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正霖:加快资源保障能力建设 推动运行质量提升
4月25日,民航局局长冯正霖一行赴首都机场中跑道大修施工现场,首都机场股份公司运行控制中心(以下简称“运控中心”),民航空管运行管理中心和气象中心工程、情报管理中心工程(以下简称民航空管“三中心工程”)建设工地调研民航资源保障能力建设情况。他强调,要以满足需求为最终目的,加快资源保障能力建设,推动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高标准保安全保质量保工期
当天下午,首都机场中跑道大修施工现场,高温炙烤、机器声轰鸣,沥青摊铺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在这个总施工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每天有1200多名施工人员和500多台车辆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中国第一国门”。到达首都机场的第一时间,冯正霖直奔现场,实地查看施工情况,慰问工作人员,详细听取中跑道大修施工情况汇报。
冯正霖指出,首都机场中跑道大修工程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完善首都机场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做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航运输保障的重大工程,是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具体行动。在中跑道大修过程中,首都机场贯彻了安全隐患零容忍的要求,坚守“三条底线”,坚持发展理念人本化、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精细化的“五化”工程管理,杜绝了一切责任事故和不安全事件,实现了工程顺利实施和机场安全正常运行。
质量安全是民航机场工程的生命。在施工现场,冯正霖来到压路机旁,详细了解沥青摊铺工作。首都机场中跑道于1996年沥青混凝土加盖使用,至今已使用21年,在普通沥青跑道平均15年的年限中已属“超龄”。为保证跑道的长期质量,本次工程增添了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在工艺创新上,为适应首都机场区域的气候特征,材料中新增了温拌剂和硅酸盐水泥,使道面强度得到大幅提升;在科技创新上,施工者通过数字化质量监控技术保障沥青的可追溯性,确保质量控制;在技术创新上,采用橡胶沥青碎石封层工艺,增强了道面防反射裂缝能力;在绿色环保上,本次中跑道大修旧道面的铣刨料可重复利用,用作机坪增补的土方回填材料。冯正霖对工程中的新技术、新亮点给予极大肯定。他表示,中跑道大修工程任务繁重,工期紧张,影响巨大,各工序相互交叉同时进行,对施工组织、资源投入要求高,新技术的成功运用,不仅为中跑道大修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建设民航精品工程的重要保证。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为航空器的安全运行提供更加良好的运行条件。
既要保障工程质量,也要保证工程进度。为尽快实现通航,增加有效工作时间,施工单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精心组织,将9大施工阶段、27道施工工序细化到分钟,根据进度变化,合理优化工序,最大限度提高施工效率。按照功能划区、分区管控的原则,此次施工首次在场内设立了搅拌站,以在最大限度上缩短沥青运输距离,提高工程效率。得知中跑道大修将比原计划提前完工时,冯正霖给工程人员点了个赞:“在保证高质量完成的情况下还能提前完工,不仅展示了民航人的工匠精神,更创造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人民感谢你们的付出!”
挖潜力互联互通保正常
作为一座日均客流量27万人次的国际航空枢纽,首都机场的一举一动都会给民航业带来影响。中跑道大修期间,首都机场整体运行保障能力有所下降,冯正霖十分关心跑道大修期间的航班正常性。中跑道大修施工现场调研结束后,他直奔首都机场股份公司运控中心。
在运控中心大厅,他详细了解了中跑道大修期间航班正常性情况以及近期首都机场提升航班正常性的相关工作举措。冯正霖表示:“运控中心与各部门通力协作,在保障航班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全力确保航班运行正常,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首都机场的“大脑”,运控中心担负着指挥世界第二繁忙航空港的重任。冯正霖调研当天,正值首都机场运控中心成功转场“满月”。目前,运控中心席位布局按照功能划分为机场运行控制区、专业公司专项保障区、航空公司协同运作区,通过13家驻场单位联席指挥作业,实现了安全、运行、服务、宣传一体化运作,日常运行和应急处置无缝切换衔接,运行效率全流程管理,更在此次中跑道大修期间的航班运行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冯正霖指出,运控中心对提高民航运行保障能力和效率、提升民航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提高民航运行保障能力和效率上,必须眼睛向内,深挖内部潜力,进一步加快资源补充、加快推进机坪管理移交、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加快智慧机场建设等工作。“这些工作,绝不能满足于’积极推进’,而是要把’积极’变为’加快’,见到实效。”
本次首都机场运控中心的转场不只是一次信息网络与系统的“复制”搬迁,更是一次结合未来“运行效率全流程管理”目标需求的信息资源的全新整合。与旧运控中心有所不同的是,转场后的运控信息资源管理满足了航空公司等单位灵活的多元化业务需求,解决了因跨网络而引起的信息孤岛问题。冯正霖对此给予了肯定,他强调,要进一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运行信息监控数据的互联互通,追赶数据监控的最后一公里,“给北京新机场树立榜样”。
空管“三中心”三位一体谋发展
此次首都机场中跑道大修对航班运行带来的影响,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民航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近年来,伴随中国航空运输业务量持续快速增长,飞行流量迅速增加,空管安全运行压力持续增大。如何增强民航空管运行保障能力,对提高运行效率、保证航班正常性、提升民航服务品质至关重要。
冯正霖调研的第三站来到了民航空管“三中心工程”建设工地。3年后,这片8.4公顷的土地上,将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流量管理系统的运行管理中心、亚洲航空气象中心和新一代航空情报管理中心。在工程建设工地,冯正霖仔细听取了工程建设情况汇报,重点询问了总体规划、工程进度和节能环保等情况。
冯正霖强调,民航空管“三中心工程”是民航系统重大工程之一,空管系统要按照“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的要求,坚持“创新、绿色、高效、发展”理念,大力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每个项目、每个工程都要实行最严格的施工管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
当前,首都机场高峰小时航班架次接近86架次,时刻资源的挖掘几近极限。“三中心工程”建成后,将增强民航空管运行保障能力,加强航空公司、机场和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及军民航之间的运行协调,提高民航流量管理、航空气象和航行情报服务水平,减少大流量飞行和不正常天气对民航运行效率的影响,保障民航飞行安全,提高民航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我国民航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在工程规划图前,冯正霖兴致勃勃地听取了相关介绍。当听到运行管理中心、气象中心和情报中心的各生产运行系统目前在国内外尚没有成熟产品,即便是欧美国家也正在持续研究开发过程中时,他高度肯定了“三中心工程”建设前期规划工作。冯正霖指出,“三中心工程”建设要充分论证中国民航的技术需求;要本着自主研发、确保空管运行安全的原则,充分依托国内各厂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能力,研究开发符合中国民航实际运行需要的系统;要强化与航空公司、机场和军方的协同配合,完善运行机制;要加强与国外先进技术的交流合作,精益求精,善始善终,再创佳绩,为实现民航强国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西部机场集团公司总经理卢程祥调研安康新机场建设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