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RJ21飞机今天“上户口”
ARJ21飞机首次飞抵首都国际机场。 图/CFP
今天(12月30日),国产新支线飞机ARJ21-700将正式拿到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5000多个小时,整整六年期盼,ARJ21经历的试航取证时间超过波音787,成为世界上试飞时间最长的一款飞机。
执行ARJ21首飞的飞行员赵鹏说,自2008年底首飞后,原以为完成适航取证试飞至多四年,没想到实际困难远超预期。
从飞机操控性能到驾驶员的人机功效感觉,从飞机的飞行品质到乘客脚下的脚垫,国产飞机能不能让老百姓打消疑虑放心乘坐,需要拿出符合国际标准的适航“成绩单”。适航团队成员们说:“我们做得越细,正常飞行下飞机就越安全。”
把可能的危险试个遍
探寻飞行中最危险的点,是试飞团队的重要任务。失速、27节正侧风、发动机停车、舵面卡阻……这些险情以及航空史上几万飞行小时才出现一次的小概率事件,是他们经常要面对和处理的。
当飞机进入失速状态,会产生失控的俯冲颠簸运动,发动机会发生振动,试飞员会感到操纵异常,严重时甚至会使飞机失去升力导致机毁人亡。试飞团队要做的就是在空中关掉失速保护系统,让飞机进入自然失速状态。
ARJ21先后完成12轮失速试飞,这在国际同类机型试飞中绝无仅有。试飞团队往往一个飞行架次就必须尝试四五十次失速,整个失速审定试飞,他们共计进入了2000余次失速状态,充分验证了飞机性能。
至今还让试飞工程师罗海麟捏一把冷汗的,当属“单发失效”了。就是关闭本要同时打开的两台发动机中的一台,查看飞机的飞行状态。说白了就是看看飞机能否“拖着病体”飞回机场。要知道,发动机并非任何状况下都能启动,尤其在高空,氧气越稀薄,涡轮转速就越慢,如果飞机下面正好是一座大山,后果将不堪设想。
类似这些“必须要做”的试飞科目有上千个,需要试飞上千架次。但只有“把危险试个遍”,才能让飞机更安全。
年轻人与试飞共成长
造飞机这项在旁人看来“高大上”的工程,究竟有多复杂?难度有多大?没去过飞机研制现场的人可能很难体会。在试飞团队挑战极限的背后,是保障团队的默默付出。
在上海,飞机强度工程师汤家力需要反复做一件事——爬上飞机去摸铆钉。无论现在计算方法多先进,工程软件多强大,为了飞机结构的安全,还离不开一次次手指的触摸。
在西安,外场试验队里,66岁的“老法师”倪国民在一堆年轻人中显得有些突兀。当年,“运十”项目停摆后,上海飞机制造厂一度陷入困境,他只好去新加坡修飞机。ARJ21试飞开始后,“老法师”义无反顾回到上海,转赴阎良。期间,2011年底倪国民回过一次女儿在美国的家,女儿劝他留在美国,但只住了一个月,老先生又回到了阎良。倪国民说,自己最担心的是国内飞机研制人才青黄不接,要么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要么是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中间几乎是断层。
几年过去了,当初那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许多已挑起了大梁。国外专家来中国商飞考察时不禁感慨:中国民机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它背后一群渴望飞翔的年轻人。
为国产大飞机积累宝贵经验
国际民机发展史表明,适航审定能力是决定民用飞机成败的重要因素。在赵鹏看来,从无到有,ARJ21用6年努力为我国运输类飞机型号审定工作蹚出了一条路,也为C919国产大飞机走向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
项目伊始,国际上曾对ARJ21飞机的设计问题、适航规章的符合性验证方法,以及试飞组织管理能力提出过疑问,更质疑中国没有独立的审定试飞团队。中国民航上海适航审定中心试飞团队成立伊始,就肩负着打破质疑,迅速接轨国际一流审定试飞水平的重任。
在ARJ21成功探路之后,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其他款型大飞机必将经历更加便利的适航取证流程。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主任钱进表示,有了这些基础,C919的适航取证时间定会缩短。
最远试飞
今年初,ARJ21从西安出发飞往加拿大进行自然结冰试验。全程飞越亚美欧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两大洋,完成了北半球自东向西、总航程3万公里的环球飞行,沿途共经停10个国家的18个机场,经受住暴风雪、吹雪、大侧风和风切变等恶劣气象环境考验。在加拿大,飞机先后进行9架次27小时14分钟的试验试飞,圆满完成中国民航局审定试飞要求的所有试飞科目。
最热和最冷试飞
为了证明飞机能在±40℃的极端气温下运转正常,今年1月,试飞团队驾驶ARJ21在内蒙古海拉尔测试,让飞机先在-42℃的低温中冷冻12小时,然后特意选择日出前一小时最冷的时候,开动飞机,各项监测数据均显示正常。
更早以前,2013年7月,ARJ21还在我国“四大火炉”之一的长沙进行了测试,当时气温高达41.3℃,同样安全可靠。
最大牌粉丝
上个月,“飞人”刘翔参观中国商飞客服中心。刘翔走进模拟客舱,掂着脚丈量客舱的高度,伸着胳膊比量座椅间的距离。他还走进模拟机,探头观察驾驶舱设备,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刘翔坐上驾驶员座椅,飞行教员在一旁指导飞机的操作,滑跑、爬升、巡航、着陆,按刘翔的话说,算是圆了他儿时的梦想。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