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运营 > 管理 >> 正文

呼和浩特机场:通航展翼一甲子 改革奋进四十年



2018-11-15   作者:樊菊  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2018年,呼和浩特机场已经跨越了60载的奋斗征程,追忆往昔,老一辈民航人的创业历程艰辛而光荣,从帐篷中飞出的第一架飞机的轰鸣声犹在耳畔,民航业改革的时代光影仍在眼前,60年来的飞天之路,是一条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奋斗之路,是一条求变图存、改革创新的探索之路,也是一条以人为本、脚踏实地的发展之路,更是一条服务人民、回馈社会的共赢之路。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一代代机场人在奋进求索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一次次革故鼎新让机场不断走向更高的起点,一条条新开的航线让草原青城不断同世界心手相牵,光辉岁月已在身后,新的篇章尚待开启,俯瞰今朝,品质化发展的宏伟蓝图路在脚下,民航强国的伟大梦想正激荡心间,精彩将由不变的初心继续书写。

  艰苦奋斗创业路 改革开放筑梦来

  呼和浩特机场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精神指引下的改革史。1958年10月,呼和浩特机场建成通航,拉开呼和浩特机场60年奋进起飞的序幕。建成之初的呼和浩特航空站保障条件艰苦,当时的机场员工克服了环境恶劣、设备落后等种种困难,为保障航空安全而甘于坚守,乐于奉献,形成了激励后来人不断奋进的精神源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机场经历了体制机制的数次更迭,也形成了艰苦奋斗、改革奋进的历史积淀。

  一次次的改革,成为机场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动力。1980年,在“军转民和企业化”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号召下,机场步入企业化发展的轨道,1985年机场进行了首次大规模扩建,从此脱离了简陋的保障环境。1987年,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在“政企分开”和机构调整进一步充实的背景下,机场完成同国航内蒙古分公司的分设,并在1997年完成第二次大规模扩建,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逐步增强。到2002年,随着国务院《民航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政资分开”“机场属地化”等改革为机场的发展插上翅膀。2005年,在各方努力下,首都机场集团受托管理内蒙古机场集团,改革后的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增速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机场的发展更添内驱动力。

  与体制机制改革相伴而生的,是近些年来持续进行的内部改革。“十五”期间,为了实现“经营与保障职能分开”,撤销了呼和浩特机场幼儿园、煤气站等一批后勤服务机构,企业主体职能得到进一步凸显。“十一五”阶段,开始管理转型的机场积极同首都机场对标,通过精干主业、辅业专业化等举措,进一步实现了“主辅业分离”,初步确立起“管理型机场”的建设目标。

  2010年,呼和浩特机场公司开始分设运行,成为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为“十二五”阶段呼和浩特机场安全生产、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主体地位的确立奠定基础。此后机场各项事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区域枢纽机场地位日益突出,运输生产屡创新高,服务品质显著提升。“十三五”阶段的呼和浩特机场,在2017年正式迈入国内大型机场行列,正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以提升发展质量为导向,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运用新技术和新思维充分迎接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60年间的成长,呼和浩特机场的每一个步伐都深深印刻着国家和民航业的改革烙印,一系列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时代航向的精准把握,离不开在重要节点的战略布局,离不开对沉疴积弊的壮士断腕,离不开成就取得后的回望反思。60年的探索,将改革奋进注入呼和浩特机场血脉,同时也让探索创新熔铸在机场的成长基因里。

  矢志守业潮头立 乘风破浪再创新

  呼和浩特机场的历史,是一部开放奋进品格激励下的创新史。从初开航时的“野蛮生长”,到实现企业化运作,机场经历了各方面的“改革阵痛”,与此同时,航空市场不稳定、区内各机场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接踵而至,经营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凸显。面对着行业的飞速发展和竞争态势的日趋严峻,内蒙古机场集团高瞻远瞩,通过阶段性的航线开发战略引领区内各机场“走出去”,肩负着带动兄弟机场发展重任的呼和浩特机场,必须一马当先,摈弃束缚脚步的“旧包袱”,在跑步前进中积极响应、主动创新,摸索出一条适合机场发展实际的“新路子”。

  常言道“家有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内蒙古自治区东西向跨度较大,全区地广人稀,1980年呼和浩特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仅为3.5万人次,当年内蒙古机场集团吞吐量仅为7万人次,许多支线机场也常常面临“旺季飞、淡季停”的惨淡局面。运力不足、航线结构不完善、中转功能发挥有限、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长久以来都是制约机场发展的巨大障碍。

  为了解决区内机场生存发展的问题,充分满足人们利用航空出行的需求,内蒙古机场集团进行了创新性的实践:通过成立“模拟航空公司”,为区内机场开辟了生存空间。以“支线快线”运作模式,实现了支线机场与呼和浩特机场之间的高频次连接,进一步提升了航线网络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同时为呼和浩特机场发挥中转潜力打下基础。为强化干支衔接能力,集团确立了呼和浩特区域枢纽战略和建设支线强区战略,地处首府的呼和浩特机场在推进“省会通”中主动担当,为解决区内航线“进京难”的问题提供空中出口。

  “十三五”时期,机场集团提出“干支联动”发展战略,通过客源和航线网络共享,呼和浩特机场与各支线机场联系更加紧密。在中转客源由区内向东北、西北、西南不断扩展的趋势下,“首府中转”品牌调整为“经呼飞”,呼和浩特机场实现了通程值机和跨航司无缝中转,并通过优化中转服务,大力宣传推介,积极寻求合作,进一步深化“一主两翼”的市场开发战略,打造起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中转品牌。2017年,呼和浩特机场中转旅客占同期旅客吞吐量的7.5%,并在2018年携程发布的中转趋势报告中,跻身全国十大中转机场之列,以呼和浩特机场为中心的“大中转”格局正在形成。

  困则思变的创新、再创新,让机场深刻体会到固步自封难以守业,打破常规,才能获得更开阔的发展路径。一次次创新的果实,离不开对行业格局的宏观把握,离不开从实际出发的因地制宜,离不开敢于试错的坚毅与勇气。“踏平坎坷”,眼前却又是全新的风景,只有不断地创新攀登,才能实现对自我的超越,这也是机场不断创新探索的动力源泉。

  根植一线提士气 脚踏实地谋发展

  呼和浩特机场的历史,是一部以人为本理念坚守下的发展史。如果说“自力更生”是守好基业的根本所在,那么机场的员工便是实现这“自力更生”的底气与动力。在激励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加员工的归属感方面,机场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发展的内生动力被不断触发,企业活力得到进一步提振。

  建成之初的呼和浩特航站仅有五十余名工作人员,其中值机员、服务员、养场工等保障人员的数量和专业化程度不高。改革开放后,机场的员工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机场集团着力推进专业岗位资质能力建设,设置岗位准入管理办法,明确转岗退出机制,组织内训师及业务骨干修订培训手册,使专业岗位人员的准入和培养更符合各机场实际。呼和浩特机场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率先推进各岗位的资质能力建设落地,尤其在近年借助各类平台,进行微课程和标准化课程的开发,不断提升内训师的培训技能,并为机场积累了大批技术人才资源。同时积极落实管理人才、技术专精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工程建设工作,有效提升了机场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为机场集团和兄弟机场进行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方面的人才输出。

  如果说体制机制改革打破的是吃“大锅饭”的局面,那么“绩效考核”就是以“做大蛋糕”为目标的科学再分配。2002年,机场集团以经济效益为尺度,以核心业务为目标,全面推行经营管理绩效考核制度。2011年,呼和浩特机场作为机场集团的试点,启动员工绩效管理工作,为人工成本及薪酬管理制度的完善打下基础。经过多年经验积累,机场开始探索更贴合自身实际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2015年,呼和浩特机场引入“阿米巴经营”策略,将“人工成本控得住、减员增效落得实、员工自己说了算、企业员工得实惠”作为目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2015年至2017年,“阿米巴”共为机场节省人工成本约1441万元。截至2017年,员工收入水平已较2010年机场公司分设时翻了一番。

  在民航局提升“三基”建设水平,推动“四个到班组”的要求指引下,机场将管理下沉到一线岗位,以生产保障最小的单元——班组为核心,将风险管理融入部门作业指导书,把风险和安全隐患的防控端口进一步前移。通过应急救援手册的编订、应急救援演练的开展,实现了应急管理工作日常化。并在各部门积极推进法定自查工作,以更明确的标准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2016年,呼和浩特机场还提出了“建立两种新机制、形成一种新文化”的管理思路,打通员工参与机场事务的上下渠道,同时为公司各业务模块的握手合作搭建平台,为一线员工主动作为赋权,通过“安全服务随手拍”“合理化建议”“员工技术创新”等渠道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一批员工在创新项目孵化落地的过程中受到鼓励,实现由被动管理到自主管理“共治共享”的观念转变。

  人是保障机场顺畅运行最重要的资源,不论是职能关系的明晰还是发展平台的拓展,不论是顶层设计的创新还是一线战略的落地,不论是绩效管理的创新还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员工身上,通过多年来的探索,呼和浩特机场逐渐打造起了一支整体素质过硬的干部员工队伍,企业员工更具获得感、幸福感。

  成人达己求共进 初心不移谱新篇

  呼和浩特机场的历史,是一部成人达己使命感召下的共赢史。不论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还是助力全区通用航空起步,不论是促进基础设施网络完善还是带动区内旅游产业发展,不论是守望相助提供脱困方案还是带动地区经济社会进步,机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深厚血脉联系,不断回馈社会,用实际行动坚守着“人民航空为人民”的不变初心。

  “一花独放不是春”,经过60年来的发展积淀,而今已突破千万吞吐量的呼和浩特机场,面对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两翼齐飞”的战略要求,积极发挥优势,落实机场集团“全网通”项目。2018年8月,由乌拉特中旗通用机场起飞的航班落地呼和浩特,自治区通用机场和干线机场实现了历史性的联动。通用航空的蓬勃发展,将为“干支联动”打通“神经末梢”,同时也为机场的运行保障提供更多新思路。

  作为自治区枢纽机场,呼和浩特机场毗邻京津冀经济圈,并在联通呼包银榆城市群发展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同时为“联通俄蒙”“向北开放”战略承担着开辟畅达空中之路的重任。作为区内机场的领头羊,呼和浩特机场是自治区联通国内各大枢纽的桥梁,更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大建设下对外开放的窗口。

  2017年,呼和浩特机场的人均乘机比达3.3之多,机场在全区旅客吞吐量和中转旅客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吞吐量的提升,对机场的软件服务提出了更多的考验。自2010年呼和浩特机场完成航站楼商业资源的招商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已发展成为覆盖金融、商业零售、餐饮娱乐、贵宾业务等多项功能的综合服务体,临空经济的不断扩展,让旅客可以享受到更多元的高品质出行体验。自2011年加入国际机场协会(ACI)至今,呼和浩特机场已荣获4次ACI机场服务质量奖。

  面对体量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机场除了向管理要效率、向人力要效率外,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运行系统和设施设备,努力向科技要效率,通过“智慧机场”建设践行“真情服务”,来推进“平安机场”“绿色机场”“人文机场”的建设进程。2013年,在机场集团的组织带领下,呼和浩特机场智能生产运行系统上线,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机场目前已经形成以“生产运行智能调度系统”“旅客智能服务平台”等信息网络为中枢,以自助值机、自助行李托运、自助登机和二维码通程值机等设备为延伸的“智慧化”服务网络,旅客获得了更加便捷、顺畅的出行体验。

  “十三五”阶段是实现民航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按照建设民航强国“两步走”的推进方案。呼和浩特机场将积极贯彻“践行一个理念、推动两翼齐飞、坚守三条底线、完善三张网络、补齐四个短板”的总体工作思路要求,在确保航空运输安全、构建综合机场体系、完善航空服务网络、提升服务保障水平、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方面积极努力,助力实现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的“两翼齐飞”,为实现民航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鲲鹏展翅九万里,长空无涯任搏击”,回首60年的光辉奋斗征程,呼和浩特机场用不断刷新的旅客吞吐量和持续拓展的航线网络印证了“中国速度”的不朽传奇。是一代代机场人从青春芳华到鬓染霜白,让机场实现了从“牛马布野”到品质化发展的阔步向前,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时代的背景下,呼和浩特机场不断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对航空服务业发展的新要求。一甲子是时光的轮回,更是呼和浩特机场实现“民航强国梦”的新起点,“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呼和浩特机场人在为从事这份腾飞的事业倍感荣光的同时,更觉肩上的责任无比厚重,新时代的呼和浩特机场人必将不忘初心,矢志奋斗,让草原银翼展翅在更高远的蔚蓝长空之上。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