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焦点 >> 正文

媒体评析:MH370如何改变航空业



2015-03-07   作者:张伟  来源:环球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2014年,全球发生多起重大航空事故,引发各界对航空安全的广泛关注。除追忆和缅怀受害者外,人们也在思考如何采取措施,改进技术,防止类似悲剧重演。在这种反思力量的推动下,航空业悄然发生变化,一些新的航空安全技术加快进入研讨、规划或试用阶段,而这些也是纪念空难的最好方式。

  【加强监控提上日程】

  国际民航组织首席沟通官安东尼·菲尔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马航MH370事件“非常罕见”,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几率不到亿分之一。他指出,记录显示,以空难次数衡量,2014年实际上是航空历史上最安全的年份之一。

  统计数据表明,过去几十年间,航空安全总体上不断改善。2014年,全球航空公司航班架次达到2700万,运送乘客33亿人次,重大航空事故21起,相当于平均每130万次航班一次。相比之下,50年前,全球航班乘客1.41亿人次,只相当于今天的5%,但空难次数约是今天的4倍。

  屏蔽此推广内容但菲尔宾承认,2014年发生的一些航空事故表明,在一些极其罕见的情况下,当前民航安全系统存在不足,比如对客机的监控。

  中国《航空知识》杂志副主编王亚男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前对于航线上客机的监控存在间隔,比如客机与卫星的通讯以一定时间间隔进行,在这段间隔内,无法实时捕捉飞机的状况。

  他认为,当前通过卫星实时监控客机在技术上能够实现,但今后要在航空业普遍推广,除要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外,还需要大幅降低成本,因为如果客机每时每刻都与卫星联系,相当于长时间占用卫星信道,会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虽然存在不少阻力,但受2014年多起航空事故影响,加强对客机监控开始提上了航空业的日程。

  菲尔宾说,今年2月,国际民航组织在蒙特利尔总部召开高级别安全会议,建议所有商业航班安装“全球航空遇险与安全系统”(GADSS),在飞行途中每15分钟汇报一次客机状况,如果出现异常情况,比如无故改变高度或偏离航线,汇报频率将增加到每分钟一次。国际民航组织称,这一系统虽然无法阻止空难发生,但可以更为精确地定位出事客机的位置,避免再次出现客机消失的情况。

  这一建议有望在2016年11月生效,成为航空业界普遍标准,但一些国家已经走在前列。本月初,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率先试验新的系统,加强监控和跟踪飞越海洋区域的航班,要求客机每15分钟向卫星发送包含飞机位置、速度、高度、航向等信息的数据。此前这一时间间隔为30分钟至40分钟。

  【管理手段酝酿新招】

  王亚男推论,对于MH370事件,人为操作失误导致迷航的可能性很低。虽然事件原因没有最终定论,但外界一直在怀疑,甚至有一些线索指向飞行人员,认为其可能主动让客机进入一种危险状态,最终导致事故。

  在以往空难中,曾发生过飞行员故意坠毁飞机的案例。比如,1999年,埃及航空公司990航班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楠塔基特岛附近的大西洋海域坠毁,机上217人全部遇难。3年后,美国调查人员在空难最终报告中认定,客机副驾驶盖米勒·巴托迪趁单独在驾驶舱时关闭了自动驾驶,手动驾机冲向海面。

  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张维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此前确实发生过由飞行员主动导致的航空事故。为此,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飞行员的管理,在技术、心理等多个方面建立了评估机制。

  王亚男则表示,对于飞行员在登机时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可能没有做到严密监督。今后,各个航空公司可能会采取一些新的手段,加强对飞行人员的监督,包括心理健康、精神状况、日常生活、家庭情况、经济压力等多个方面。由于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具有隐蔽性,一些措施能否见效有待评估,但“采取手段是必须的”。

  除了加强管理外,航空业界还在考虑能否通过技术手段对飞行员进行监督,比如是否需要在驾驶舱内安装一套监控设施,把飞行员的每一个操纵动作都传到地面,让地面人员随时监控。航空业界此前担心这可能会侵犯飞行员个人隐私,但现在,业界开始普遍支持采取一些技术监控手段。

  此外,航空业界还考虑今后是否可以采用一种安全的自动驾驶模式,一旦发现飞行员操作企图不良,操作动作失误或主动让飞机进入一些危险的状态,地面人员可以剥夺飞行员的控制权,让飞机进入自动驾驶模式,降落在最近一个机场。

  【科技进步应对风险】

  回顾人类航空历史,各类事故屡见不鲜,在让人扼腕痛心的同时,也在鞭策着人们吸取教训,想方设法弥补安全漏洞,进而推动整个航空业更好地发展。在航空历史上也不乏重大空难推动航空安全的典型案例。

  1985年8月2日,达美航空191号航班一架洛克希德三星客机在雷雨中降落时遭遇风切变坠毁。风切变指风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突然变化。此次空难促使美国宇航局和联邦航空管理局进行了长达7年的研究,最终机载气象雷达和风切变探测的预警系统成为民航客机的必备设备。。

  1996年7月17日,环球航空800号航班一架波音747客机因油箱爆炸失事,机上全体人员罹难。历时4年的艰苦调查表明,罪魁祸首是油箱内的油气混和物被线路短路火花点燃。事后民航客机油箱系统开始采用充氮惰化技术,同时对所有线路采用安全性设计。

  可以说,民用航空的历史就是人类利用智慧和科技不断与飞行风险角力的历史,最终目标是让飞行变得更加安全和便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14年多起航空事故不是终点,而是世界航空业思考和发展的新起点。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