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上奏响安全最强音
安全,始终是民航亘古不变的主题,也是多年来民航工作的第一要务。
新中国民航成立65年来,全行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在快速发展中提高安全水平。65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夯实了民航的安全根基,保持了行业总体平稳向好的安全态势。
在“持续安全理念”的指引下,中国民航通过加强法规标准制定、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创新监督管理方式、切实增强安保能力、加大安全投入力度、狠抓人员资质能力建设、提高技术支撑水平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使行业安全管理水平屡创新高,安全飞行纪录屡次被刷新。我国民航也凭借良好的安全纪录跻身世界民航安全先进国家行列。
安全发展,理念创新是根基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民航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近5年来,我国民航的运输总周转量和旅客运输量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运输飞行总量年均增加50万小时。值得一提的是,在主要运输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的民航安全仍保持了较高的水平。2010年~2013年,我国民航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为0.042,百万架次重大事故率为0.09,亿客公里死亡人数为0.002,安全状况远好于世界平均水平。
为何中国民航的安全水平在国际上能够处于领先地位? “要安全,首先要有理念,这是根本。”中国民用航空局安全总监吴成昌一语中的,“没有好的理念,安全工作就无从谈起。”
吴成昌所说的理念,就是民航局党组针对民航安全发展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在2008年初提出的“持续安全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安全管理的延续性和持久性,强化理念体系、规章体系、队伍体系和责任体系建设,重点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力求安全生产工作呈现常态化、实现长效益。
为了确保持续安全,中国民航摒弃突击式、运动式的工作方式,采用常态化的系统管理手段,实现了向系统安全管理、向全面统筹管理和向人文内涵式管理的转变。
正确的指导思想促进了行业安全管理手段的创新。民航局提出“三个力戒、三个防止” ,统筹运用多种手段,提高行业安全裕度,并在全行业开展安全大检查;重点抓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和机长资质建设,在各航空公司机长和教员队伍中深入进行理论和技术排查;重点强调实现民航安全发展要把握好“八个关系”,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强调要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抓好民航安全工作。
实践证明,在“持续安全理念”的引领下,中国民航的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安全发展,体系建设是核心
航空安全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必须通过系统安全管理才能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效率。
民航局在对所有运输航空公司、机场、维修和空管单位进行安全审计的同时,大力推进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督促航空公司将安全风险管理融入整个组织机构建设、安全政策制订等管理过程,以及飞行、运控、维修、客舱、地面服务、货运、训练等运行过程的各环节,建立以数据为驱动、以危险源识别与控制为核心的安全管理系统。目前,国内几乎所有运输航空公司均已建立了安全管理体系,机场、空管等运行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航空保安管理体系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65年来,中国民航的监管工作更加高效。
各级监管部门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监管,完善行业规章体系,创新安全监管手段。中国民航已初步建立了完备的安全法规体系,实现了对国内所有民用航空活动的全覆盖。仅2013年,民航局就颁布了6部规章和33个技术标准,下发了65级规范性文件及指导材料。截至2014年8月,中国民航各类现行有效规章才121部。其中,与安全相关的有91部,且绝大多数规章标准与国际接轨。
在安全监管过程中,民航各级监管部门充分采用行政约见制度、安全问责制度和挂牌督办制度等方式,大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
自2013年1月1日起,飞行标准监督管理系统(FSOP)审定监察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使用。该系统让行业各级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检查单和信息化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航空运营人的安全监管工作,并实时了解监察员针对航空公司开展监察活动的完成情况、监察结果、后续评估等内容,全面了解和评估航空公司的运行安全态势,及时控制运行中的风险,提高局方监管的协同能力和监管效率。
65年来,中国民航的责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实现安全发展的关键在于责任的落实。鉴于此,民航局提出要从责任体系上抓落实,即严格落实生产单位的主体责任、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领导干部的领导责任和从业人员的岗位责任,并明确了“主体责任是根本,监管责任是保障,岗位责任是基础,领导责任是关键”。
全行业重点从法定代表人对安全生产负总责、规章标准落实、安全组织管理、安全资金投入、员工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入手,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使全行业对落实四个责任、把握好四个责任之间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一套主体责任更为强化的安全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65年来,中国民航的队伍建设不断推进。
“人员资质能力直接决定安全结果。”正如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所说,在影响飞行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始终处于首要地位。也正是基于此,民航局狠抓飞行、机务、签派、空管等关键岗位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飞行员是确保飞行安全的核心力量,也是民航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民航局印发了《民用航空运输机长职责》,要求各航空公司普遍组织轮训,并针对机长、教员的飞行理论和技术情况进行排查;出版《民航机长读本》,系统阐述了民航机长的法律地位、岗位责任、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就飞行队伍建设问题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确保关键岗位人员素质过硬。通过采取这些有力措施,我国运输航空运行品质得到了提高。
安全发展,技术应用是支撑
“航空新技术已经成为破解中国民航持续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重要力量。”民航局副局长李健的话再次强调了航空新技术在中国民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民航保持了年均17.6%的增长速度。这样的成绩与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研发、推广和应用航空新技术紧密相关。
民航局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对航空安全的支撑作用,制定了中国民航“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完善科技投入政策,加大对推广应用成熟技术和研发核心技术的支持力度,推进基于性能的导航(PBN)、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平显系统(HUD)、自主研制的跑道拦阻系统(EMAS)等新技术应用。
民航业持续大力推进航行新技术应用。截至2013年底,按照PBN实施规划,已完成30座机场PBN飞行程序设计,国内60%的机场具备了RNAV/RNP程序。拉萨、邦达、林芝等6座机场全面实施RNP AR单一运行模式,九寨机场顺利运行世界首个公共RNP AR程序,安全裕度显著提高,航班正常率、运行效率也大幅提高。
事实上,PBN技术只是民航大力倡导科技兴安的一次成功尝试,还有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在为行业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航班起降架次明显增多,全球民航业飞机冲出跑道的次数呈上升趋势。如何避免飞机冲出跑道后发生严重事故,已经成为民航安全的一个重要课题。2012年6月,我国自主研发的EMAS通过行业审定,正式进入产品市场应用阶段。这一新技术主要用于民用航空运输飞机的应急拦阻,可以有效地拦阻以一定速度冲出跑道的飞机,提高飞机安全着陆的可靠性,保障人机安全。
如今,EMAS已在云南腾冲机场应用,黎平、攀枝花等机场EMAS设计工作也已经开始启动。这将对我国众多高原机场和特殊地形机场有效增强安全保障能力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确保航空安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实现民航安全生产长治久安,是民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行业不懈的追求。未来的民航安全工作必将面临新的挑战,促进行业安全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牢固树立“持续安全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将确保安全作为民航各企事业单位获得的最大政治、社会、经济效益来抓,才能实现行业持续安全发展,才能实现民航强国之梦。
高端对话
坚定不移沿着
“持续安全理念” 思路走下去
——访中国民用航空局安全总监吴成昌
我国民航一贯坚持“安全第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在快速发展中提高安全水平。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加强对我国航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要盯紧盯住民航安全,切实加强飞行队伍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切实维护我国航空安全。
面对当前航空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航空安全保障压力增大的局面,接下来中国民航的安全工作将有怎样的新思路?将重点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推进安全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民航局安全总监吴成昌。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中央将航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定位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的?
吴成昌: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民航业战略地位和作用给予的客观、准确的定位。
近年来,民航业服务国民经济、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不断增强,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缩小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战略作用。将航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定位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凸显。
目前,我国所有省(区、市)都与民航局签署了加快民航业发展的会谈纪要。毋庸置疑,民航业的发展已经融入到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
从国际上纷繁复杂的安全形势来看,民航的航空安全监控能力、技术装备支撑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已经关乎国家安全,必须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上盯紧、盯住民航安全工作。鉴于此,今年上半年,13位中央领导先后对民航安全工作作出了37条批示。从中央领导对民航的关注中,也可以看出航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
记者:伴随2015年“十二五”收官之年的到来,展望“十三五”,民航安全发展将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吴成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改革方面向全社会乃至世界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并在会后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各行各业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民航自然也在其中。
可以预期,民航业作为经济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战略先导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将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当中。
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民航目前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协调等问题。客观来讲,这些问题有行业自身的内在原因,但更多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等深层次问题在民航业的具体反映。结构性矛盾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需求巨大与关键资源不足的矛盾,二是行业快速发展与安全基础不牢的矛盾,三是战略地位凸显与体制机制不顺的矛盾,四是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与整体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五是行业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不强的矛盾。此外,社会不稳定因素和利益多元化带来的空防安保威胁,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稳定等问题,将会成为我们在“十二五”接下来的时间里,以及“十三五”期间仍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记者:行业发展客观形势的变化对抓好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民航安全工作将有怎样的新思路?
吴成昌: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常说:“思路正确打胜仗,思路错误打败仗,没有思路打乱仗。” 众所周知,“持续安全理念”是来自我们民航人长期的实践和思考的,是大家不断总结历史、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的成果,并且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坚定不移地沿着“持续安全理念”的思路走下去,才能够牢牢地把控住民航安全的“红线”和“底线”不被突破,才能够在安全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与时俱进,才能够进一步稳固住行业安全、健康、协调的发展势头。
客观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而“持续安全理念”在抓安全工作、谋划行业发展时,恰恰就是要求我们转变思维方式,用全面的、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对特点及规律进行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例如,行业规章体系和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都已基本建立,为什么从业人员诚信缺失、重复性违章等问题仍然屡禁不止?这就需要我们从“持续安全理念”体系中找出解决之道。把问题放在一起整体思考,不难发现,在多年发展中,民航经历了机制体制的重大变革和转型,而行业文化似乎没能紧随其后,因而在规章管理、制度管理的触角难以触及的“角落”里反复出现这类问题。针对这种形势,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进一步凝聚全行业共识,从创新安全管理与建设行业安全文化入手,努力推动行业进入人文内涵式管理阶段,加强队伍建设,倡导职业精神,增强协作意识,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从根本上化解安全管理中的基本矛盾。
记者:在今后一段时期,在安全管理方面,民航将重点推进哪些方面的工作?
吴成昌:下一步,民航将重点推进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规章标准,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进一步完善运输航空、空防安全、危险品运输等规章标准,并狠抓规章标准落实,严肃惩处恶意违规违章行为。民航运行单位要切实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增强自身安全运行管控能力。
二是切实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增强安全监管能力。抓紧出台《中国民航安全方案》,继续开展企业安全绩效管理,进一步整合安全监察资源,充分利用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补齐安全监管资源不足的短板。
三是深化专业技术人员资质建设,提高关键岗位人员素质。继续狠抓飞行、机务、签派、空管等关键岗位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扩大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质能力的排查范围,建立人员资质管理长效机制。推进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单位专业人员资质管理系统建设。
四是坚持科技兴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继续推广应用基于性能导航(PBN)、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DS-B)、电子飞行包(EFB)、平视显示器(HUD)、增强飞行视景系统(EFVS)、卫星通信(SATCOM)等新航行技术。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