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焦点 >> 正文

第4届新加坡国际航展 中国航空企业走向世界



2014-02-14   作者:陶杰  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历时一周的“第四届新加坡国际航空航天展览”2月11日在狮城的樟宜展览中心拉开序幕,共有来自世界各地50个国家的1000多家公司参展,全球100家顶级航空企业有60家莅临狮城,参展的飞机也多达90多架,是历届参展中最多的一次。

  始于2008年的新加坡航空展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航空展,每两年举办一次,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展会交易额也由最初的150亿美元激增到2012年的310亿美元。此次航空展共设有22个展区,其中香港和马来西亚展区是最新增加的。室内展区4万平方米,户外展区超过9万平方米,与会的各国商业代表多达4.5万人,两天的公共开放日将有8万当地民众现场参观。

  此次航展的最大亮点是波音787梦幻客机和空中客车A350XWB的面对面对决,这也是全新的A350XWB首次在国际航空展正式亮相。波音和空客这两大航空公司新一代王牌客机的面对面对决将给现场参观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今年的新加坡航展首次设立了中国展区,共有15家中国航空企业参展,产品从整机到配套产品,涵盖了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能够参加这样大型的国际航空展览,无疑也为中国的航空企业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采提供了最佳舞台,虽然中国的航空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开拓国际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必须与自己的发展同步进行,否则就必然落伍。

  从此次参展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天技术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其他中国航空企业展出的产品模型来看,还是颇吸引眼球的。特别是第三次参加新加坡航展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商飞公司”)在现场展示的C919大型客机四种不同客舱布局的模型,无论是外观外形还是内部构造都足以与国际上同类客机相媲美。作为完全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单通道涡扇喷气客机,目前已经完成了数字样机设计,机体结构也已投产试制,目前累计订单达到了400架。

  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中国航天技术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展出的各类具有军事用途的战机和教练机等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和媒体记者的关注。该公司副总裁刘宇先生在介绍相关情况时充满了自豪感,他说中航工业经过15年的飞速发展,航空产品在国际上已经有了相当的知名度,目前许多产品都可以和西方的产品同台竞技,现在每年的海外市场销售签单量都在10亿美元以上,中航工业为客户提供的多样产品组合和物美价廉的品质是吸引客户的重要法宝。

  首次参加新加坡航展的江苏蓝天航空航天产业园控股的艾雷奥特(江苏)飞机有限公司此次还创造了“三个第一”:唯一一家携带真体飞机参加展览的中国航空企业;唯一一架现场组装的飞机,其他所有参展的飞机都是飞临现场的;另外一个也是展览现场体积最小的一款飞机。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公司展出的超小型基本教练机,可以帮助使用者轻松过渡到其他通用航空飞机,是欧洲航空安全局认证的超轻型飞机类别中的全金属飞机,不仅实用,而且非常耐用。

  霍尼韦尔公司作为航空产业领先的供应商,十分关注中国商用航空市场的发展,并长期与中国航空业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亚太地区,霍尼韦尔公司作为中国商飞公司的密切合作伙伴,为C919大飞机项目提供包括飞行线控系统、机轮刹车系统、辅助动力系统和大气数据与惯性参考系统在内的四项飞机系统产品;为中航工业AC311飞机提供发动机;还为哈飞运-12F飞机提供驾驶舱技术等。与此同时,霍尼韦尔公司还与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共同合作研究中国空中交通管理事项,以提升空域管理效率和提高航班准点率。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亚太地区总裁高博安认为,亚太地区商用航空航天领域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而新的行业重点和需求也将随之在各大航空公司和乘客当中产生。

  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计,与2012年相比,亚太地区民航乘客到了2017年将增加3亿人次,相当于全球最大的四个机场2013年的总乘客量。为了应对亚洲市场的需求,各大航空公司都在增加飞机生产的数量,据悉波音公司预计2017年在亚太地区的飞机总数增加到1.5万架,是2012年的三倍。

  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在近日召开的新加坡航空展航空领袖峰会上指出,亚洲经济的增长和国际航空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互惠的关系,而且是一种良性循环。他认为目前国际航空业在不断发展之机,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业者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是机场建设通常投资成本都很高,时间也很长,而且在扩建机场和机场地点的选择上,还往往会面临着艰难的政治取舍。吴作栋认为,航空领域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培训高技能的技师、飞机师或者航空交通控制员也是一项挑战,因为这类人才的培养一般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另外,航空业必须大力发展尖端科技和自动化,提高运营能力和效率,同时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能,以减少人为的失误。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