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传忠:每个书法家要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72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启了人民文艺的崭新纪元。72年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科学分析了文艺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艺大繁荣、大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吹响了全面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号角。有感于此,我继多年前提出“传播国学文化,彰显东方墨韵”理念之后,又提出了“每个书法家要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深入思考。
第一,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书法和国学的形成与发展同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以为,距今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陶片上的一些华美的图画,其实是汉字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正是这些先人们用来表达主观诉求的“记事图画”,直接催生了汉字和书法的起源。时至商周(史称 “两周”)时期,先人告别了结绳记事和图画记事阶段,汉字迎来了繁盛发展时期。商周是书法的初始时期。这是一次中华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这一时期的汉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必备的三个重要因素,标志着书法从稚嫩趋于成熟,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如果说甲骨文为商代书法代表,金文则是两周书法的代表,其形体的多样化,被后世举为大篆的典范。据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大量完整的墨迹,如近年出土的盟书、帛书、竹木简牍等,都是研究此时书法极为宝贵的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礼记》等典籍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列入学生的必修课,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春秋时,孔子倡导:“书以道事,诗以达意”,“书”“诗”并重。汉代时,学童习字之所称:“书馆”,其师称“书师”。唐时,京都国子监设“六学”,“书学”列其中,并规定学生要“习字,日纸一幅”。由此可见,古代“六艺”中“书”的含义,包括了 “识字”和 “写字”两个方面。而所谓“写字” ,即指今日的书法。也许有人会说,“写字”不能等同于书法。的确,一般意义的“写字”不是书法。艺术性是书法区别于“写字”的显著特征。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古往今来的所有书家都是从最初的“写字”开始的,无论是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还是怀素、黄庭坚、赵孟頫,乃至刘墉、于右任、饶宗颐,都毫无例外地经历了一个从“写字”到“书法”的成长过程。同样,中国书法由毛笔蘸墨书写汉字到成为一种独特的东方艺术,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可以说,书法不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变化的必然结果。书法直接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各方面人文特征,它既与中华文明、民族文化相表里,更与包括国学在内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事实上,书法和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一部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通过书法和国学这种文化形态得以展现并传承的,更为重要的是,书法与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于今而言,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凝聚民族精神。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就必须弘扬包括书法、国学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我提出“传播国学文化,彰显东方墨韵”理念的初衷也正于此,其目的就在于让国学借助书法得以有效的传播,让书法依托国学得以有效的传承,使人们在学习国学的同时练习书法、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受到国学熏陶,进而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第二,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从现实来看,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也趋于多样,甚至滋生出“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去中国化”等种种倾向。虽然这些思潮在当代中国精神文化中并不占据主导,但危害甚大,切不可等闲视之。实际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仍然离不开书法文化、国学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抛弃,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割断了维系中华儿女的思想纽带。我以为,书法家作为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传播者,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现实,必须敢担当、能担当、真担当,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自己在书法上的一技之长,自觉地寓国学于墨韵之中,积极引导人们领悟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传统文化洗礼,在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同时,对传统文化要坚持传承有序、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有创新地加以弘扬,使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价值理念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三,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探索书法和国学的契合点。党的十八大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怎样将国学融入书法实践中,是摆在每一个书法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法家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努力从传统书学思想和现代审美意识的角度寻找契合点,最大化的发挥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为此,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形色色的虚无主义思潮和“去中国化”倾向;二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用书法这一艺术形式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独特的道德教育、价值引领作用,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三要牢固树立书法为弘扬传统文化服务、书法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开展讲座、展览等多种形式普及书法艺术,通过送书法艺术到基层、到群众中去,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艺术做出应有的贡献;四要多读书、多思考,不断提升自身学养。书法家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内功”,更需要有深厚的“外功”。没有“内功”的磨练,就谈不上书法艺术,没有“外功”的修养,也创作不出文化底蕴深厚的书法精品。经典浸润心灵,国学涵养书法。国学乃书法之魂,没有国学托底,书法徒有其表。“书法不是写出来的,是学问养出来的。”林散之先生的话,值得铭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习总书记所言,语重心长,发人深思,催人奋进。我以为,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书法和国学是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两大基石,为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每一个书法家都应以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的积极姿态,通过书法这一艺术形式,“传播国学文化,彰显东方墨韵”,为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为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我国的书法队伍十分庞大,是一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如果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定将汇聚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力量。传承中华文化,人人有责。书法家更是责无旁贷。书法工作者应以“书法梦”服务于“中国梦”,以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为己任,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让国学借助书法得以有效的传播,让书法依托国学得以有效的传承,使人们在学习国学的同时练习书法、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受到国学熏陶,从而提升人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每个书法家要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是社会的呼唤、时代的需要、人民的期盼。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筑牢“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返回列表
- 下一篇:孙亮、李进双个展:在变动与追问中对艺术持续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