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临空经济 > 产业 >> 正文

湖北鄂州 打造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播报文章



2022-07-17   作者:  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QQ图片20220717105148.png

   7月17日,鄂州花湖机场(简称“花湖机场”)正式投运。花湖机场坐落于湖北省鄂州市临空经济区,其运营后的1.5小时飞行圈覆盖国内主要航空枢纽和省会城市,定位为我国国内专业货运机场,致力于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航空要素资源的集成中心和配置中心。

  近年来,作为湖北省首批改革开放试验区、首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鄂州先后承担了50余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出一系列在全省可复制、在全国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当前,鄂州正紧紧围绕花湖机场,全方位加快空港新城建设,着力打造鄂州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2017年,花湖机场正式启动建设。5年来,基于花湖机场地质、气候、水文方面得天独厚的适飞条件和服务中部崛起的战略定位,湖北省和鄂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该货运枢纽机场项目建设,为构建沟通全国、联通世界的国际综合物流枢纽提供有利条件。

  目前,花湖机场已建有2.3万平方米的航空货站、67.8万平方米的分拣中心、124个机位及2条3600米长、45米宽跑道。同时,机场净空处置、1270盏航空障碍灯布点、供水、供电、供气、进场道路等项目已全部完工,保障了机场7月17日的投运。

  在设计规划方面,花湖机场融合全球智慧、汇集高新科技,设计出一套运行效率一流的建设方案。机场转运中心采用“王”字型指廊结构,竖线部分为货物传送分拣区,处理所有货物的运输;横线部分为分区管理的指廊,分别服务来自不同方向的航线。这一结构使中心到各个远端距离均衡,且飞机滑行时间、拖车运输时间、转运中心处理时间得到最大程度压减,实现飞机接驳中心、全场货机位中心、分拣设施中心“三心合一”。

  在智能技术方面,花湖机场创新应用BIM、5G、无人驾驶等多项新技术,以科技赋能“智慧机场”建设。一方面,花湖机场以“智慧运营”为理念,引入空侧自动驾驶系统,开展以无人驾驶技术为基础的“少人机坪”建设,确保机场投运后在夜间高峰期的运行安全。另一方面,花湖机场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将BIM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到施工中,全力打造智能跑道、泊位引导、融合定位和模拟培训“四型机场”智慧建设。以智能跑道为例,全场跑道、滑行道、联络道、机坪共敷设5万多个传感点,跑道的每一块道面下都有一个传感点,能捕捉飞机滑行产生的振动波形,判定跑道的脱空、起鼓、错台等;同时也可以监控物体跑道入侵、记录运行轨迹等。

  依托花湖机场,鄂州正着力打造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在道路交通方面,鄂州规划建设多条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等对外连接通道。其中,鄂州机场高速作为机场客货主要通道连接全国高速公路网络,5月1日已开通试运行,打通“空转公”重要一环;在轨道交通方面,武黄城际花湖机场铁路和武鄂市域(郊)铁路已纳入全省建设规划,以期加强城市圈内城市快速联通,对接高铁快运建设高铁物流基地,实现花湖机场客货兼顾、空铁联运,辐射全国各大中城市;在水运网络方面,鄂州积极推进水运港口建设,加大燕矶港、三江港等重点港口开发力度,推动水运网络扩容提质,全面提升航道通航能力和港口服务能级,实现水港、空港有效衔接。

  按照设计规模和业务预测,2025年花湖机场年货邮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将达到245万吨、100万人次。同时,花湖机场及周边配套产业将有望提供超20万个就业岗位,实现200亿元/年税收和2000亿元以上的经济总量。

  花湖机场投运后,客运方面,新机场首批开通鄂州至北京、上海、深圳、厦门、成都、重庆、青岛、昆明、宁波等7条客运航线9个通航点。货运方面,首期开通鄂州至深圳、上海2条货运航线,年内还将开通至大阪、法兰克福等国际货运航线,打造便利空中通道。

  伴随货运枢纽机场的建设,鄂州已成为投资热土。2021年,鄂州市引进省外资金共计360亿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6个,总投资1080亿元。今年,鄂州市4次集中开工项目累计达66个,总投资达346.9亿元,涵盖基础设施、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多个领域,挂牌两年多的鄂州市临空经济区“吸金力”持续升温。

  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是区域发展的强力引擎。未来,鄂州将充分发挥花湖机场和“空铁水公”多式联运交通优势,积极发展枢纽经济、流量经济和总部经济,加快引进智能制造、航空物流、医疗健康、光电子等临空产业,大力培育外贸主体,完善外贸支持政策,尽快把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按照产城融合理念,加快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业态,努力打造一个现代化、国际化、智慧化的航空枢纽基地,为服务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力量。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北京新航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