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临空经济 > 物流 >> 正文

圆通牵头筹建的物流领域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今日揭牌



2017-05-12   作者:  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5月12日,由国家发改委批复、圆通速递牵头承建的“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圆通速递上海总部正式揭牌。

  圆通速递牵头,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国邮科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物联网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通)等5家单位,共同组成该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的“国家队”。未来,该国家工程实验室各项目的“开花结果”,将加快破解物流快递业面临的瓶颈问题,有力助推行业创新转型的步伐。

  当天,中国快递协会会长高宏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上海市邮政局局长夏颐、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焦铮以及圆通速递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会理事长喻渭蛟等领导、专家及理事单位代表50余人出席了揭牌仪式。

  圆通承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创三个“第一”

  该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揭牌,是全国物流快递行业的一件大事,它至少创下三个“第一”:其一,它是物流领域的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实现了这个行业在国家层面零的突破;其二,这是首个由民营快递企业牵头承建的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企业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其三,它是上海近几年来首批申请获批的国家工程实验室,从而也将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项目。

  目前,中国物流业存在着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不足、物流装备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低、物流业标准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该国家工程实验室将紧扣创新这一“第一推动力”,围绕提升物流运营效率和寄递安全水平的迫切需求,重点做好互通平台搭建、物流资源和运能资源的整合、智能装备研发、行业标准制定、示范基地建设以及物流人才培养等工作,有效提升物流行业的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培育技术创新人才。

  喻渭蛟表示,圆通速递将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与各理事单位紧密合作,全力以赴推进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今后,该国家工程实验室将着力建设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平台,攻克一批物流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并成功转化,构建“互联网+物流”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形成中国物流业互联、物联、智联序次推进工程技术的研发基地,致力于成为现代科技成果在中国物流业创新应用的孵化器、加速器和倍增器。

  四个方向着力确保各目标顺利实现

  据介绍,该国家工程实验室各类项目将从范围、装备、运输模式和行业及用户群体四个维度展开。比如,行业装备方面,将着力推进由信息化向智能化、无人化演变。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升级,物流领域的智能客服、无人驾驶、全自动化仓库、无人机派件等都将全面运用。

  其它目标还包括:应用示范范围从全国典型到全球典型发展,并最终实现全球主要物流行业大通联;物流运输模式由公路、航空、铁路单一运输模式向陆、海、空一体化多式联运模式转变;服务行业/用户群体覆盖范围由典型行业向多行业、全行业扩张。

  按照该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整体规划,未来10年将分三个阶段来推进完成上述目标。首阶段的3年期内,将力争突破多层次货物识别定位跟踪溯源技术、研发智能装备5种以上,其中主要包括3种以上运输智能装备,2种以上仓储智能装备。

  助推全行业创新转型服务国家战略

  圆通速递是中国快递业的领先企业、全行业内率先上市的公众企业。2016年公司实现业务量44.6亿件,市场规模居行业前列;营业收入168.18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9.04%。圆通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基本实现全国地级市全覆盖,并大力发展航空,截至目前自有飞机规模达到5架。圆通还着力加大以“快递+”为核心的多元化、综合性产业布局,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快递物流运营商和供应链集成商。

  在信息技术的投入研发及应用方面,圆通也持续走在行业前列。业内专家分析,此次由圆通速递牵头承建国家工程实验室,也是其行业影响力、信息化发展水平、市场占有率等综合实力的真实体现。

  未来,圆通为该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将投入超过1亿元的资金,而实验室建设带来的巨大红利,也将对圆通的信息化、国际化战略起到显著助推作用。

  喻渭蛟还表示,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承载着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期待,将对整个物流快递行业的创新转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起到推动作用。接下来,各单位将加强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