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西藏天路:民航开通 溜索成历史
如今,翻看中国交通地图,以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犹如银龙盘飞在青藏高原的深山沟壑之中。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选取八个标志性“路标”,记录下“天上西藏”半个世纪以来的交通巨变。
路标一:西藏民航开通
西藏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空气稀薄,气候复杂,被国际航空界视为“飞行禁区”。经过10年反复试验,1965年3月1日,一架伊尔-18型飞机从北京起飞,于次日飞抵西藏当雄机场,标志着西藏民航正式开通。
目前,西藏已形成以拉萨贡嘎机场为中心,昌都邦达、林芝米林、阿里昆莎和日喀则和平机场为支线的五大机场网络,开通国内外航线58条、通航城市29个。
路标二:青藏铁路通车
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曾表示:“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2006年7月1日,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通车,撞碎了这句鲁莽的断言。
如今,青藏铁路已安全运行3000余天,累计运送旅客9500多万人次,货物4亿多吨,促使青藏两省区经济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随着川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第二条进藏天路——川藏铁路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
路标三:拉贡机场高速竣工
2011年7月17日,西藏第一条高速公路——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标志着雪域高原驶入高速公路时代,实现了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
拉贡机场高速公路由国家全额投资15.9亿元,全长37.8公里,采用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双向四车道,将拉萨市区到贡嘎机场行车时间缩短了半个小时。
路标四:墨脱公路通车
2013年10月31日,全长约117公里、总投资近16亿元的墨脱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
墨脱公路的通车,标志着当地的猴子路、骡马道、溜索桥和背夫逐步退出历史舞台,“150元一只鸡,25元一盘土豆丝”的物价也逐渐回归正常。昔日的“高原孤岛”也借通车之机走出“深闺”。2014年,墨脱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一倍。
路标五:溜索退出历史舞台
千百年来,溜索是西藏偏远高山深谷地区人们走出大山的唯一“天桥”。“艰险羊肠道,溜索独木桥”是人们“出行难”的真实写照。
2009年,西藏投入2.2亿元启动“溜索改桥”工程,对昌都、林芝、日喀则和那曲四个地(市)84条溜索进行改造。经过4年建设,于2013年全部改造完工。如今,溜索在西藏已成为历史,4万名受益农牧民踏上了脱贫致富的“金桥”。
路标六:拉日铁路建成运营
作为青藏铁路的延伸线,全长251公里的拉萨至日喀则铁路于2014年8月15日开通运营。拉日铁路通车,标志着现代铁路首次连接达赖和班禅驻锡地,彻底结束了西藏西南地区长期单一依赖公路交通的历史。铁路开通一年来,累计发送旅客60余万人次。
根据国家规划,拉日铁路将北接青藏铁路,南连日喀则至聂拉木、日喀则至吉隆、日喀则至亚东口岸的铁路,通往尼泊尔和印度的国际铁路大通道也将在此基础上形成。
路标七:公路里程超七万公里
1965年,全区公路总里程仅14000多公里。经过50年建设,目前已达到7.5万公里,逐步形成以拉萨为中心,“三纵、两横、六通道”为骨架,东连四川、云南,西接新疆,北连青海,南通印度、尼泊尔,地市互通、县乡连接的公路交通网络。
随着公路不断延伸,乡村古道上驮畜的蹄痕、背夫拄杖的痕迹,已被柏油公路替代。公路沿线农牧民开始兴办运输和开办家庭旅馆,纷纷走上“致富路”。
路标八:民用汽车超30万辆
60多年前,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十四世达赖喇嘛坐的轿车,也只能拆散了用骡马从印度驮到拉萨后组装。全西藏仅有的这辆汽车也仅用于行驶在罗布林卡和布达拉宫之间约两公里的土路上。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西藏群众消费能力增强。目前,人口只有300万左右的西藏,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0万辆,人均机动车保有量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拉萨市机动车数量达15万余辆,其中80%是私家车,平均不到6人就有一辆车。
尽管发展迅速,但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制约,西藏仍然是全国交通运输网络的“短板”。为此,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西藏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加快完善西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计划到2020年,公路总里程突破11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超过7万公里、干线公路高等级化里程超过1200公里,形成以拉萨为中心、覆盖6个地(市)的“3小时综合交通圈”。届时,“天上西藏”将不再遥远。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