体系,完成西宁机场三期扩建、玉树和果洛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青海湖机场,开工建设黄南机场,并深层次探索新的机场建设规划。

  “十四五”期间,青海各机场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将分别达到12.6万架次、1350万人次和8万吨,年均增速14%、15%和12%;西宁机场三项生产指标分别达到10.8万架次、1200万人次、7万吨;新增基地航空公司1至2家,驻场运力达到20架,通航点达85个,国家重点战略地区航班量占比超过50%、直飞率80%以上,形成日均10班以上快线6条以上,高高原通航点超过10个。

  “十四五”期间,青海机场公司产业竞争力将显著提升,非航产业旅客支撑服务、航空物流产业、战略培育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西宁机场将争创“四型机场”标杆,公司整体安全管理水平、服务保障能力、航班正常率位居同量级机场前列。

  而立之年,西宁机场工地上建设热潮再次掀起,三期工程重锤强夯的隆隆声响彻整个机场。声声重锤,锤炼着青海机场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阵阵强夯,夯实着青海民航未来发展的更强基础。

  三十年考验磨砺,三十年成长壮大。西宁机场无愧于“人民航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立之年恰逢建党百年,站在新的起点,青海机场公司将把西宁机场建设好、管理好,使其更先进、更绿色、更便捷,成为辐射高原、服务青海的全国高高原航空枢纽,继续承载青海的民航梦想飞向更加广阔的蔚蓝天际。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