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焦点 >> 正文

新舟60事故系人为 国产飞机质量“大考过关”



2015-05-16   作者:柴莹辉  来源:中国经营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仅仅3天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局就出台了幸福航空新舟60飞机冲出跑道的调查结果,主要原因是机组违规操作。这让处于风口浪尖的新舟60得到了一次官方背书,关于其安全性的争议也暂时平息。

  在中国商飞生产的ARJ21-700真正投入运营以前,作为中航工业下属西安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支线客机,新舟60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国产飞机的“代言人”。由于先后发生过若干次事故,关于新舟60是否存在设计缺陷的争论一度在行业内流传,但一位长期浸淫在航空制造业的高管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新舟60存在安全隐患。“中国民航的安全体系在世界都居于前列,国产飞机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证。”

  事故判定系人为

  5月10日,幸福航空一架新舟60飞机在执行JR1529义乌-福州的航段时,在福州机场降落时冲出跑道。当时航班上有7名机组成员,45名旅客(含一名婴儿),事发后除1名旅客留院观察以外,其他没有人员伤亡。

  回顾5月10日的事故,在民航局航空安全紧急电视电话会议上做了如此描述:“从现场勘查看,整个机翼水平面向前倾斜约20度,机翼后部脱离机身上翘,发动机前部下垂擦地,机身中部折断,左右螺旋桨桨叶全部打断,其中,右发一桨叶插入右机身下部。”据一位知情人士称,该飞机或处于报废状态。

  这起事故迅速引发了业内关注,因为根据公开信息查询得知,自2006年以来新舟60在国内外至少发生过16起事故,其中有两起让公众印象深刻,一是2014年2月25奥凯航空的新舟60因为仪表显示起落架故障,在沈阳桃仙机场上空盘旋3小时,最终安全降落;二是2014年12月11日幸福航空公司的新舟60航班因起落架发生故障在榆林机场迫降,无人员伤亡。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事故发生后三天,民航局就立刻发布了调查结果。记者获得的文件显示,5月10日新舟60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机组违规操作。“(飞机)38英尺油门低于飞行慢车,28英尺已收至地面慢车(产生负拉力),新舟60手册要求在空中不允许使用地面慢车。”

  “从技术角度解读,飞行慢车是指飞行中可用的最小油门,后面还有一个‘地面慢车’的位置,但它只能在地面使用,绝对禁止在空中就把推力手柄放到这个位置。”一位要求匿名的飞行员告诉记者,根据民航局公布的调查结果,该事故确定属于机组违规操作。

  安全性能没问题

  新舟60飞机是西飞生产的双涡轮螺旋桨支线客机,座级在50~60座级,航程2450公里。在国内,新舟60第一个用户是奥凯航空,2014年8月1日,幸福航空业一举宣布了60架新舟60的订单,包括30架确认订单和30架意向订单。

  除了国产用户,刚果、赞比亚、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航空公司也先后签订了购机合同。公开数据显示,新舟飞机的订单算上确认和意向订单已经超过270余架。

  奥凯航空的高层曾经告诉记者,与传统的空客、波音飞机相比,新舟60的优势是成本低、灵活性高。“如果用奔驰、宝马来比喻空客和波音,那么新舟60就是桑塔纳。”

  但是随后在国内接连发生的三起事故,把新舟60推向了风口浪尖。目前中国航空工业正处于上升通道,中国商飞生产的支线客机ARJ21-700已经成功取证,C919的研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鉴于二者都没有投入实际运营,因此已经使用若干年的新舟60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国产飞机的缩影,它也代表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形象。”上述长期浸淫在航空制造业的高管对记者分析,这也是为何关于新舟60在福州机场冲出跑道事故调查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

  新舟60的安全性到底如何?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新舟60存在设计缺陷或安全隐患。

  “中国民航的安全标准位于世界前列,新舟60得到了中国民航局的适航认证,就足以证明其安全性能。”上述人士举例称,2014年3月国内一度有15架新舟60飞机申请停飞,10天后宣布问题解决,就从侧面佐证了其安全性能。

  来自中国商飞的人士为记者解读了飞机的“适航”标准。“一架客机在运营之前,必须通过我国的民用航空局取得三个证件才算合法,分别是型号合格证(即业内俗称的TC证)、生产许可证和适航证。”他进一步表示,在上世纪60年代制定适航规章时,确定了民用航空活动的安全性是百万飞行小时发生低于一次的机毁人亡事故,飞机被视为人类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

  记者查询资料发现,新舟60早在2000年6月就取得了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但是并未取得欧洲和美国的飞行认证许可,因此主要客户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主。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