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机场单燕菁:“非典”战士再出征
时下,抗击疫情的战役正在打响,处在前线的机场工作者不畏疫情风险,奋战在保障机场正常运行、保护旅客健康的一线,他们是平凡岗位上当之无愧的英雄。青海机场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也有这样一位平凡英雄——单燕菁。
2002年,单燕菁毕业参加工作,来到西宁机场成为急救中心的一名护士。工作没多久,她就迎来了很有可能是职业生涯最严峻的挑战:抗击“非典”。
与同事共同总结当日防疫工作的单燕菁(左)
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单燕菁跟急救中心的老前辈们一起,写下了“决心书”、“请战书”,一连三四个月没有回家,扛住了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在疫情面前没有退缩,而是与前辈们一同冲在前面,为青海省筑起一道坚强的健康防线。最终,青海省成为国内少数没有发生“非典”疫情的省区之一。抗击“非典”的经历,让单燕菁对身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的光荣与责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给她积累了大量抗击疫情的宝贵经验。
17年过去了,2020年,疫情再度来袭,当年急救中心的“非典”战士们,有的退休,有的转岗,还在急救中心工作的老员工,就只有单燕菁一个人。现在的单燕菁,不再是当年初出茅庐的医护新人,通过个人努力,她考取了执业医师执照,由护士转型成为一名医生,也升任为急救中心副主任。这一次,轮到她作为前辈,带领着急救中心的年轻人一同“上战场”了。
1月25日大年初一,单燕菁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回家了,之前疫情尚不严重的时候,急救中心的其他员工还可以下班回家休息,但那个时候起,两位副主任就已经开始放弃休息,主动加班了,职业敏感性早早让她们预感到了这次疫情的危机。
单燕菁准备登上救护车赶往现场
夜里9点,开完防控日例会的单燕菁回到急救中心,她全天只吃了一顿早饭,作为医生,在这种时候吃不上饭她已经习惯了。刚到办公室,她就开始安排防护物品采购事宜。这个时候,大到红外体温测试仪,小到五号电池,以及各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都成了抢手货,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对这类商品加强采购,而各类物品都最终要集中到急救中心统一发放给员工,所以所有的采购信息都要由单燕菁进行对接。几乎每次她挂断电话,不出一分钟又有新的电话打进来,单燕菁一一耐心回复,对采购物品是否需要,要多少,是否立即下单进行解答。
1月26日中午,西宁机场指挥中心接到通知,某航班上有一名发热旅客。接到通知后,单燕菁立即带领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们穿戴好防护用品,拿好医疗设备,登上救护车前往该航班所在的远机位。
单燕菁带着医护人员一起登上飞机进行检测
来到飞机下,原本对同事、对患者非常和蔼的单燕菁立即换了一个人,态度变得严肃起来,带领同事跟着她一同上飞机对发热旅客进行检测。当机场医护人员迈进机舱走向发热旅客的那一刻,他们面临的到底是肺炎病人,还是只是一般发热,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会被传染也无从知晓,但他们没有犹豫,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支撑他们的,不是套在外面的防护装备,而是装在心里的责任感。
最终,经过细致检测,该名旅客体温正常,并无发热迹象,单燕菁松了口气,打电话报告了情况,带领该旅客下飞机,上救护车,转运至市区医院进行深入的检查。
检测完毕后,单燕菁立即拨通电话汇报情况
问起“非典”和当下疫情的区别,单燕菁说:“2003年的时候,青海比较封闭,与内地人员往来也不多,西宁机场航班量很小,跟现在没法比,所以那个时候在青海没有发生‘非典’疫情。现在航班多,人流量大,与外地交往也多了,形势也就更严峻。但是要相信,医学进步,科技发展,我们的国家也更强大,人民的素质也提升了,而且现在相比17年前也有了更多应对疫情的经验,相信我们终究还是可以打赢这场仗的。”
有人问她:“上飞机给发热旅客测体温的时候怕不怕?”她笑着说:“不怕,我是‘非典’那时候过来的,怕就不干这一行了!”
是的,我们不怕。不仅仅是因为科技和医学进步了、国家强大了、应对疫情有经验了、人民的素质提升了,更重要的是,有一群像单燕菁一样“不怕”的医护人员,他们用专业和责任心,为我们撑起一片健康、安全的晴天,所以,我们不怕。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四川机场集团:全力以赴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