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聚焦:飞机VS手机 孰轻孰重?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的飞机即将起飞。请您确认安全带已系好,手机,包括具有‘飞行模式’的手机,以及所有电子设备已关闭,调直座椅靠背,收起小桌板,遮光板保持在打开的状态”。经常坐飞机的旅客对这段广播词一定不陌生。在飞机开始下降准备着陆时,乘务人员会再次广播,要求旅客确认所有电子设备处于关闭状态。
关于飞机上能不能使用手机,将手机调成“飞行模式”是否可以使用,一直是旅客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目前,旅客在乘坐国内航班时,都会被要求关闭手机等电子设备,即使将手机调成“飞行模式”也是不被允许使用的。然而,包括美国、欧盟、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明确在飞行过程中可以使用手机,但需要调成“飞行模式”。那么,飞机上禁止使用手机合不合理?旅客又应该怎样遵守我国民航现行规定呢?
机上违规使用手机 处罚逃不了
8月18日1时左右,武汉飞往北京的CZ6605航班抵达首都机场。飞机在滑行过程中,机上旅客张某未按照要求关闭手机。空乘人员上前劝阻,张某拒绝。机组随后报警,因张某认错态度较好,警方对其罚款500元。
空乘人员介绍,当时飞机还处于滑行状态,按要求不能开启手机。看到张某使用手机,空乘人员对他进行了劝阻。但他说发微信,继续使用手机。随后,空乘人员向安全员反映此情况,安全员到场后,张某仍使用手机。为确保飞行安全,安全员强行拿过手机并关机,机组向机场公安报警。鉴于张某认错态度较好,比较配合调查,警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4条第2款之规定,对张某予以罚款500元的处罚。
8月21日晚,旅客王某乘坐由昆明飞往郑州的MU5823航班。在航班飞行途中,王某不听乘务员和安全员的劝阻,多次拿出手机使用,甚至与安全员争吵,并故意当着乘务员的面使用手机。由于王某的行为已构成在航空器上非法使用器具、工具的违法行为,郑州机场警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4条第2款的规定,对王某予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8月23日零时40分,乌鲁木齐机场候机楼派出所接到机场现场运行指挥中心通报称,在广州至乌鲁木齐的CZ6884航班上发现一名旅客使用手机。经查,旅客黄某在飞机飞行过程中因为感到无聊,多次不听工作人员劝阻使用手机看电影。民航新疆机场公安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34条之规定,给予违法行为人黄某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在飞机飞行过程中严禁使用手机,按说已经是常识了,但有些旅客对此规定依然不予理睬,其结果是受到公安人员的从严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规定,飞机关闭舱门后即视为在飞行过程中,旅客应当按照要求关闭通信设备,不能因为飞机还在地面上滑行就认为使用通信设备不会影响飞行安全。”首都机场警方表示。
“飞行模式”不可靠 关机更有保障
一位南航的乘务员告诉记者,在起飞前的客舱检查中,常有旅客不愿意关闭手机,并且解释:“我调成了‘飞行模式’,没有信号。”这时,乘务员会告诉旅客:“抱歉,调成‘飞行模式’的手机在飞行中也是不被允许使用的,因为民航局并未认可。”说到这儿,想必很多旅客就产生疑问了:“手机的‘飞行模式’功能,难道不是在飞行中使用的吗?”
“飞行模式”即关闭手机的通信模块,不能接打电话、发短信,与基站没有信号联系,但可以使用其他功能,如计算器、秒表、时钟,这是一种“防干扰”的状态,也是“飞行模式”最初的含义,即如同坐飞机不被电话、短信干扰一样。但反过来,这却不意味着手机不会干扰飞机的起降。所谓“飞行模式”,只是厂家为取悦消费者而在单方面为手机增加的一种功能。尽管这种模式可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为使用者提供一些防打扰之类的便利,但需要说明的是,该功能并未得到航空部门的认可,旅客在乘坐飞机时将手机调成“飞行模式”而不关闭手机,仍然属于违规行为。
专家介绍,手机对飞行安全的影响主要是在起飞和降落阶段。此时,手机开机后会搜索信号,而手机使用的频率和飞机与塔台联系的电磁波频率如果恰巧有一段是相近甚至重叠的,可能被当做是塔台发来的操作信号,造成误操作。例如,在下降时,塔台要求飞机盘旋或上升,因为其下方还有飞机。但此时有手机电磁波信号影响或叠加在飞机操作信号上,使控制室接收到的操作信号变成下降,就可能发生重大事故。其带来的后果是不可挽回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事实上,虽然截至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手机可以引发空难,但是飞行员的飞行数据记录了大量旅客使用手机造成导航和控制系统受到影响的事例。2001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公布了1986年~1999年的航空安全记录数据,表明1986年~1999年,共有86起故障事故是由于旅客在飞机上使用了电子设备,其中超过1/4是由手机引发的。2003年,英国发表的类似研究报告也表明,1996年~2002年,旅客使用手机导致了35起飞行故障。英国航空管理当局认为,2003年~2005年,有多达10起飞行故障与手机的使用有关。国际航协(IATA)的记录也显示,2003年~2009年,共有75起疑似干扰事件。
“坐飞机还是关机吧!也许一两部手机不会产生影响,那几十部、上百部手机同时开着,一起搜索信号,结果会怎样呢?”旅客王先生说。
新技术带来新发展 未来可期待
虽然现在乘坐国内航班要求在飞机起降之前关闭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飞行过程中禁止使用手机,但或许在将来,旅客们将听到这样的提示语:“我们的航班已经进入平飞状态,欢迎您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享受我们的机上上网和通话服务。”
早在2008年,我国航空公司就陆续开始推进机上通话技术,使旅客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接听电话、上网聊天、收发邮件成为可能。这项新技术在国外正在推广,但在我国尚属于新鲜事物。
从1991年开始,我国民航局规定禁止在飞行过程中使用手机,违者将受到处罚。这是因为飞机在高空中是沿着规定的航向飞行的,地面导航站不断发射的电磁波能测出飞机的准确位置,使地面空管人员随时指挥飞机。同时,飞行员一边驾驶飞机,一边使用飞机上的通信导航设备与地面保持联络。而手机在工作中会不停地向地面基站发出信号,影响飞机上导航设备使用的无线电波,从而干扰飞机的导航设备和操纵系统,对飞行安全造成威胁。这种情况在起飞和降落过程中尤为明显,此时干扰导航系统产生的后果最为严重。
机上通话技术可以保证机舱内的手机、电脑在使用时不连接地面网络,而是直接通过国际通讯卫星将信号传输至地面基站,继而通过基站完成与地面的数据交换。当飞机飞行高度低于海拔3000米时,该项服务会自动停止,也就相当于避开了民航所谓的“黑色13分钟”,即起飞后6分钟和降落前7分钟,仅在平飞阶段提供通信服务。
新技术的应用着实令人兴奋,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安全问题,这也是民航最为担忧的。目前我国航空公司的航班还没有大面积应用这项技术,因此旅客仍需要遵守现行的法律规定,禁止在飞行中的航空器上使用手机等可能影响导航系统正常功能的设备。
然而,仍有一部分旅客还没有意识到手机对飞行安全的影响,甚至在飞机起降阶段使用手机通话或收发短信。在这种情况下,机上通话技术得到应用后,势必吸引一些旅客“跃跃欲试”,在飞机未进入平飞阶段时就违规使用手机,反而使新技术对民航安全起到“负作用”。
鉴于此,民航相关部门应未雨绸缪,在民航局批准机上通话技术使用之前修改完善相关法规,如详细规定在提供机上通话服务的航班上应依照航空公司有关规定使用手机,但在飞机起降阶段禁止使用。同时,机组人员和公安机关也应依照法律法规,对违规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旅客给予相应的处罚。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