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关注:中国民航成立70周年 翼展长空搏云天
1分钟,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降高峰时段可以迎送1.5个航班。
24小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货物吞吐量达2000吨,近17000架飞机在中国大陆上空有序翱翔。
365天,全国新增航路里程6643公里,6.1亿人次乘坐中国民航的航班出行。
70年,新中国以“惊人一跃”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民航助力国家腾飞,建设发展日新月异。今日的中国民航,航路成网,机场密布,天涯咫尺,天堑通途。
抚今追昔,方知来路之多艰。
曾几何时,中国民航没有自己飞出去的能力,甚至连国家领导人出访还要租用外国的飞机;曾几何时,峡谷天堑横亘面前,山乡郊野闭塞难行,百姓要“骑着毛驴上北京”。
70年峥嵘岁月,70载春华秋实。70年来,新中国民航迎着共和国的朝阳起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封闭堵塞”到“四通八达”,从仅有几条航线到运输规模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它用一个个中国跨度、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深度,铺就了不可复制的辉煌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航强国之路,挺起了泱泱大国的交通脊梁骨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动力。
70年的历史天空,银鹰展翅,航迹壮美。
改写神州大地时空格局
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中国航空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架特殊的飞机,斑驳的机身、褪色的机翼,无一不向人们展示着它厚重的历史。这架康维尔240型飞机被称为“北京”号,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演绎了太多不朽的传奇。
1949年11月9日,新中国民航正式成立刚刚7天,原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在香港宣布起义,12架飞机从香港飞回祖国大陆,成为新中国民航最初的“家底”,史称“两航起义”。其中这架康维尔240型飞机作为带队飞机,从香港飞抵北京西苑机场。这是新中国民航拥有的第一架飞机,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命名“北京”号。
1949年11月9日,原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带领两公司员工在香港宣布起义,投向祖国怀抱,史称“两航”起义。图为1949年11月9日,抵达天津的“两航”起义北飞人员合影。
1950年8月1日,天空一片湛蓝,“北京”号在欢呼声中从广州起飞,经停汉口,用时7小时40分钟抵达天津。天津—北京—汉口—重庆与天津—北京—汉口—广州两条航线开辟,这是新中国民航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行,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序幕正式拉开。而当时,中国民航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次,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
此后的数十年,中国民航如同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不断阔步向前。
一条条航线的开辟见证着成长的轨迹。1978年,中国民航只有150条国内航线、12条国际航线,通航14个国家。如今,这些数字已然分别翻了27.3倍、70.6倍和4.6倍。中国民航的航线已经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并飞越重洋,通达世界各地。
一组组抢眼的数据印证着前进的脚步。从改革开放前没有独立的航空公司,到目前拥有60家运输航空公司;从1978年的144架运输飞机、364架通用飞机,到2019年9月底的3755架运输飞机、2604架通用飞机;飞行员数量从1978年的1500名,到2019年9月底的66241名······伴随着东方巨龙的腾飞,中国民航逐步实现了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换。
角色的转换源于十足的底气。70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民航技术能力的提升,中国民航在国际民航事务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航空大国的地位得以确立。目前,我国已与全世界12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中国民航对全球航空运输增长贡献率超过25%,居全球第一位;自2004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6次在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当选第一类理事国。
1974年9月24日至10月15日,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国际民航组织第21届大会。这是中国政府代表团第一次参加国际民航组织大会。会上,中国当选为理事国。图为中国代表团在大会现场。
让中国民航有底气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还有国际领先的安全管理水平。109个月、7760万小时——这组截至2019年9月底的数据,是中国民航运输航空持续安全飞行的纪录。70年来,中国民航坚守飞行安全底线,对安全隐患零容忍,坚持“宁当恶人,不当罪人”,推动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安全管理之路,形成了符合国际标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安全管理体系,我国民航安全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台商李良哲切身体会到了航线网联天下的便利。自2008年12月昆明直飞台北的航线开通以来,两地飞行时间仅需2小时50分钟,比以前少了3小时。他在台北家中与家人吃罢午饭,16时就可到昆明公司开会。他说:“两岸直航的实现,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而且缩短了两岸人民心与心的距离。”
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包机常态化。图为2008年12月15日,深圳航空股份有限公司ZH9095航班从深圳机场起飞,成为首个两岸直接“三通”飞往台湾的大陆航班。
中国民航的飞速发展,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自1978年以来,民航经过1980年~1986年“民航一定要企业化”,1987年~2001年政企分开、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2002年~2012年政资分开、联合重组、机场属地化,2013年至今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四个阶段的系统性改革,行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2002年3月,民航开始实施以政企分开、政资分离、机场属地化管理、改革民航行政和公安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改革。10月11日,国家计委和民航总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民航企业改革重组大会,组建成立三大航空集团公司和三大服务保障集团公司。
尽管每个阶段改革开放的形势不同、任务不同、要求不同,但中国民航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通过改革开放革除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实现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推动民航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治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从而解放和发展了民航生产力,民航的比较优势和先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行业发展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
作为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人,运10飞机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对2017年的春天印象深刻。2017年5月,C919飞机在上海浦东机场腾空而起,成功首飞,实现了国产大型客机“零的突破”。这一刻,中国人等了近半个世纪,从此中国不再是“没有翅膀的雄鹰”!首飞现场,年近九旬的程不时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小提琴,深情演奏了一曲《我爱你中国》,他知道,中国的大飞机之路正在加速迎接未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70年漫漫征程,新中国民航历经一穷二白的落后、开疆拓土的艰辛、改革发展的奋起、强国路上的疾行。经过几代民航人的奋斗,如今在广阔的蓝天上,中国民航正在编织一张流动的航线巨网,改写着整个神州大地的时空格局。
铺就经济腾飞康庄大道
2019年9月25日,天安门正南46公里处,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凤凰展翅,翱翔九天。在蓝天下,大兴国际机场金色的航站楼如同一只展翅欲飞的钢铁凤凰,又像一枚熠熠闪光的勋章,肩负着一个新的动力源的职责使命,镌刻着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荣光。
2019年9月25日16时22分至16时42分,南航、东航、国航、中联航、首都航、河北航、厦航的7架大型客机依次从大兴国际机场起飞,标志着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图为通航后的第一个航班,即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的CZ3001航班。
大兴国际机场是一个超级工程,瞥一眼便惊艳世界。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全球首座双层出发、双层到达的航站楼,世界首座实现高铁下穿的航站楼······如此多的世界之最,让这个超级工程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它的建成通航凝聚着太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令国人自豪,令世界震撼。
新中国民航成立70年来,中国民航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本着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如大兴国际机场这样的“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遥想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含港台)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只有36个,除“两航起义”使用的民航机场外,大多为军民合用机场。1958年,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民用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揭开了中国民航机场建设的崭新篇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用机场迎来井喷式大发展。厦门高崎、长沙黄花、西安咸阳等机场的新建,大连周水子、上海浦东、杭州萧山等机场的改扩建,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克拉玛依、赣州、林芝等支线机场的新建······经过几轮机场建设的高潮,中国民航机场数量从1978年的78个增加到目前的238个,其中年旅客吞吐量达千万级的机场有37个。平均每10万平方公里拥有机场2.4个,每百万人口拥有机场0.17个,覆盖了我国86.25%的人口和91.13%的GDP产区,“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为中心,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区域枢纽机场为骨干,以及其他干支线机场相互配合”的机场格局已初步形成。
机场数量剧增的背后,是更为惊人的旅客吞吐量与货邮吞吐量增幅。1978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为2.99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为231万人次,货邮运输量为6.4万吨;2018年,这3个数字分别增加到1206.4亿吨公里、6.1亿人次和738.5万吨。民航总周转量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1.6%提高到目前的32.8%。
研究显示,民航1%的年均旅客数量增长可以带来0.75%的直接就业人数增长和0.49%的直接收入增长;每100万航空旅客可为周边区域创造1.3亿美元的经济收益,能够带来1000个直接工作岗位;每新增10万吨航空货物,将直接创造800个工作岗位。国务院于2012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民航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产业。可以说,中国机场的建设发展不仅是中国民航业迅速发展的真实写照,而且是中国经济社会腾飞的生动注脚。
2012年7月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指导民航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发展民航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图为2012年7月25日,民航局在武汉召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座谈会会场。
机场矗立,五湖四海的商贾宾朋纷纷云集华夏,志向远大的中国企业昂首走向全球。航空经济大发展,区域经济大腾飞。
河南省就尝到了利用机场发展航空经济,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甜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我国首个航空经济先行区,2013年3月7日获国务院批复。从此,不靠海、不临江、不沿边的内陆省份河南打通了一条与世界经济互联互通的空中大通道,中原大地与世界实现了点对点对接,走向了改革开放的前沿。
从6年前每天只有1架全货机起飞,到现在每周100架次左右的全货机飞往全球各地,如今郑州机场已开通国际客货运航线45条,基本形成了横跨欧亚美、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澳大利亚的金枪鱼、智利的车厘子、西班牙的时装、荷兰的鲜花······一批批特殊“旅客”从这里被分拨到全国各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手机、电子产品、生活用品和机械设备在这里集聚,再被分拨到欧美等国。
一个区域性机场一举跃升为中部地区客货运双第一的国际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曾有如下表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准建设,打开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突破口,抢占了区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像河南这样机场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案例还有很多,“要开放,建机场;要想强,上民航”早已成为共识。机场特别是大型枢纽机场已突破单一运输功能,也不再仅仅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而是已经成为吸引与汇集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与多种产业有机结合,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带动区域结构转型升级的巨大引擎和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70年时空流转,机场巨变在见证中国发展的同时,对一国、一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愈发凸显。如今,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的大小机场,已然撑起了区域崛起的发展骨架,铺就起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装点亿万百姓精彩人生
1955年出生的侯先生第一次坐飞机是在1987年。那一年,是他与爱人结婚5周年,他带着爱人和孩子从沈阳乘坐飞机去上海旅游。当时他的工资是每个月97元,一家三口的机票相当于他两个多月的工资。“那时候坐飞机算是一种非常奢侈的消费方式,甚至一度是身份的象征”。侯先生说,从那时起,一聊起自己坐飞机的经历,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流露出羡慕之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的呼唤振聋发聩。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乘坐飞机出行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初,能坐飞机的也是人们心目中的大领导,乘机出行在普通人看来仍遥不可及。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购买机票还需要出具单位介绍信,且乘机人大多是县团级以上干部,出行目的以公干为主,“飞机少、航线少、票价高”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不少生意人坐起了飞机,民航从服务“高端小众”转向服务“普通大众”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更多的人开始坐飞机,更多的人坐得起飞机。从1993年起,乘机介绍信退出历史舞台,普通市民只要出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就可以购买机票。随之而来的是手工售票逐渐跟不上民航市场的发展速度。2000年3月28日,南航成功推出了国内首张B2C模式电子客票。次年底,第一批电子客票正式启用,从此,纸质机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飞机早已成为普通百姓出行的交通工具。随着中国民航运输能力的不断增强,市场化改革促进了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不仅解决了旅客买票难的问题,而且随着运价市场化改革和销售方式的不断改进,旅客可以方便地买到折扣机票,票价更加亲民,“说走就走”不再是一句口号。
从纸质手写机票,到第一张电子客票,到首张电子登机牌,到2016年开具的中国民航第一张电子发票,再到2017年推出的全国首张航空旅客运输电子发票,机票形态小变化的背后,是民航跨越式发展的大变迁。
真正让“说走就走”成为现实的,还有民航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足不出户上网购票,客户端自主选座,行李自助托运,人脸识别检票,二维码直接登机,手机操作完成机票退改签······科技创新让出行越来越便捷,让旅途越来越轻松。
70载相伴,在改革的征途上,民航发展所带来的不仅是硬件上的便利,还有春风化雨般的温情。无论是候机楼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各具特色的餐饮店铺,还是飞机上舒适柔软的座椅、内容丰富的影音节目;无论是方便贴心的母婴室、军人依法优先通道,还是私人定制贵宾服务、无成人陪伴儿童服务······70年来,中国民航从宽泛的“热情服务”到严谨的“标准化服务”,再到注重细节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始终以满足旅客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运输流程中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个细节,求创新、找痛点、补短板,不断提高服务品质,给旅客提供更加完美的航空出行体验。
对旅客来说,完美的航空出行体验不仅意味着便捷、舒适的旅程,而且意味着安全、正点到达目的地。70年民航业持续大流量、大密度、爆发式发展在,带来了与空域资源紧张、保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航班正常性成为民航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旅客航空出行获得感的重要衡量标尺。
眼睛向内,深挖潜力,向管理要质量,向科技要效率!从阶段性治理到常态化管理,从重视规模速度到重视质量效率,从经验管理型到技术支撑型……多年来,中国民航的航班正常管理发生了巨大转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逐步建立。特别是近年来民航综合施策,严格把控运行总量,科学把握运行标准,持续提高保障能力,完善技术支撑手段,各运行主体做好航班正常工作的内生动力被极大激发。
80.13%——这是2018年中国民航航班正常率的亮眼数据。中国民航在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民航人会用最专业的素养、最高效的方式、最真情的服务,让旅客出行更顺畅。
70年沧桑巨变,民航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唯“真情”二字从未改变,“民航式服务”早已成为高水平服务的代名词。
而为70年来真情服务以及行业安全、改革、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的,是中国民航不断加强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多年来,中国民航以理论创新指导工作创新,一如既往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充分发挥民航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中国民航大力推进行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这一当代民航精神成为民航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生动实践和具体成果,更成为激励中国民航人致力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6年7月13日,中国政府征用的两架民航客机先后从海口美兰国际机场起飞,分别成功试飞美济礁新建机场和渚碧礁新建机场。图为民航客机在永暑礁新建机场试飞成功。
也正是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作支撑,奥运保障、海外撤侨、抗震救灾、运送维和官兵······在诸多重大航空保障任务中,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刻,中国民航总是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勇挑重担,不辱使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70年悠悠岁月,“人民航空为人民”已经成为整个民航业血液中自然流淌的精神和宗旨。中国民航始终把初心使命融入满足人民美好航空出行需求的生动实践,用心守护每一位旅客的每一次出行,用不变的忠诚和坚毅,装点了亿万百姓的精彩人生。
七十载波澜壮阔,九万里风鹏正举。中国民航在70年的改革发展中,泼洒出盛世华章的浓墨重彩,展现出世人瞩目的傲人成就。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落后到中兴再到强盛的发展历程,成为新中国踏上复兴之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民航将以“一加快,两实现”为战略进程,奋力开启民航强国新征程。70年行业巨变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充足底气,必将持续激励全体民航人以豪迈情怀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开启更光辉的历程,创造更伟大的奇迹!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一个月:“我们希望延续奇迹”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