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力争成为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
获评国家级旅游名镇一次性奖励300万元;市场紧缺的小语种导游,连续三年每月发放1000元月度津贴……昨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旅游产业升级计划配套政策,将拿出一揽子计划鼓励发展旅游业,在产品、业态、企业、营销、公共服务、质量监管、人力资源管理、区域协作、环境等九个方面实施升级。
该市提出,到2016年,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商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成为中部旅游集散地、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核心枢纽、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到2020年,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20亿元,力争成为全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和世界知名旅游城市。
主推十大旅游产品系列
按照升级计划,该市将重点构建4大旅游精品体系:两江四岸游、赏花游、都市休闲游、生态度假游。重点推出10大旅游产品系列:赏花旅游、泛水旅游、工业旅游、科教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文化旅游、都市文化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商贸会展旅游、养生康体旅游。扶持10大旅游项目建设:武汉华侨城、武汉中央文化区、国际博览中心、中国健康谷、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华中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园博园、盘龙城文化遗址、巴登城、道观河大风景文化村。
大力发展房车旅游、邮轮游艇、滑翔潜水、露营探险、珠宝购鉴等新型旅游业态,建设东湖落雁、黄陂王家河、金银湖、五里界、索河等5个自驾游营地,黄陂、蔡甸等2个房车营地,在东湖、汤逊湖、梁子湖形成游艇俱乐部。构建8个示范旅游产业集聚区:两江四岸都市旅游区、大东湖生态旅游区、黄鹤楼旅游区、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武汉中央文化区、国际博览中心、木兰生态旅游区、金银湖生态旅游区。
该市还规划发展10个旅游产业集聚区:武汉天地、户部巷-都府堤文化旅游区、吉庆街-老汉口沿江商务旅游区、盘龙城武汉客厅旅游区、“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武汉海宁皮革城、汉口北旅游商品中心、金口中山舰旅游区、道观河旅游区、知音湖-索河旅游区;6大山水田园赏花基地:云雾山杜鹃花基地、仓埠桂花长廊、索河荷花长廊、鑫龙湖荷花基地、消泗油菜花基地、邓南玉米基地。
力争72小时过境免签
旅游营销手段也将创新升级。武汉提出,加快培育武汉与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市场的直航线路,争取成为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
所谓“过境免签”,是指外籍人士从一国经转某国前往第三国,不必申请过境国签证即可过境,并可短暂时间内停留。目前,国务院已批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口岸对部分国家持有第三国签证和机票的外国人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72小时内他们可在这4个城市游玩、购物、住宿、从事商务活动等。实行这一政策后,经过边检人员查验护照、联程机票,外籍游客只需几分钟就可从机场边检通道进入城市境内,省去办理签证的麻烦。
武汉还鼓励引进国际知名旅游运营商和全国10强旅行社来该市设立分社,同时鼓励旅游企业主动赴境内外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在境外设立旅游办事机构,鼓励开辟以武汉为旅游目的地的包机、专列、游船航线。
新5A级景区奖500万
目前,武汉已有黄鹤楼、东湖两个5A级景区。为鼓励旅游企业争创品牌,该市决定,对新评定为5A级、4A级景区的,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评定为5星级饭店(游轮)的,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建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且具有主题文化特色的酒店(游轮),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对新评定为5星级、4星级的旅游车公司,分别给予不超过3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购买100万元以上豪华旅游车并取得旅游营运资质的,给予每车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对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街、旅游名街和旅游名镇称号的,给予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市级历史文化名街、旅游名街、旅游名镇称号的历史风貌街区、特色风情街、特色餐饮文化与购物街区等,给予1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市级旅游名村称号的,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推进特色文化节目和旅游商品建设。对创作体现本地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以游客为主要对象的定期演艺节目,演出时间达半年以上,给予50万—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年度征集“武汉礼物”获奖的旅游商品,按设计开发总费用50%进行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
小语种导游月津贴千元
武汉还决定,每年安排200万元旅游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人才的引进、培训、技能鉴定、岗位补贴等。对新引进旅游急需的营销策划、旅游规划、景区管理、旅游信息等方面高级人才,享受高级人才待遇。
为稳定骨干导游队伍,该市将继续实施星级导游每月津贴补助政策,对连续在一线从事导游工作3年以上、诚信档案记录良好的社会导游,以当年公布的社会保险最低缴费额度80%予以奖励。对市场紧缺的小语种导游,与旅行社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连续三年每月发放1000元月度津贴。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