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 民航先行之青海篇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已在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我国西部五省区激起波澜。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青海省,也因此从一个位于“世界屋脊”的高原省份站到了开放前沿。在2014年这一战略开始落地的重要年份,青海省正在不断谋划,逐步落实,以积极而又务实的姿态融入其中。
高山、盆地与河谷相间的地形大势构成了青海省独特的高原风貌。青海虽风光优美,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地区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异较大。众所周知,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而针对青海省的特点,交通建设当是民航先行。自2010年开始,青海省加快建设机场步伐,搭建了安全、快捷、便利的空中交通网络,为青海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架起了“青海道”的空中走廊。
复兴:千年古道今日焕发新光彩
全长7000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南线途经青海(今民和官亭—乐都—西宁—张掖为南线构成部分),曾经盛极一时,形成了赫赫有名的“青海道”。当丝绸之路北、中道因战争而中断时,作为南道中的重要部分,“青海道”发挥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但“拴住”了经济,还凝聚着文化。新华网曾刊文称:“在沙漠还没有让位于大海,骆驼还没有让位于船只之前,丝绸之路上走动的都是文化,而‘青海道’恰恰是这条路上一个火红的‘中国结’。”可见,青海在历史上不仅是通往西域和南亚的贸易通道,也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支点和中转站。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提出以后,青海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深入研究融入途径,努力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其向西开放的主阵地和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今年伊始,青海省政府就决定成立以省长郝鹏领衔的“青海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协调领导小组”。随后的1月19日,在青海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郝鹏更明确提出了“要努力把青海打造成新丝绸之路的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的目标。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青海具有特殊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色,是贯穿南北丝绸之路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联通南亚、中亚各国的重要走廊和通道,是承接国内东部产业转移,发展丝绸之路外向型经济最稳定、最理想的一个区域。”青海省副省长马顺清进一步解析了青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机遇:以更务实的姿态融入“丝路”建设
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初步定位,得到了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副司长欧晓理的赞赏。这位长期从事西部开发工作并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总体设计的专家表示,青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融入”的姿态显得既实在,又亲切。
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孙发平认为,尽管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家对藏区的扶持大大地带动了青海省经济发展,但青海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特别是开放型经济一直在低水平、低层次中徘徊。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未来青海省向西开放的主渠道和新的经济增长引擎。青海省应发挥好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交通环境日渐通畅的优势,在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中,在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人文交流、先进制造、现代农牧业、资源能源等领域大有作为。
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王兰英指出,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强交通经济带的“畅通性”对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海南通川藏、西接新疆、东临甘肃,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东南沿海和西南、西北地区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据统计,2013年末,青海省民航通航里程62820公里;铁路营运里程185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701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28公里。此外,还有不少正在和即将建设的各类交通项目。“这些都将进一步完善青海的交通网络,使其成为西北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交通枢纽和十字要冲。”孙发平说。
突破:在青藏高原插上中国民航的旗帜
相比公路和铁路,民航项目建设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青海省的面积为72.23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4位,主要城市之间距离均在500公里以上,这在客观上非常有利于民用航空的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航业的发展加快了青海对外开放的步伐,缩短了与发达地区乃至世界的距离。以西宁到玉树为例,公路交通得花14个小时,而且路途颠簸,风险系数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因为公务原因在往来玉树途中出车祸牺牲的政府干部就有二三十人。”一位曾在玉树工作过的干部告诉记者,“现在好了,自从玉树通航班后,从西宁飞过去只需55分钟,既安全又便捷。”
据青海省民航建设协调办公室(下称“民航办”)副主任石少峰介绍,该省“丝绸之路经济带”航空通道建设的发展思路可以用16字概括,即“建设打底,航线主导,物流跟进,通航辅助”。具体包括:将建设高原区域中心枢纽,开通南亚、欧亚航线;全力拓展国际(地区)业务,采用空铁联运立体交通模式;依托西宁机场的中心机场优势,积极打造集物流园区体系、物流运输平台、物流信息平台和仓储、运输、配送、交易及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辐射全省、连接外地及周边省区的现代化综合航空物流基地。
民航在青海的发展,缩小了省内地区间的差异,改善了投资环境,拉动了经济增长。特别是在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中,民航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地震灾害发生、通信和道路一度中断的时候,救灾物资的输送和伤病人员的转移全靠飞机。那时的玉树机场,成为进出灾区的重要生命通道,被民航局局长李家祥称为“中国民航插在青藏高原的一面旗帜”。
在此背景下,青海民航的发展有了新突破,生产增幅保持高位。2013年全年,西宁机场保障运输起降3.1万架次、旅客吞吐量34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1万吨,航空加油达6.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0.8%、21%、31.3%、22.2%,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和西北地区平均增幅。其中,西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300万人次,全年完成323.6万人次。2014年,青海主要运输生产预期指标是:运输飞行起降3.7万架次,旅客吞吐量达41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5万吨;空管保障起降3.4万架次;航空加油量达8万吨。以上指标同比均增长20%以上。
发展:“一主八辅”计划正在实施中
民航的发展给青海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得到了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青海省委、省政府多次与民航局、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下称“西北局”)协调解决青海民航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省政府还出台了促进民航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发展民航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前9个月,省领导就已到机场视察过8次了。”青海机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博平说。
魏博平向记者介绍了青海机场的整体情况。2009年前,青海只有西宁和格尔木两座机场;在短短几年间,已新建了数座机场。其中,西宁机场是国内4E级干线机场,在2013年7月完成二期改扩建后,跑道长3800米、宽45米,可满足大型飞机如空客A330及其以下机型起降需求;二期候机楼面积达4.2万平方米,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万人次的需求。2009年~2013年,青海机场公司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全国机场公司中名列前茅。目前,西宁机场开通航线51条,通航城市达38座,除兰州、哈尔滨之外,实现了全国“省会通”。而在“十二五”末,青海机场将实施以西宁机场为主,玉树、果洛、德令哈、格尔木、花土沟、祁连、黄南、青海湖机场为辅的“一主八辅”发展计划。
“这些成绩得益于青海地方政府与民航局良好的协调沟通机制,给机场的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青海机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巴麻仁欠说,“西北局在航线、航班开辟,以及航权时刻审批等方面都给予了我们一定的政策倾斜。”
同时,巴麻仁欠还说,为突破人才发展瓶颈,青海机场公司启动了“双百人才”培养工程。即从2014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将100名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培养成为具备战略思维、勇于创新、善于经营、精于管理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将100名忠诚敬业、文化基础好、拥有强烈发展意愿的员工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综合管理能力的“潜质人才”。
石少峰透露,现在省里已在规划“十三五”战略,届时青海将有1座区域中心机场、10多座支线机场。
民航青海安全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梁军称,青海省的民航工作会级别很高,主管民航的副省长都会出席;民航每年的发展计划都会在年初上报省政府。在他看来,青海民航的发展地位应该是以西宁机场为中心,支撑西安咸阳机场,打造高原枢纽机场。
记者在石少峰的办公室里看到,自2010年底民航办成立以来,省级领导予以批示的文件就装了满满一大盒,叠起来有10厘米厚。“省长经常直接给民航办作批示指导具体工作,民航办也可以直接给省领导发专报”。省领导对民航的重视,从石少峰拿出的文件夹就可见一斑。仅今年1月~9月,关于民航的批示文件已超过40份。
协力:携手共建“青海道的空中走廊”
民航局的政策支持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直接调动了青海各地方政府发展民航的积极性。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例,就已经有了格尔木和德令哈两座机场。德令哈机场于今年6月16日竣工通航,为柴达木盆地的循环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1996年复航的格尔木机场这几年更是在大踏步前进。2013年,格尔木机场已累计完成航班起降1167架次、旅客吞吐量101321人次、货邮吞吐量511.1吨,同比分别增长7.96%、12.49%和85.85%;2014年前8个月,该机场累计完成航班起降1008架次、旅客吞吐量84493人次、货邮吞吐量487.2吨,同比分别增长24.60%、20.46%和75.44%。
青海机场有限公司格尔木机场分公司副总经理韩志杰说:“格尔木到西安、成都的客运量均很多,淡季不淡,旺季更是提前一周都买不到票,平均客座率在83%以上。而本地特产枸杞和玉矿石走向全国,也需要依靠民航运输。”格尔木还是高原试飞的理想机场,“现在安装了盲降系统,能提高安全裕度,为以后长跑道安装盲降系统进行试点”。
格尔木位于巍巍昆仑山脚下、柴达木盆地南端。格尔木市副市长眭晓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里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节点,也是我国西部交通的战略枢纽。市里将积极争取口岸开放,继续开辟更多的航线。”
石少峰在谈及格尔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规划时表示,格尔木今后将陆续开通到西藏、甘肃、新疆等地的航线,结合其地面交通枢纽,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陆路口岸(二类),建立国际物流出口基地,“使之成为青海西出丝绸之路的重要航空口岸和面向全国,重点辐射西藏、新疆的区域性国际物流出口”。
与此同时,青海几大在建机场也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今年11月21日,花土沟机场飞行区及空管工程验收会召开,机场飞行区工程成功通过初步验收,预计明年6月将通航。7月23日,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民用机场建前工程开工奠基仪式上,县长龙永胜代表祁连县四大领导班子作出承诺:“我们要将机场建设作为祁连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全力以赴支持和推进项目建设,全方位做好服务、配合、落实工作,确保机场建设如期竣工。”可以说,他的表态传递了青海各地方政府的声音和态度: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携手搭建“青海道的空中走廊”。
共进:让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两翼齐飞”
2011年,青海省首家国有航空投资企业青海航空投资有限公司成立。青海省委、省政府设立了青海航空运输发展专项资金,已购买了4架飞机(2架空客A319、2架空客A320)。青海省政府副秘书长侯鹏宁曾表示,要推进“一主八辅”机场建设与青海航空的统一协调发展,成立省属航空公司,以增强青海省民航发展的后劲儿。
3年多来,青海航空深化与东方航空、中国联合航空的合作,探索航线开辟新机制。2013年,其共执飞航班3578架次航班,旅客吞吐量达41.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700吨,平均客座率达74%,已占到西宁机场市场份额的13.9%。
民航青海安全监管局副局长葛小飞在今年初召开的民航工作会上称,将大力推进青海航空项目,要在航班时刻、运营补贴等方面继续加大对青海航空的支持力度,积极协调飞机引进、航权审批、运营协议等工作。
除了运输航空以外,青海省也有发展通用航空传统项目的市场基础和新兴项目的市场潜力。去年8月,由中国飞龙通航、青海国投和青海航投三方共同投资组建的青海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填补了国内高原通航企业的空白,对于青海省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实现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两翼齐飞”具有重要意义。青海飞龙总经理殷志刚介绍,该公司在今年夏天开展青海湖旅游观光业务,在8月3日~30日的22个飞行日载客900人,空中游览前景看好。但他也提出面临着不少困难,高原通航机型的缺乏首当其冲。“青海省只有7%~8%的面积在海拔3000米以下,我们看了国内外上百种飞机,至今没选到特别合适的机型”。
“用大飞机难以提高客座率,而符合高原运行安全标准的小飞机又极少”。梁军也认为,无论是发展通勤航空还是支线航空,都缺乏经济适用的机型。侯鹏宁则表示,自然环境恶劣、适用机型短缺、专业人才匮乏等原因,导致青海发展通用航空成本较高,希望能得到民航局等有关方面的支持。
对此,葛小飞提出,要结合青海实际,加快通用机场布局规划,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步伐;积极争取通用航空补贴政策,加大对通用航空服务的推介力度,争取地方政府将通用航空服务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产品采购范围;借鉴内蒙古阿拉善通勤航空试点模式,为通用航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引导通用航空健康发展。
今年9月25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在西安召开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航空运输研讨会。会上,民航局副局长王志清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互联互通,依赖于高效、便捷交通方式的支持。促进西部地区的民航业发展,推进我国西部重点城市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地区航空运输的互联互通,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民航应该成为先行者和主力军。
作为这一经济带组成部分的青海省,若要成为新丝绸之路的绿色通道、战略基地和重要支撑,发展民航的步伐还要加快,这已是省内上下达成的共识。借新丝绸之路的春风,青海民航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大美青海必将乘势飞翔!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