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运营 > 品牌 >> 正文

北京首都机场:“第一国门”诠释中国速度



2013-05-02   作者:柯 杨  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首都机场T3航站楼

  首都机场T3航站楼

  中国每起降三架民航飞机,就有一架起降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年旅客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二,直逼全球最繁忙的美国亚特兰大机场;近十年里,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唯一拥有3个航站楼、3条跑道、双塔台同时运行的世界超大型机场――首都机场凭借如此傲人的成绩,被誉为“第一国门”,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民航发展速度的缩影。

  强大的首都机场带来强劲的经济驱动力,北京市顺义区80%的GDP来自机场周边不到60平方公里的地区,约85%的财政收入来自临空经济区。

  创造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

  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西南方向1公里处,有一个小游园,很多摄影爱好者都知道,站在这里的一座高台上,可以清楚地拍到飞机在“第一国门”处,一飞冲天或缓缓着陆的全过程。

  小彭就是其中一位“摄友”。3月23日傍晚,踩着初春返软的土地,他再次来到小游园,近距离感受“第一国门”的魅力。

  “我数过,最多的时候这里平均每分钟起降两架飞机。”他说。小彭的计算和首都机场的统计相当吻合。“去年一年首都机场航班起降达55.7万架次,高峰每小时起降飞机超过124架次。无论从容量还是先进性上来说,我们都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机场的行列。”面对着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航站楼――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增禹自豪地说。

  旅客吞吐量持续增长,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二,首都机场不断刷新中国民航乃至世界民航发展的新纪录,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刘增禹认为,这和首都机场独特的地理位置、超前的发展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手段息息相关。

  一座机场要想良好运行,地理位置虽然重要,但绝不是全部,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我们在发展上注重不断植入国际理念,跟世界形势接轨,实行不久的‘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就是首都机场与世界接轨的一个例证。”刘增禹说。

  今年1月1日,首都机场成为国内首家具备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资格的机场,持有第三国签证和机票的外国人途经北京时,可以不持有中国签证在北京停留72小时,只需要花上几分钟,由边检人员查验护照、联程机票后,就能顺利进入北京境内游长城、吃烤鸭。宽松的免签政策将吸引大批的航班和乘客中转,不仅能为首都机场带来大量的客流,还将惠及北京市的旅游、餐饮、住宿等整条产业链。

  2009年,首都机场在民航业率先叫响“中国服务”理念,从细节做起做好服务:手推车便利性连续蝉联世界第一,旅客使用公用电话可以免费拨打3分钟市内电话,启动“云端图书馆”阅读计划……国际机场协会近日公布2012年ASQ旅客满意度调查结果,首都机场满意度全球排名第三。

  首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增速喜人,货运量同样一路看涨,2002年至2012年,年货运吞吐量从67万吨攀升至180万吨,在国内位居前列。

  目前,首都机场除了有效利用客机腹舱运输货物外,更是积极推动全货机载货模式。以波音747为例,腹舱载货为35至45吨,而全货机载货可达110至120吨,载货量相当于腹舱载货的2.5至3.5倍。

  大通关基地的投入使用,为首都机场迈向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提供了可靠保障。该基地紧邻停机坪,包括航空货运站、快件中心、海关监管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几大板块,进关货物在这里可以享受包括物流、进出口通关和检验检疫的“一站式”服务。

  2012年12月6日,全货机航空公司德国货运航空公司正式进驻首都机场,开通法兰克福至北京航线。截至目前,首都机场运营的全货机航空公司已有十几家。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刺激了航空快件业务的快速发展。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经理李纯芳强调,首都机场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也正在与大型快递企业寻求合作,共同打造航空快递转运中心,推动货运发展模式的转型。

乘客走过T3航站楼。记者 邓放 摄

  乘客走过T3航站楼。记者 邓放 摄

  架起连接世界的桥梁

  1.5公里的跑道,就能让你连接世界――对机场的枢纽功能,民航业内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首都机场的定位就是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

  要建成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刘增禹认为,三大举措不可或缺:完善机场运行资源、丰富空中航线网络、便捷旅客中转流程。

  走向世界,需要完善航线网络的全球布局。据了解,国航、东航、南航、海航等国内主要航空公司均在首都机场设立了运营基地,世界三大航空联盟(星空联盟、天合联盟、寰宇一家)也将首都机场作为重要中转枢纽,基本形成以大型国际枢纽建设为主导的航线网络布局。

  截至2012年底,在首都机场运营的航空公司已经达到94家,其中国际航空公司73家,国内航空公司21家;通航107个国际及地区航点,通航点234个,其中国内航点127个,国际及地区航点107个,航点数量居国内机场首位。

  与此同时,首都机场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现在,到法国戴高乐、德国法兰克福等欧洲15家机场旅行的话,旅客会看到身着与北京首都机场同样衣饰的工作人员,获得与北京首都机场一样的贵宾服务。

  中转时间是枢纽机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首都机场通过持续优化流程,实现旅客的快速高效转机。今年,首都机场还联合航空公司,共同推行国际转国内通程行李直挂服务,德国法兰克福、意大利米兰、瑞典斯德哥尔摩三个城市经首都机场中转行李直挂服务开始试运行。

  打造开放型经济的“发动机”

  “机场既是一个基础设施,也可以成为一个经济中心,甚至成为一座城。”采访中,刘增禹两次引用业内人士的这句话。

  他们有着共同的看法和感受:机场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自身的运转,更在于它的引擎力量。机场建设推进的过程,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

  一个“1∶8论断”流传甚广:根据国际研究机构计算,民航业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是1∶8,也就是说,在民航业中投入的是1元,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就达到8元。

  观念决定行动。北京市顺义区及早认识到机场的外部溢出效应,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临空经济”概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顺义临空经济区已初具规模。

  从地图上看,顺义临空经济区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类似洋葱片的圈层结构:围绕首都机场和天竺综合保税区构成的核心圈层,空港经济开发区、天竺综合保税区、空港物流基地、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国门商务区等航空相关产业层层铺展开来,北汽现代、中航工业集团、空客(北京)、中外运、TNT、日本船邮、索尼等企业纷纷入驻。

  李纯芳透露,一个由首都机场牵头、北京市一些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参与的课题报告,对首都机场的区域经济影响力进行了匡算:2011年,首都机场对北京市的总体经济贡献已超过1100亿元,约占北京市GDP的7%;同年,临空经济区辐射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分别占到北京市顺义区的70%和85%。“没有首都机场,没有民航,顺义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生机和活力。”有人这样说。

  顺义区政府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很早以前,招商引资非常难,大的项目落地尤其不易。但随着顺义产业转型和临空经济产业的发展方向确定,很多企业就是看中了顺义和首都机场区位优势。“就像我们的汽车制造业,临近机场物流就很方便,节省了费用”。

  目前,北京新机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新机场建成后,将构建起功能互补、协调联动的北京双枢纽机场系统,成为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力量。

首都机场货物分拣现场。记者 邓放 摄

  首都机场货物分拣现场。记者 邓放 摄

  首都机场运量跨越发展

  客运

  2000年2169万人次

  2005年4100万人次

  2007年5358万人次

  2010年7395万人次

  2012年8193万人次

  货运

  2000年56万吨

  2005年78万吨

  2006年103万吨

  2010年155万吨

  2012年180万吨

  业界点评

  圈层布局 区港一体值得借鉴

  和目前的郑州航空港区相比,顺义临空经济区的条件太好了,比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机场旅客吞吐量8000多万等。

  不过,对郑州来说,顺义临空经济区在产业选择、开发机制上都有参考价值。临空经济区有些规律是共有的,比如产业布局上遵循圈层结构。顺义临空经济区就是这样,根据产业的临空偏好度进行布局,跟机场关联性越强的产业,就应离机场越近。这一点郑州应该注意。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首都机场和天竺综保区已经实现了无缝对接,二者之间没有空间距离,这样货运才能高效运营。建议郑州尽快打通机场和综保区之间的物流通道,真正实现区港一体、区港联动。

  货运市场存在较大的运作和培育空间,而且货运附加值相当高,对当地招商引资大有裨益,这些都是货运和客运不同的地方。不管是对北京还是对郑州来说,机场发展货运都需要具备相关条件:首先得有货源,这就要求当地有一定的产业支撑,具备市场基础;其次,机场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便利,方便货物高效运送;此外还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配套设施等,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公司来设立转运中心、规划合理的货站等等。运输货物比别人更快速、更方便、更便宜,那你就赢了。――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允春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