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安检技术升级是血泪教训倒逼而生
10月31日,一架载有220人的俄罗斯客机在西奈半岛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事后证实这是一起飞机炸弹造成的恐怖袭击,而“伊斯兰国”ISIS则宣称为此负责,还说他们送上这次航班的炸弹,只有一个易拉罐般大小……
在安检技术越来越先进的今天,带炸弹上飞机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事实上,航班安检技术的每一次升级,几乎都是对于犯罪分子手法“创新”做出的改进,也可以说是一部用血泪和生命写出来的进化史。
炸弹藏在了航空邮包里
并不是有了民航,就有了航班安检。航班安检是随着“航班炸弹”的出现和升级,才不断进化而来的。可以说,是先有了矛,才有了盾。
有案可查的第一次“炸弹炸飞机”案件,发生在1933年10月10日。当时,一架波音247客机,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波特县附近坠毁。
由于这架飞机刚起飞不久,高度大概只有三百多米,所以有好几个目击者看到了飞机坠毁的过程:“咣当”一声巨响,飞机的尾巴变成了一个大火球,随即迅速坠落在地,彻底炸开。机上有4名机组成员和3名乘客。这7个人全部遇难。
警方和航空公司随即展开调查。囿于当时的刑侦技术,警方最终还是没能找到有用线索。不过,警方发现,残骸里有硝化甘油的残留物,证实这是一起刑事案件,算是“航班炸弹”的发端了。
时间到了1949年,又一起炸弹空难发生了。这次,是加拿大太平洋航空公司的DC-3航班,9月9日,这架飞机从蒙特利尔起飞,目的地是拜科莫。
起飞仅仅45分钟后,“轰隆”一声巨响,机舱内发生爆炸,飞机随即完全失控,一头栽向地面,机上4名机组成员、14名乘客全部遇难。
警方发现了爆炸物的残片,认定这是一起刑事案件。嫌疑人很快被盯上了:阿尔伯特·瓜伊,遇难乘客丽塔·瓜伊的丈夫。
首先,警方查到,瓜伊先生有了外遇,并且得知瓜伊太太曾经把他和情人捉奸在床;其次,他在机场买了一份额外的航空意外险,于是就从妻子的死亡中获得了10万加拿大元的保险金;再者,好几个证人能够证实,丽塔·瓜伊的机票是他买的,在机场登机之前,他还在不停地劝说妻子登上这架飞机,帮他去外地取回一批加工用的宝石,而妻子似乎并不情愿去旅行;还有,瓜伊曾经在案发前买过一些炸药,炸药的种类也与飞机残骸中发现的爆炸物残留物一致。
最重要的是,空难过后,有个叫玛格丽特·皮特的年轻女子自杀未遂,而她的弟弟基尼罗·鲁斯特,恰好是瓜伊的一个雇员(擅长制作各种酸盐炸弹)。
警方很快找到了玛格丽特,而她则坦白了一切:瓜伊曾经让她帮忙把一个包裹作为航空邮件寄出去,而这个邮包被送上了DC-3航班,导致了这次爆炸。
1950年2月,阿尔伯特·瓜伊出庭受审,并被裁定罪名成立,判处死刑。1951年1月12日,阿尔伯特·瓜伊被以绞刑处决,时年33岁。他临刑前的遗言是:
“至少我死得不是默默无闻。”
在瓜伊案之后,所有的航空公司都警醒了:航空邮件统统都得安检,搞不清楚内容的一律不让上飞机。
托运行李暴露漏洞
1955年11月1日,美联航629航班从丹佛的斯特普尔顿机场正常起飞。仅仅过了11分钟后,塔台飞管人员突然看到天空中爆出了两个明亮的火球,随即,巨响从空中传来,飞机残骸像下雨一般地凌空飞降。机上的39名乘客、5名机组成员,全部当场罹难。
由于是先听到了爆炸声后才坠机,而且爆炸威力巨大,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调查人员,很快就确定这是一起人为的爆炸案件。从残骸的破损情况来看,FBI相信,炸弹应该是在接近机尾的行李舱中炸响的。果然,在飞机残骸中,探员们找到了不属于飞机上的金属碎片,以及炸药残留的痕迹。
FBI想到一句刑侦学的古老谚语:“寻找犯罪的受益者。”一查,遇难乘客中有不少人在起飞前买了航空意外险,其中一位叫黛西·金的女士,投保金额还有点大,她身故之后,保险公司为此要赔偿3.75万美元,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再查,金女士留下过遗嘱,遗产都给儿子格雷姆,保险金的受益人也是他。而且,格雷姆还曾因为伪造罪而在1951年坐过牢。
FBI很快搜查了格雷姆的住处,结果起获一些零件和导线,应该是用于制造爆炸物的材料,与残骸中发现的可疑金属碎片一致。警方还找到了一份保额4万美元的保险单,被保险人同样是黛西·金,而受益人则是格雷姆;更重要的是,保单上没有黛西·金夫人的签字,也就是说,并不是她自己买的。
格雷姆被捕后,很快招认是他制作了一枚定时炸弹,塞在母亲的行李中,将她和其他乘客一起炸飞。他后来被判处死刑,并在1957年1月11日,在科罗拉多州监狱被执行毒气室死刑。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所有的机场都要安检乘客的行李了。
即便对行李的安检越来越严格,手段越来越先进,但犯罪分子还是想出各种办法以求一逞。1988年12月2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103次航班,从法兰克福起飞,目的地是美国的底特律。然而,在飞行途中,客机上突然响起了爆炸声,随即,飞机坠毁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洛克比,机上乘客243人、机组人员16人全部罹难,这就是著名的“洛克比空难”。
事后证明,是利比亚情报机构的一个高级官员麦格拉希,把炸弹藏在一个磁带录音机里送上飞机,而这个磁带录音机是转机托运到泛美103次航班上的。民航业从此也吸取教训,对于转机的托运行李同样要实施安检。
液体炸弹来钻空子
菲律宾航空434号班机是由马尼拉国际机场前往日本东京成田机场,中停宿雾国际机场的定期航班。1994年12月11日,这趟班机在宿雾前往东京航段突然发生炸弹爆炸,炸死了一名日籍乘客,但机上其余292人则生还。
经过警方调查,在由马尼拉至宿雾航段,发生爆炸的座位是由一位名叫优素福的恐怖分子乘坐的。当天,他用假名登上434号班机。优素福于飞机上的盥洗室装配炸弹,然后放在第26K号座位底下,并设定于4小时后自动引爆。他与其中25名乘客于飞机抵达宿雾后下机,另有一些乘客于宿雾登上434号班机后继续前往日本。
11时43分,炸弹于抵达东京前2小时发生爆炸,当时一位名叫池上春树的24岁日籍商人坐于发生爆炸的座位上,他当场被炸死,另有坐于爆炸位置前方的10名乘客亦告受伤。爆炸威力让飞机炸开一个大洞,直通货舱,但机身依然保持完整。
机长驾驶客机立即紧急降落冲绳岛的那霸机场,最后,机上其余272名乘客及20名机组成员全部生还。
炸弹被放置的座位,原本应是处于较早期的波音747飞机中部的机翼油箱的正上方,但事有凑巧,这是一架特殊型号的747飞机,油箱被放置到稍微靠后一点的位置,所以炸弹放置的位置仅仅比油箱靠前一排。正是差了这一排,飞机才躲过了油箱爆炸的劫难。
事后证明,为了避开机场保安,恐怖分子是携带尚未组装的液体炸弹组件登机。炸药成分主要是硝化甘油,收藏于一瓶隐形眼镜清洁剂内,其它化学物质如丙三醇等等,则收藏于鞋跟内。而当时机场的金属探测器并没有探测出任何可疑物体。
也正是因为这个事件的发生,让机场安检对一切液体的检查,都变得格外严格起来。很多国家的航空公司还因此规定,乘客携带的液态物品每件容积不得超过100毫升。容器容积超过100毫升,即使该容器未装满液体,亦不允许随身携带,需办理托运。
致命一招:人肉炸弹
后来就是震惊全球的2001年“9·11”事件,让世界知道了不要命的恐怖分子,竟然可以让飞机本身成为致命的武器。
2001年12月22日,“9·11”事件后仅仅三个多月,美联航的63次航班从巴黎飞往迈阿密。起飞之后,空乘发现一名乘客试图点燃一根火柴,就告诉他这是绝对不允许的,飞机上禁止吸烟。该乘客坐回了自己的位子,之后做出了更可怕的举动:他脱下了一只鞋子,拼命地想要划火柴去点燃鞋底的一根导火索。女空乘带头冲上去掰开他的手,最终他被乘客合力捆了起来。
这个人名叫理查德·科尔文·里德,1973年出生于英国的布罗姆利,此前并无犯罪记录。
事后,警方查明,里德的两只鞋子中,共装有100盎司(284克)塑胶炸药。万幸的是,因为他的脚汗太大,弄湿了引爆用的火药,所以才没有能够炸响。如果这双“鞋子炸弹”爆炸,其威力足以在客机舱壁上炸出一个大洞来,完全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可怕后果。
2003年,里德被判处3个终身监禁,外加110个徒刑,不得假释。直到被带出法庭时,他依然在大喊大叫,表明自己对本·拉登的“忠诚”。
从此,在美国坐飞机,鞋子也要安检了!然而,又有另一个疯子,发现了这其中的漏洞,差点酿成空难。
2011年,乌马尔·阿卜杜勒马特拉布坐上了西北航空253次航班,然后在空中企图去点燃自己的内裤——结果把自己烧伤了,却没有引爆成功。乘客遂一拥而上,将其暴揍制伏。
这下子,安检就头大了,总不能把乘客的内裤都查一遍吧?随后,各种安检新技术就出来了,包括毫米波雷达扫描技术。但也有乘客表示不满,说这个感觉就是赤裸裸了啊!还有些乘客质疑,这种毫米波会不会导致皮肤病?所以,这种技术目前也没能大面积铺开,只作为对可疑乘客的额外检查手段。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黑飞”频繁闯祸 无人机行业蒙尘
- 下一篇:游客吉隆坡机场戏称携带炸弹 遭判监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