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航空业不断克服困难 欧美倍感压力
出生于1949年的詹姆斯.法罗斯(James Fallows)曾是美国著名深度报道杂志《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驻华记者,也曾是“白宫笔杆子”,担任过卡特总统的演讲撰写人,在西方驻华记者圈中颇受尊重。
他自2006年起长驻北京,其间曾撰写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环境保护、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以及电视业真人秀大战等多种题材的深度报道,并结集为《来自明天广场的明信片:来自中国的报道》(Post cards from Tomorrow Square:Reports from China)一书,于2008年底出版。
在书中,他提醒美国读者:“美国人无需对中国崛起充满敌意,但应该谨慎关注其产生的结果。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与中国打交道时有分量和能力设定规则、而非仅仅听从中国的国家。所以从现在开始,美国应该考虑,当中国影响力不断上升时,如何确立自己的经济、环境、政治和社会目标。”
随后,他把关注点投向了中国日益蓬勃发展的航空业。这一方面是因为,2011年出台的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宣布将在未来投资2500亿美元发展航空业。而在法罗斯看来,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不但是史无前例的,也是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热”和“城市化热”的缩影,将像美国19世纪修建横贯大陆铁路一样,对中国未来产生革命性影响。
另一方面,法罗斯本人也是航空爱好者,持有飞行员执照,并曾在2001年出版《自由飞行》一书,描述新一代“私人飞机”等各种市面上的先进机型。
于2013年2月出版的《航空中国:中国未来的试验田》即是作者长期跟踪和调查的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讲师张昕向本刊记者介绍,法罗斯是一位以实证调研和深度报道见长的记者,来中国长驻之前的报道内容主要集中在美国国内新闻和伊拉克,这应该是他第一次以工作之外的另一本专著形式记录的中国。
故事是从西安讲起的——这个中国古都里生活着25万航空工程师和航空业流水线工人。随后,作者又讲述了这个行业中的企业主、梦想家和中间人的故事,并以航空业的发展为切入口,预测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前景。
他在书中列举数据说,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将投入超过2500亿美元用于航空工业,而且如今全球范围内在建的三分之二的机场都位于中国。在尖端科技方面,中国也在不断克服技术难题,让许多欧美的航空企业备感压力。与此同时,中国航空业的发展也遭遇特有的挑战,比如航线仍然很大程度上受到军方的管控,体制性的阻力依然存在,支持航空工业的其他产业发展不平衡等等。这些雄心与挑战,都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生动缩影。
张昕认为,作者之所以得以从航空业管窥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是因为航空工业处于整个产业经济的顶端,也是军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须有很多产业来支持。航空工业的大发展,证明中国已经从过去偏重于基础制造业的模式转变为制造业和重工业平行发展的模式。正如作者在书中表达的那样,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依然需要解决许多体制上和技术上的问题,令人喜忧参半。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