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焦点 >> 正文

李军:积极深化改革,促进民航持续健康发展



2013-03-07   作者:吴丹  来源:中国民航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作为十八大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今年的会议承载着民众更多的期待。政府改革、金融改革、农业改革、医疗改革……伴随着“改革”二字在会上会下被频繁提及,毫无疑问,改革已经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的一个重点话题,成为早春最激动人心、最催人奋进的强劲鼓点。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民航业如何在改革的大潮中开拓创新、最终实现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李军认为,积极深化改革,突破瓶颈制约,是促进民航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屈指数来,30多年来,中国民航先后经历了三轮重大改革。第一轮是1980年按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民航要走企业化道路”的方针,实行“军企分开”,按经济办法管理民航。第二轮是1987年到1992年,以“政企分开、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第三轮是2002年实行企业重组脱钩,以“政资分开”和“机场属地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李军说,改革极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民航事业发展。1980年至2012年,我国航空运输年均增长17%,安全水平和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但是,近两年民航增长率陡降为6.5%,仅为“十二五”规划预期的50%,低于国民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货运需求等因素外,主要是国内空域资源制约所致,深层次还是体制机制障碍。他认为,民航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正面临第四轮重大改革,最迫切、最关键、最复杂、最艰巨的是进行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在采访中,李军用“非改不可”来形容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他指出,我国目前的空域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严重制约民航事业的发展,目前民航飞行量已占全国的80%,但只能使用20%的空域,许多机场因没有“飞行时刻”而不能增加航班。二是严重影响航班正常,据统计,因流量控制原因造成的延误占不正常航班的比例已由2002年的5.1%,上升到去年占25%,还有大量航班因非民航活动而延误。三是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由于我国民航的国内航线飞行距离有10%为绕飞,以及空域不足造成大量航班延误,导致多耗航油和增加企业飞行成本相当可观,这些最终是由消费者来负担。

  基于以上焦虑,今年“两会”李军等来自民航系统的代表和委员提交了实施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提案。李军在提案中指出,空域是一种国家资源,改革的根本目的应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释放空域资源就是释放生产力。他还指出,按照发展是硬道理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在平时,空域资源应主要满足民航事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乘机出行的需要。在战时,民航运输能力和空管系统理所当然地要服从军事需要。

  李军认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实现国家空域管理的职能转变,即由实际上的军队管理过渡到政府管理或以政府管理为主。在全面改革之前,应着手解决一些飞行繁忙地区的突出矛盾,增加民航空域,开辟平行航路。他还认为,所谓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改变不适应发展要求的空域管理和空域配置体制,建立新的机制。空域管理体制与空管运行体制紧密联系,但又有区别。建议先从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入手,解决空域由谁来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对于所涉及的空管运行体制,应在确保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稳妥进行。最终要建立政府部门统一管理的空管体制,形成军民航密切协同的运行机制。

  李军表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是关键,其它方面的改革也要大力推进,基本要求是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深化价格改革,大幅度放开运价。在购租飞机管理方面,民航局已经修订了原来的管理办法,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在市场准入和航线航班管理方面,积极采取改革措施。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机场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方面,也有很多工作要做。

  关于企业改革,李军认为,重点还是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按分类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增强内在活力。搞好院校改革,更多、更好地培养人才。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中央强调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来推进,完全符合民航实际。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才能促进民航持续健康发展。改革是民航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改革没有希望。”李军如是说。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