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运营 > 管理 >> 正文

写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启用一周年之际



2014-08-15   作者:曾晓新  来源:《中国民航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图为辽宁机场集团社会化服务合作签约仪式现场。

  2014年8月15日,沈阳桃仙机场实现新航站楼平稳顺畅运营整整一周年。这意味着辽宁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了彻底的转变,在发展道路上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在文化建设上有了更强劲的凝聚力。

  新航站楼成功运营一周年,是辽宁机场集团用卓尔不凡的智慧和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冲破重重困境,不断改革创新,才赢得的一个结果。

  时光倒退到2003年。当年,沈阳、丹东、锦州、朝阳 “一大三小”机场组成了辽宁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2009年11月,集团公司托管鞍山机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完成了属地化改革的辽宁机场集团多年来各项工作却进展缓慢,与行业先进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2009年,作为集团的骨干机场,沈阳桃仙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全国排名更是从2000年的第9名下滑至当年的第19名。集团整体发展水平近乎跌至谷底。

  2010年4月,辽宁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瑗甫一上任,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棘手难题。在企业生死存亡之际,她坚定地认为,辽宁机场要追回过去错失的发展机遇,实现自我生存与发展,唯有改革这一条路可以走。

  改革任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必须厘清任务的内在逻辑,找到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面对沈阳机场新航站楼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辽宁机场集团果断将其视为调节结构性矛盾和解决历史难题的抓手,统领各项改革创新工作的开展。

  4年来,辽宁机场集团以新航站楼建设和运营为抓手,变革无处不在:转变管理方式,由经营型机场向管理型机场迈进,创新性地建立了三区管控模式;引入新模式、新理念,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快速推进新航站楼建设进程;确定发展道路,为实现东北亚航空枢纽目标重点编织好“天地两张网”;巩固安全基础,创新服务理念,让旅客获得便捷愉悦的机场体验;重塑企业文化,改革企业用工制度,激发员工自信自强精神。

  历经艰难,终将收获辉煌。

  回望4年改革之路,辽宁机场人备感自豪,因为他们利用不到3年的建设周期,挽回了曾错失10年的机遇,为未来10年赢得了发展先机。

  回顾4年创新之路,辽宁机场人分外骄傲,因为他们不仅为4200万辽沈人民奉献上了建设又快又好又美的航站楼,更为自身塑造了一个有为有位、自信担当、信仰引领、理想前行的全新辽宁机场形象。

  改革·现实篇 去年完美转场 今年平稳运营

  在沈阳人民的“母亲河”浑河的南岸,矗立着一座形似美丽王冠的伟岸建筑——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新航站楼。航站楼内绿树掩映,宛若江南园林;店面商品琳琅满目,让旅客常有置身于大商场的错觉。

  一位机场界高层领导这样评价说:这是他见过的中国最美也是流程最顺畅的机场。

  然而,谁又能想到,这座美丽极具人性化的机场,只耗费了短短两年半的建设时间。

  2011年4月1日,沈阳桃仙机场新航站楼建设开工。为了让航站楼能够如期投入使用,辽宁机场集团在“转场即决战”思想的指导下,大胆引入新模式、新理念,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强力推进航站楼建设进程。

  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是核心。为了科学、严密、高效地建设好工程,机场建设指挥部依据“靠机制运作,靠制度管理”的指导思想,确定了“行政指挥+FIDIC合同条款流转流程+项目推进”的新型管理模式,确保总工期目标的实现。自航站楼开工建设的第一天起,全体参建人员每天作业10个小时以上,机械设备全天候作业,将一个个看似无法逾越的节点目标变成了现实。

  历经800多个日夜的奋勇拼搏,辽宁机场人将一座具有年旅客吞吐量2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2万吨、运输起降21万架次保障能力的现代化航站楼屹立在东北重镇沈阳,为当年第12届全运会的召开献上了一份厚礼,更使其成为辽沈地区经济腾飞的一张靓丽名片。

  曾有民航建设的专业人士这样表示:“如果沈阳机场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完成转场工作,那就是中国民航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2013年8月15日,这个奇迹果然诞生了。当天,辽宁机场人以“零差错、零事故、零投诉”的卓越成绩,完成了新航站楼的转场运营。

  截至2014年8月14日,沈阳机场在新航站楼里共保障各类航班起降96207架次,实现旅客吞吐量1276.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 .8万吨,机场航班正常放行率达到99%。

  航站楼投入启用后,平稳顺畅运营是辽宁机场人面临的又一个重大考验。

  一年来,沈阳机场创新思维,不断巩固安全基础,打造服务品牌,深挖运行潜力。

  在安全方面,沈阳机场按照抓住一个安全核心体系,推进两大安全重点工作,坚持三项安全管控工作的思路,全面建立了机场安全链条。

  在服务方面,沈阳机场全面提高服务品质,先后完善了96833客服和投诉处理热线,搭建了企业电子邮箱、微信、微博等对外服务平台,围绕“U悦”品牌和旅客服务中心,突出了流动问询、快捷便民、贴心畅行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亮点。

  在航空主业方面,辽宁机场集团坚持航空发展主线,不断开拓市场。截至目前,共有36家航空公司在沈阳机场运营,通航城市达到90座,航线总数达到141条。

  在非航业务方面,自新航站楼启用以来,辽宁机场集团大力拓展贵宾、广告、商贸、餐饮、配餐等非航业务,改变了以往非航业务长期处于商业布局混乱、经营收入低下的不良状态,形成了航空业务与非航业务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改革·管理篇 以建设调结构 以发展除积弊

  在张瑗看来,新航站楼建成并投入运营,是辽宁机场人改变旧有面貌的重大机遇。因此,她果断地提出了以建设调结构,以发展除积弊的管理制度改革方向。

  2010年以前,辽宁机场集团和股份公司功能定位不清,业务名目繁杂,企业办社会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也给新航站楼的顺畅运营埋下了隐患。

  改革就是要摒弃过去传统陈旧的观念,告别效率低下的制度。

  2010年6月,辽宁机场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实施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组织变革工程。

  通过业务重组,原有23项业务关停并转,保留了航空主业关联度高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业务11项,新的业务体系板块边界清晰、链条完整;通过资产重组,确立了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明晰的功能定位,重新构建了两者不同的收入模型;通过机构重组,精简了15个二级机构,完成17家企业注销工作,真正实现了科学瘦身;通过人员重组,完成了600多名员工的划转工作,同时采用平级轮岗、内部竞聘、对外招聘等方式,实现了管理人员到位。

  一场浩大的管理变革,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被一一解决。辽宁机场集团形成了一个边界清晰、链条完整、资源优化的板块式新型业务体系。

  然而,改革越深入,就越需要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2012年5月,辽宁机场集团再次吹响改革号角,由经营型机场向管理型机场大步迈进。

  辽宁机场人采用社会化移交、服务采购、特许经营和管理外包等诸多方式,对相关业务进行了剥离重组,从根本上调整了集团内部管理机制。在航站楼面积扩大3倍、飞行区面积扩大2倍、公共区面积扩大2倍的情况下,沈阳机场平稳减员700余人,企业内生动力空前得到释放。

  在明确安全运行为机场主业后,辽宁机场人创新性地提出了 “做大飞行区、做精航站区、精干公共区”三区管控模式,使机场管理条块愈加清晰。如今,三区管理有声有色:飞行区安全日趋稳固,航站区功能日趋精细,公共区管理日趋顺畅。

  改革的唯一价值,是为员工而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员工而发展。如果改革红利不能反映在员工身上,改革会失去动力,发展终将没有意义。

  在两次管理改革中,身份都发生了变化的张彬对记者深有感触地说,2010年9月,他通过内部竞聘方式成为动力能源保障部经理;2013年4月,通过三区管控模式创立,他又成为了公共区管理部经理。“通过第一次改革,我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通过第二次改革,我从长期低头干活的业务型管理者,变成了真正抬头考虑预期的高效管理者”。

  改革·目标篇 打造区域性枢纽 织好“天地两张网 ”

  对于10年前的辽宁机场人来说,打造东北亚航空枢纽还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梦想。随着2011年12月21日沈阳机场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2013年8月新航站楼的投入运营,辽宁机场实现枢纽梦,有了更加坚实的现实基础。

  既然选择了东北亚航空枢纽目标,就必须有实打实的行动与措施。为此,辽宁机场人积极编织好“天地两张网”。

  为了编织好天上这张网,辽宁机场人主动营销,抢先出击航空市场,在全国机场中首个成立航空市场营销委。一时间,航空主业风生水起:在国内干线运营上实现了“求精”,沈阳机场先后打造了沈沪、沈京、沈穗、沈深、沈津等航空快线集群品牌,实现了快速带动旅客增量提升的目标;在支线航空开发上“求广”,目前沈阳机场通航东北、蒙东及环渤海支线航点13个,支线航空网络逐渐铺开,“以干带支”战略取得成效,支线航班运营日趋稳定;在国际航线开发上“求新”,辽宁机场下大力气投入国际航空市场开发,取得了重启欧洲之门,破冰北美之旅,丰富东南亚路线等一个个新战绩;在货运航线开发上“求变”,沈阳机场积极推进顺丰货运在沈阳建设东北分拣中心项目,引进顺丰全货机进驻沈阳运营。

  为了编织好地上这张网,辽宁机场人主动融入地方,增强政府营销能力,促使当地政府意识到机场与城市共融发展的重要性,积极调整沈阳机场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对接顺畅;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开通了有轨电车、市内班线和乘机快线,推出了空铁接驳产品,成立了客运换乘中心,大幅增强了对沈阳周边城市的辐射与集散能力;主动打破行业壁垒,与省市其他交通部门加强合作。在与沈阳市交通局的积极沟通协调下,沈阳桃仙机场结束了历时近6年出租汽车需要准入运营牌照的历史,全面实行出租汽车开放式运营;与铁路部门积极加强合作,在候机楼和火车站互设“空铁联运”接待处。

  改革·文化篇 激发自强自信精神 共同踏上幸福航程

  对所有辽宁机场人来说,新航站楼的启用固然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更是激发员工自强自信精神,共同踏上幸福创业新航程的强力引擎。

  为了给旅客提供安全、顺畅、便捷的服务体验,辽宁机场集团领导意识到必须全力培育一支知识型、技术性、创新型的员工队伍。

  培养队伍,需理念先行。2010年8月,辽宁机场集团构建了以“天辽地宁、人和兴业”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开设了“天辽地宁”大讲堂,设立了“北极星”总经理奖励基金,初步完成了内训师队伍的组建,开展服务品质提高系列培训,大幅提高员工服务的素养。

  培养队伍,需以心聚力。辽宁机场集团不断创新员工管理模式,试图让每位员工享受到公司发展的红利。沈阳机场劳务工众多,占到员工比例的55%。此前,由于用工制度的制约,劳务工思想不稳定,内心缺乏安全感。为了调动广大劳务工的积极性,近两年,辽宁机场集团通过素质测评选拔、优秀班组长评比、技能大赛选拔等方式,大幅提高劳务工的转正比例。与此同时,还改善了劳务工现有薪酬结构,使劳务工收入分配水平逐步向正式工靠拢,极大地激发了劳务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了他们的企业归属感。

  培养队伍,需以和为本。辽宁机场集团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生产生活难题,促进全体员工的共创共进。自2013年9月以来,沈阳机场先后听取多名员工、旅客、货主和驻场代表的意见,使诸多生产运行问题得到迅速妥善解决。

  2005年3月作为第一批以劳务合同工方式进入沈阳机场股份公司信息机电中心工作的于斌告诉记者,去年5月他通过素质测评选拔,成为机场第一批劳务工转正人员。“来机场这么多年,感觉这三四年变化最大,觉得制度更紧了,员工更团结了。”于斌的话道出了众多普通员工最真实的感受。

  回首为新航站楼启用而拼搏奋斗的日子,辽宁机场人收获良多。因为,他们学会了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去考虑碰到的棘手问题。

  展望为东北亚航空枢纽建设的美好未来,辽宁机场人信心百倍。因为,他们具备了改革的勇气和智慧,敢于面对任何的难题。

  下一步,辽宁机场将高举改革大旗,在推进管理型机场和东北亚枢纽机场建设道路上果敢前行,续写改革新篇章,实现辽宁机场持续健康地发展。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