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议通航机场由政府建设企业租赁
方兴未艾的通用航空产业也一直被视为“朝阳产业”。但受多因素制约,中国的通航还没有真正地“飞”起来,其发展思路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关注点之一。
3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有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关于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提案。该提案称,我国通用航空机场的建设严重滞后,飞机“落不下来”成为限制整个通航产业发展的痛点,建议把通航机场建设作为政府行为,其用地作为公共服务用地,让航空企业租用政府的通航机场,以减轻通航企业的资金负担。
四川驼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车天发认为,上述提案道出了一线通航人的心声。他告诉记者,通航机场的建设审批权已下放到地方政府,但很多地方的通航机场都由通航企业自行投资建设,高额的建设成本拖垮了不少本来就难盈利的通航企业。
在民航专家綦琦看来,制约通航发展的关键不是机场少,而在于空域还没放开。“一旦低空空域放开,对投资者意味着巨大的商机,不用地方政府给钱,自然会有人来建设机场。”
建议低空空域审批权下放
作为民航产业链中的一环,通用航空在1000米以下的低空飞行,多是短途、小飞机。如果把经常乘坐的大型运输航空比作“空中巴士”,那么通用航空就像是“出租车”、“专用作业车”,具有方便、灵活等优势。
通用航空在农林喷洒、电力巡线、抢险救灾、医疗卫生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航空旅游、飞行娱乐等方面也前景广阔。然而,中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却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面临“飞不上去,落不下来”的窘境。
上述提案显示,“管得太死”是我国通航现况中存在的两大最为突出问题之一。低空空域的深入改革和空域管理管得太死,困扰了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使通用航空“飞不上去”。
如何破解“管得太死”?上述提案建议,把低空空域的审批权下放到地方,实行“一站式”服务。对于这项建议,多位民航业界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希望是美好的,但实现起来很难。期待审批流程能再简化一些是更现实的近期目标。”
据了解,依照现行的空域管理办法,一架通用航空飞机想要执行飞行任务,必须得到军方和民航系统两方面的审批,流程较为复杂。但关于空域开放的改革试点和推进呼声从未停止过。
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意味着简化通航飞行任务审批流程方面的改革深化和进步。在去年的一次公开论坛上,民航总局一位官员表示,“发展通用航空,仅飞机顺利落地,就涉及空域、机位、地面保障、维护等一系列问题,真的很难一蹴而就。”
业内:要起飞先“修路”
“落不下来”是制约通航企业发展的另一重障碍。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美国拥有19000多座机场,其中对外开放的机场5000座,而通用航空机场占其中90%,达4500座。而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巴西,拥有4070座机场,通航机场也占到90%。
但在机场与人口密度的比例上,我国是美国的1/127,是巴西的1/53,是俄罗斯的1/23。同时,我国通航机场分布十分不均,超过80%分布在北部地区,西南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航机场却屈指可数。
上述提案表示,要想解决通航机场不足的问题,先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通航机场谁来建设?二是通航机场的土地从哪里来?”
“通航机场的建设问题的确恼火。”车天发说,从实践经验中来看,现在通航机场的建设在很多地方都还是市场行为,向政府租用土地,企业来投资建设,成本高昂。“我自己在做两个通航机场,压力非常大。如今就连大型民航运输机场都有70%不盈利,更别说是通航机场了,年收入还不够贷款利息。”
提案给出的建议是,把通航机场建设作为政府行为,用地实行国家划拨及管理。“各级政府以更灵活、更低的成本担负起促进通用航空企业发展和人们需求日益增长的重要社会责任。”
有业界观点认为,通用机场的建设就像是“要起飞,先修路”,在行业发展初期,基础设施应得到政府的扶持。但也有专家表示,只要空域改革落地,意味着巨大的商机,通航机场等基础设施必然可以市场化运作。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