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焦点 >> 正文

国产大飞机加速或再收获订单



2014-11-11   作者:钟啸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ARJ21已完成了90%以上的试飞工作,力争今年底就可完成TC取证(即型号合格证取证)。”在10日上午进行的首届国际民机试飞论坛上,中国商飞公司总飞行师、试飞中心主任钱进向记者表示,经过六年左右漫长的试飞,这款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线飞机距离走向市场越来越近。

  而更令业内兴奋的是,摸索出整条试飞流程之后,我国将有能力自行完成大量适航认证工作,其他自主研发机型走向市场的速度将会不断加快。

  记者同时还从论坛上了解到,在航展开幕首日,国产大飞机C919与国产支线飞机ARJ21就可能收获新的订单,向着终端市场发起冲刺,而摆在它们面前的首先便是我国自身庞大的需求市场。

  “原来世界上试飞阶段飞得最多的飞机是波音的787,现在恐怕是要让位给ARJ21了。”ARJ21-700飞机首飞首席试飞员,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副院长赵鹏在和媒体交流时半开玩笑地表示。如果按照今年年底完成型号合格证取证的时间表来算,这款机型整个试飞的时间必然超过6年。

  在赵鹏看来,如果ARJ21能够用6年走完这段路,那么一切努力就都值得,因为它为我国25部运输类飞机型号审定工作趟出了一条路,我们俗称的大飞机要想走上市场就必须通过该项审定。

  而在ARJ21-700成功“趟路”之后,我国其他自主研发制造的其他款型大飞机势必将享受更加便利的适航取证流程,首先获利的便是C919,“有了这些工作做基础,C919的适航取证时间肯定会缩短。”钱进表示。

  适航取证工作的顺利推进也得益于我国正在逐渐搭建起的试飞力量体系。2012年4月23日,中国商飞公司民用飞机试飞中心成立,全力参与到了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C919大型客机项目研制及适航认证工作当中。

  “试飞中心成立两年半以来,逐步搭建起了安全、质量等4大体系。配套体系的快速搭建背后是中国航空自主研发制造的雄心。国家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副司长胡振江向媒体表示,到了2020年,我国的运输机队规模预计还将增长到4000架,这其中超过千架的庞大市场空间对任何一家飞机厂商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蛋糕,中航工业、上海商飞等本土飞机制造企业更可说是“近水楼台”。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