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建设 >> 正文

北京新机场航站楼钢结构顺利封顶



2017-06-30   作者:  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新机场航站楼核心区3 何慷民摄.jpg

新机场航站楼核心区。何慷民/摄

  6月30 日10时08分,随着最后一榀钢网架吊装拼接完成,北京新机场航站楼钢结构顺利实现封顶。北京新机场航站楼钢网架已搭建完毕,展翅飞翔姿态跃然呈现。

  自2014年12月26日飞行区工程局部开工、2015年9月26日航站区工程开工以来,北京新机场建设按计划稳步推进,各项工程进展顺利。其中,航站楼混凝土主体结构已于2017年3月16日封顶;6月30日封顶的航站楼钢网架结构由支撑系统和屋盖钢结构组成,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自由曲面空间,总投影面积达31.3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44个标准足球场,总重量达到5.2万多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极大。

  整个航站楼钢结构由核心区、指廊两大部分组成:

  航站楼核心区屋顶由6个本身较为完整稳定的受力体系连成有机整体,总用钢量约为4万多吨,最大高差约30米。屋盖钢结构投影面积达18万平方米,但仅以8根C型柱为主要支撑和12个塔柱,C型柱间距达200米。整个核心区屋顶由63450根杆件和12300个球节点拼装而成。核心区屋顶钢结构施工由北京城建集团承担。

  指廊钢网架为不规则自由曲面,采用桁架和网架混合结构,总投影面积约13.3万平米;最大跨度41.6米,网架最大高差约5米。钢结构杆件采用圆钢管截面和方钢管截面,节点为相贯节点或焊接球,连接复杂,5个指廊屋面钢网架一共由8472个焊接球、55267根杆件拼装而成。指廊屋顶钢结构施工由北京建工集团承担。

  为攻克钢网架质量标准高、精度要求高、多工种多工序交叉作业协调难度高、安全管理难度高以及工期紧等方面的难题,建设方经过周密论证、精细模拟,按照“分区施工、分区卸载、总体合龙”原则进行,对不同分区、部位采用吊装、滑移、提升等多种方法,特别是采取了“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该技术系统由钢绞线、提升油缸集群、液压泵站、传感检测、计算机控制和远程监视系统等组成,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液压同步提升系统,平稳地把钢网架提升到指定位置,平均提升速度6~8米/小时,提升精度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这些数据均彰显了新机场航站楼钢结构施工难度的世界之最,创造了国内外机场建设的新高度。

  为了确保安全,施工单位建立了钢网架提升会签制度,责任到人,对提升标准安装、垂偏情况以及钢绞线、液压系统、电控设备、控制系统、通讯系统、提升上下锚点工装质量、焊缝、强度、稳定性情况,现场供电、安全保卫等关键部位、工序、程序等进行全过程检查。仅5个指廊钢架施工就设置了220个监测点,对网架挠度、位移、空中姿态全程监控,确保了安装精度。

  目前,北京新机场建设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引领世界机场建设、打造全球空港标杆”为主线,继续加强统筹协调、项目管理、运营筹备,实施最严格的施工管理,集成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全力把北京新机场建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成为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国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雄安新区建设这个“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根据总体计划,新机场航站楼将于2017年底实现封顶封围;2018年底实现新机场主体工程完工,2019年建成通航。

  【新闻链接】

  北京新机场定位为“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场址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礼贤镇和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直线距天安门约46公里、距首都机场约67公里、距廊坊市约26公里。远期规划年旅客吞吐量1亿人次以上,满足年货邮吞吐量400万吨的运输需求。本期按照2025年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0万吨、飞机起降量62万架次的目标设计,主要建设4条跑道、70万平方米航站楼,同步建设航空公司基地、货运、空管、供油、维修、航空配餐等各类保障设施。

  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北京新机场的建设。2017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考察北京新机场时强调,新机场是首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必须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继续为国家基础建设创造样板。

  作为举世瞩目的重点工程,北京新机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北京新机场规划设计借鉴了国内外“一市多场”及枢纽机场建设的成功经验,在航站楼设计、跑道构型、功能流程、综合交通、空管运行、绿色环保等方面创新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多项工作开创了民航机场建设的先河。

  航站楼设计方面,在2011年启动的航站楼建筑方案招标中,根据飞机停靠、工艺流程等功能需要,首先确定主航站楼采用五指廊构型,后续在航站楼建筑方案优化过程中,结合陆侧综合服务楼构成的北指廊,与主楼共同形成了一个形态稳定匀称的整体构型,这种构型的特点是指廊短,从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端登机口步行距离不超过600米,步行时间仅需不到8分钟。航站楼流程首次采用双层出发工艺设计来满足72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的陆侧车道边需求,部分机位采用国内国际混用,设立中转手续集中办理区,中转流程更加便捷。本着人性化、高效、绿色的建设原则,航站楼将集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建筑元素,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站楼建设理念,候机空间兼顾室内室外环境,五指廊端部以丝园、茶园、瓷园、田园和中国园为主题,为旅客打造中国园林候机体验。同时,辅以丰富的商业休闲资源、高效的行李系统和综合配套设施,将为旅客提供更便捷、愉悦的乘机感受。为保证航站楼结构的抗震安全,采用了先进的组合隔震技术,设置了1232个橡胶隔震支座和弹性滑板支座,大幅度提高了航站楼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效降低了底部轨道震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解决了超大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技术难题,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隔震建筑。

  跑道构型方面,本期建设的4条跑道采用“三纵一横”全向构型,在国内尚属首次,是新机场飞行区规划设计的创新性实践。“三纵一横”构型适合京津地区的空中运行特点,为空管运行提供了多种可行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北京地区紧张的空域资源,减少飞机空中运行时间和地面滑行距离,有利于提高空地一体运行效率,并减少对周边区域的噪声影响,是实施绿色机场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综合交通方面,北京新机场处于京津冀核心地带,肩负着建设国家乃至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历史使命。新机场着力打造“五纵两横”综合交通主干网络,将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整合,以大容量公共交通为主导,形成具有强大区域辐射能力的地面综合交通体系。“五纵”指新机场连接北京市中心的快速轨道(新机场快线)、北京至霸州铁路(京霸铁路)、大广高速北京六环至黄垡桥段(扩建)、京台高速北京五环至市界段、北京城区经新机场至霸州高速公路(新机场专用高速),“两横”为:机场北线高速公路、廊坊经新机场至涿州城际铁路(廊涿城际),以上共4条高速、3条轨道。旅客可通过新机场专用高速和新机场快线直达北京市中心区域,通过高速公路网、城际铁路、高速铁路以及外围铁路跨线衔接,1小时左右可通达天津、唐山、保定等城市,2小时左右可通达石家庄、秦皇岛、济南等城市,3小时左右可通达太原、郑州、沈阳等城市,广泛建立与周边城市的连接,大幅增强了新机场的枢纽辐射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值得强调的是,北京新机场规划建设时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机场的成功经验,首次将轨道站台与航站楼一体化设计,枢纽功能更加高效顺畅。轨道交通在航站楼地下纵贯穿越,站台位于航站楼进出港大厅下方,旅客到达航站楼后,可在站厅层办理乘机手续并通过安检,或乘坐电梯直达国际出发层。站厅层还可提供各类轨道之间的换乘,为空铁联运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一体化设计,实现了“立体换乘、无缝衔接”的效果,整体效率指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工程建设创新方面,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全力落实“发展理念人本化、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施工标准化、日常管理精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型机场新建工程的管理模式。飞行区工程创新研发并应用了数字化施工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强夯、冲击碾压等关键工艺的自动化监控,在国内尚属首次。航站区工程建设中创新运用了多项特殊工法,例如:栈桥的设计与应用,效率比传统方式提高4倍,是国内建筑工程领域的首次应用;型钢马凳的施工,能有效保障施工安全;劲性钢结构的钢筋穿插,采用BIM技术进行三维放样,有效解决密集钢筋与型钢构件相互连接问题。与此同时,还运用了空地一体化仿真技术、绿色建筑技术、能源整体创新解决方案、空侧节能减排技术等。

  工程建设进度方面,截至2017年6月,新机场飞行区工程已填挖土方1288万立方米,占总量的63%;强夯255万平方米,占总量的88%。配套工程目前已完成桥梁桩基1306根,占总量的93%;完成承台289座,占总量的84.5%。

  热源工程、弱电信息工程、轨道代建工程正紧锣密鼓实施。空管、供油、航空公司基地等工程正加紧推进。综合配套方面,高速公路、高铁、城铁、安置房、生态环境等工程正按计划实施。

  北京新机场运营筹备工作已于2016年正式启动,运营筹备第一批工作人员已于5月份到位,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北京新机场运营筹备办公室)正在着力推进落实运营筹备进度计划等各项工作,确保2019年新机场顺利通航。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新机场地跨京冀两地,处于京津冀地区规划发展重点的叠加区和衔接区,未来周边将构建以航空服务为基础,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产业为引领的新机场临空经济区,通过在发展空间、产业对接、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深度融合,建设成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