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芜投50亿建航空产业园 无企业入驻成空城
从山东莱芜市政府所在地的莱城区向北行进30余公里,便来到位于莱城区雪野镇西站里村附近的雪野旅游区航空运动基地(航空产业园)。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航空运动基地内冷冷清清,在一处标有“中国(雪野)通用飞机交易中心”“雪野国际房车交易中心”等字样的展馆外,仅有几辆轿车停放。而在“雪野国际航空俱乐部”内,偌大的大厅内,除摆放着的几架展示机外,仅有几个工作人员。
雪野旅游区位于莱芜市莱城区雪野镇,于2007年8月正式设立。自2009年开始,莱芜市在此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以下简称航空体育节),并连续举办3年,火红一时。当地还借助航空体育节,规划建设总面积3500亩的山东雪野航空产业园(航空运动基地),并希望将其打造成“中国航空运动城”,使之成为莱芜的一张城市名片。据当地媒体报道显示,当地政府对其航空运动基地建设斥资50余亿元。
然而,在2012年,航空体育节并没有如期举办,2013年亦是如此。与此同时,此前雪野航空产业园众多公开协议项目,最终也大都没有落地。莱芜数年来斥巨资打造的“中国航空运动城”,正在逐步成为一座“空城”。
航空运动基地闲置
2013年12月25日,莱芜市航空节筹委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航空筹委会)相关负责人李哲(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资金不足问题是航空体育节停办的因素之一。
航空筹委会向记者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莱芜市举办的第一届航空节是2009年10月24日至27日;2010年9月25日至29日举办了第二届航空节;2011年9月24日至28日则举办了第三届航空节。李哲介绍,其特色是航空体育运动。然而,记者在此连续几天采访中发现,飞机跑道、看台等处均是处于闲置状态,而基地内另一展馆则大门紧闭,里面静静地停了多辆小型飞机。
记者获悉,目前航空运动基地内大部分场馆处于闲置状态,只有部分展馆对外出租。在上述标有“中国(雪野)通用飞机交易中心”等字样的展厅内,一工作人员坦言,其目前主要业务是销售小飞机。承租公司负责人透露,其每年的租赁费用为130多万元。但2013年一年,该公司仅仅销售小飞机8架。一架小飞机销售额200万~400万元左右。
雪野镇西站里村小卖部老板亓光(化名)回忆称,2012年航空体育节的停办,来得有些突然。“也没啥征兆。”他说,当年来雪野旅游区的人明显减少,而他的小卖部生意自然受到影响。作为山东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莱芜仅辖莱城与钢城两个行政区,其本身流动人口偏少。2012年,莱芜户籍总人口仅为126.30万人。随着三届国际航空体育节的举办,为莱芜增添了“国际”元素,并红火一时。早在2012年,航空体育节停办,当地官方没有对外做出明确解释,一度引发当地坊间猜想。部分当地人认为,耗资巨大的航空运动基地不可能就此闲置下来,或许暂停一年后继续承办。
然而,2013年,航空体育节继续停办。李哲告诉记者,2013年11月,航空运动基地只举办了2013全国直升机锦标赛暨中国国际航空运动器材装备展览会。
在亓光及周边村民眼里,航空运动基地举办航空体育节等系列活动,曾带动了西站里及雪野水库周边餐饮业的发展。而随着航空体育节的停办,加之雪野旅游区本身远离莱芜市区,部分餐馆不得不关门谢客。亓光的小卖部,在平日里更是难得有外地顾客光临。
巨额投资至今未见收益
航空体育节是莱芜市下大力气争取的项目。“让它带动当地旅游发展,更是提高莱芜城市知名度。”李哲直言。
据了解,莱芜北部地处山区,最大资源是雪野水库,并凭借其优势资源,自然形成旅游业态。在早期,周边村民在水库中进行养殖,同时水库中采砂船疯狂,对其水质造成严重破坏。2005年左右,莱芜市开始考虑对其转型。李哲回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2007年,莱芜市计划依托其上述旅游等优势,打造成济南后花园。但莱芜在对雪野的最终地位上犹豫不决,关键是当地缺少一个龙头开发项目。后来,在全国多个城市激烈竞争中,争取到成为“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永久举办地,借此打造“中国航空运动城”。据了解,当年莱芜市为了拿下航空节的申办权,面对广州珠海、贵州贵阳、黑龙江哈尔滨、内蒙古包头等18个城市的强劲竞争对手,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当地官方曾“先后十几次进京做工作”,赢得了承办权。
公开资料表明,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是经国际航联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立项,融合航空体育竞技、航空体育文化和航空旅游体验于一体,是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国际性航空体育节。而亓光则经历了航空运动基地从立项到建设,从“热闹”到“冷清”的过程。他回忆说,当年航空运动基地立项建设时,每天奔跑在工地上的施工车辆热火朝天,基地从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仅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
时至如今,航空运动基地已建设多年,其到底花费多少钱,也一度成为公众的猜想。有当地媒体报道,到目前为止,莱芜的航空运动基地投资总额在50余亿元左右,这个数字是莱芜全市1年多的财政收入,莱芜市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莱芜市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02亿元,增长7.1%,而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66.73亿元,增长12.66%。
然而,雪野旅游区管委会旅游局相关负责人2014年1月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上述媒体报道的50余亿元的投资额进行了否认。他介绍,截止到目前,该航空运动基地总投资约在10亿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该航空运动基地建设成本包括航空俱乐部、机场以及看台等航空运动基地本身,与之配套的是其附属设施。雪野旅游区管委会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此前介绍,从莱芜市区到雪野旅游区的公路,为举办航空体育节都是高水准地重新建设,而从主干道到航空运动基地则是在荒野上筑路。除了这些投资之外,投资还包括路两侧的绿化带、植被以及雪野水库周边设施,当然还有西站里村村民的安置等。而在俱乐部的硬件建设上亦是高标准起步,其雪野宾馆标准则为四星级。
据上述当地媒体报道称,可供直升机降落或小型飞机起飞的航空运动基地当初是移山而建。该报道介绍,与周边的山丘相比,其长长的飞机起降场所因移山,耗费人力物力可见一斑。
“投入这么多年,到现在(航空运动基地)还没有直接效益。”李哲坦言。但他强调,地方政府培育一张城市名片需要一定周期。
雪野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副书记、航空节筹委会办公室主任张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截止到目前,航空运动基地带来更多的是社会效益,收入主要则是飞机起降费、存放费等,即便如此,大部分还要面临免费或者减免,而目前入驻企业收入来源显得更少。在他看来,上述状况主要是受该行业不景气的影响。
记者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此前三届航空体育节实现招商赞助约4000余万元,同时采取现场售票、联网售票、代理点售票等多种销售模式,实现门票销售收入66万元;2012年10月2日到5日,中秋双节期间,雪野旅游区接待省内外游客,实现旅游收入5500万元。按照这份官方数据计算,加上整体旅游区的阶段收入,其总收入也不足1亿元。当地知情专家透露,如果除去航空体育节投入成本,最后盈利已所剩无几。
然而,当地官方更为看重的则是由此带来的品牌效应。航空运动基地建设多年,连续三届航空体育节的举办,让一个当年并不为外界熟知的莱芜“敞开市门”,并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了“莱芜——航空运动之城”的城市品牌和“浪漫雪野”的旅游度假品牌。李哲对此认为,“如果没有打出知名度就没有雪野”。
航空产业园未见产业
航空体育节并非是莱芜最初打造航空产业的全部,莱芜希望借此机会能够打造一座航空产业园。
航空筹委会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山东雪野航空产业园,总规划占地面积3500亩,力争3到5年,航空产业园完成固定总投资资产10亿元,销售收入15亿元,税收力争过亿元。记者注意到,这份资料显示,在当地政府规划中,该产业园欲打造的产业包括航空旅游业、通用航空运营服务业、维修研发及装备制造业等。通用航空体育运动产业已成为雪野旅游区培植的主导产业之一。此前当地官方媒体公开报道,雪野旅游区的发展目标是“中国航空运动之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特色旅游新城”“核心景区面积87平方公里”。
当地官方提供的资料显示,山东(雪野)天翼航空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齐翔通航公司、山东(雪野)通用飞机交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相继落户雪野旅游区航空产业园。然而,李哲对此坦言,包括此前众多公开协议项目在内,最终大都没有在航空产业园正式落地。
对于航空产业园的发展现状,张辉分析认为,全国而言,通用航空在国内刚刚起步,处于春寒料峭的破冰阶段,莱芜极力打造的航空产业自然无法回避。他直言,莱芜航空产业最大的困难主要是国家低空领域至今没有放开,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不配套、不明朗。
他介绍:“以航空企业为例,其注册审批手续复杂,甚至飞机买卖手续需要多个部门的层层审批。另一个难题则是人才奇缺,目前一线技术人员大都是原来的老技师、老专家,而机务、飞机维修等人才更是‘一将难求’。”
“净空已成为制约莱芜航空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李哲表示,包括该航空运动基地在内的航空产业园地处山区,其最初仅是作为一个表演项目落户莱芜,并没有考虑到周边环境。
“不排除未来探索以市场化模式继续举办航空体育节。”张辉表示,莱芜航空体育节或许实现“两年一届”常态化。
尽管航空产业尚未发展起来,但张辉认为,航空体育节作为雪野旅游区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对当地旅游经济及相关产业拉动已初步显现。
当地官方提供的资料显示,恒大地产、山东高速[-0.71% 资金 研报]、山东烟草、莱钢等投资的旅游型项目相继落户雪野旅游区。随着绿城、恒大、山东高速等入驻,现在商业用地50多万元一亩,最贵地价高达150余万元一亩,而此前仅为5万多元一亩。
上述知情专家则认为,与“冷清”的航空运动基地相比,在航空运动基地不远,各大地产公司围湖造房则显得十分热闹。但他同时担忧,由于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些房子未来可能销售情况堪忧。而这一点得到了周边居民的印证与认可。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