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临空经济 > 产业 >> 正文

莱芜雪野航空城:谋定而后动 蓄势正待发



2014-02-12   作者:曾晓新  来源:《中国民航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近日,记者从山东齐翔通航公司获悉,国内首家运动类旋翼机养成培训中心即将于今年3月落户山东莱芜的雪野旅游区,而投资5.3亿元的中德轻型飞机制造项目也计划今年上半年在雪野旅游区开工建设。自2009年举办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以来,莱芜市便着力打造“航空运动之城”这一新兴城市名片,在此期间使地区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增长。未来,莱芜雪野航空城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专家表示,莱芜要进一步做大通航产业,还需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用航空造福百姓

  雪野旅游区位于莱芜的北部地区,原是一座拥有50个村、46000余人的小镇。小镇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然而经济却长期不发达,这里的人们主要以种植蔬菜、花生为生。2007年,小镇的财政收入只有470万元。

  自从2009年莱芜争取到首届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的举办权,并使雪野旅游区成为国际航空体育节的永久举办地之后,雪野旅游区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该区的财政收入突破了1.9亿元。而依托雪野旅游区重点规划的航空科技体育公园,以及重点打造的通用航空产业,原本有着“钢城”、“生姜之乡”之称的莱芜市,自此也多了一张城市新名片——“航空运动之城”。

  2009年,首届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在雪野旅游区盛大开幕,1000多名国内外航空运动员以及26万名观众会聚于此。这样的盛况让莱芜市政府看到了小镇未来发展的机会,并定下了将航空节作为一个国际品牌来经营,把莱芜打造成“航空运动之城”的目标。

  然而,一年一度的国际航空体育节毕竟时间太短。但通过产业园的承载则可以让航展“永不落幕”,真正打响“航空运动之城”名号。为此,从2009年开始,雪野旅游区积极新建航空产业园,为通用航空发展搭建了一个集制造、交易、维修、托管服务、运营以及商业服务于一体的平台。

  雪野航空产业园目前规划了飞行区、观演区、航空运动装备展览区、航空俱乐部、航空培训中心和航空产业园区等多个功能区,集旅游观光、航空竞赛表演、航空体育文化、航空体验功能于一体,是国内最先进的航空运动基地和航空体育主题公园。

  自从将航空元素引入到雪野旅游区后,这里的百姓开阔了眼界,经营意识也不断增强,甚至还自发形成了“航空城路边超市”,经营餐饮、百货等。“每年5月~10月,是旅游旺季,生意很好做。现在是冬季,游客少了,生意自然不太好做。生意总有淡旺季。”一位在雪野湖边经营饭店的老板说。

  筑好巢引入金凤凰

  根据雪野旅游区提供的数据显示,莱芜市雪野航空产业园总投资4.67亿元,主要建设航空俱乐部、机场跑道、景观看台、航空装备器材展馆以及飞机组装车间。“在2009年航空俱乐部建成后,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1.9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489万元,俱乐部一直运转如常。”雪野航空俱乐部总经理周冲表示。

  2013年7月7日,山东省首个通用飞机交易中心中国(雪野)通用飞机交易中心在雪野旅游区揭牌。开业当天,交易中心签约了18架直升机和轻型飞机,交易金额达6000多万元。

  据山东雪野通用飞机交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介绍,公司已与美国最大的飞机交易市场肯潮乐(Controller)联网,联合建设中国雪野通用飞机电子交易信息平台,可面向全国同步更新发布最新的飞机买卖交易信息,实现通用航空器材展示交易的常态化。“飞机交易中心每年预计可实现销售额5.2亿元,并带动其他经济收入增加,为中国的航空运动普及注入新的活力。”

  在雪野旅游区内,不仅有通用飞机的交易中心,还有制造、运营等多种类型的企业在此运营。目前入驻的通航企业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82亿元。

  2013年7月,记者见到了山东雪野天翼航空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春丰。他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座动力三角翼研发制造企业。之前公司注册地在哈尔滨,2013年3月正式落户雪野航空产业园。

  “目前,我们已经正式投产,年产量可达200架,实现产值1.5亿元。我们还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进行无人三角翼及旋翼机的研发,目前已完成初试。之所以选择雪野,一是看重航空园在业界的影响力,二是雪野旅游区管委会‘保姆式’的服务让我们很感动,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魏春丰表示。

  据记者了解,为了更好地服务通航企业,雪野旅游区实现项目责任制,对落户园区的项目提供专人跟踪服务,在项目审批立项、生产条件改善、办公设施配套、生活用房协调等各个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积极帮助企业顺利投产达效。

  求大发展还需大环境改善

  雪野旅游区管委会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去年他们在节会活动举办、通航产业招商、机场取证和规范化运营、航空园环境改善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2013年10月26日~28日举办的“2013全国直升机锦标赛暨中国国际航空运动器材装备展览会”更是吸引了127家国内外知名航空企业以及专业观众1300多人和社会观众6万余人参加。在展会上,43个通航产业项目签约,签约额高达41.5亿元。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雪野旅游区管委会也对通航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思。他们认为,通航产业发展才刚刚破题,航空产业园要取得较大发展,还需要在产业链条的丰富上进一步做好文章。他们已经针对2014年的工作定下了多项任务,比如举办2014年国际航空体育节,推进水上机场取证工作,以及再争取3家~5家通航产业新项目落户航空产业园等。

  国际航空运动联合会主席皮埃尔·鲍特曼曾在很多场合对莱芜大加称赞,“在莱芜,我看到了世界一流的航空体育设施和环境。我相信,这座城市发展航空体育事业的前景一定非常光明,莱芜会成为航空运动的乐园。”

  到底,雪野航空产业园的发展潜力有多大。就此问题,记者询问了在航空城研究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允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评判雪野航空产业园的未来发展潜力不能孤立看待。它能否腾飞,取决于国内通航发展的这个大环境是否能真正获得改善和提升。总的来说,中国通航发展的需求还是被压抑的,一旦政策束缚打破,莱芜雪野航空城的发展一定会很快。只要莱芜雪野航空城一直沿着通航产业这个主线发展,那么航空城进行的招商项目就是合理的、可行的”。

  山东雪野相关通航项目投资人刘海丰也对记者表示,“西方有谚语,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通航产业自然也不是一天就能发展起来的。随着中国低空时代的到来,中国通航产业获得大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在雪野投资就是未雨绸缪,它一定会有腾飞的一天”。

  1月15日,落户雪野航空产业园的齐翔航空迎来了其第5架R44直升机。齐翔航空新闻发言人李怀武表示,按照“大机队才能有大效益”的指导思想,今年他们还打算再引进5架R44直升机。“我们依托雪野航空基地,其作业区域基本覆盖山东全省,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短评

  建设通航产业园,要防止“急性病”和“慢性病”

  根据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的统计,截至2013年7月31日,全国已经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116个县级以及县级以上城市在规划、建设或者声称要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然而,目前成形或成规模的航空产业园却并不多。建设通用产业园,我们需要理性的心态,要防止 “急性病”和“慢性病”的出现。

  随着我国通用航空发展运营环境的逐渐改善,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将通航产业发展作为本地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规划建设通航产业园。在这股大潮中,人们容易患上“急性病”。 “急性病”的特点就是“急”字当头,匆匆决定,着急实施,以图个急见效。如果带着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来建设通航产业园,往往会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上项目,一味加大投资力度,进而使通航产业园建设负债累累。

  客观来说,我国通航产业的总体基础还很薄弱,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盈利,一般需要一段时间的产业准备期。此外,与运输航空一样,通用航空也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特征。因此,通航产业前景虽诱人,但投资却一定要谨慎。选择发展通航产业的地方政府一定要做好调研,根据实际情况,有规划、有步骤地建设好产业园。众所周知,“急性病”一旦发作,生命很容易出现危险。建设通航产业园,一旦患上“急性病”,也很容易引发安全隐患。2013年6月,广汉通航产业园内的一家通航企业就因为一次安全事故损失1000多万元。

  在建设通航产业园的过程中,我们容易看清“急性病”的症状,但却不容易把握“慢性病”的特点。 “慢性病”的表现有多种,比如,对于通航产业园的核心和基础项目建设“慢吞吞”,对于园内的通航主营企业不积极加以扶持,一切都讲“慢慢来”。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建通航产业园时,一心只想招商引资,圈地造房,对于机场这样的基础项目的建设却相对缓慢。殊不知,通用机场才是通航产业发展的立足之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曾表示,我国通用航空机场奇缺,急需建设一批功能型通用航空机场。有了机场,即使不设产业园,同样可以成就通用航空产业。因此,在建设通航产业园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相关配套基础建设工作。一旦建设好了通航产业园,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真正想进入通航产业服务的企业却并不热情,既不出台有力政策扶持他们,也不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而将精力花在引进房地产、娱乐、商业等项目上。以上这些做法,虽然一时看不到危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导致通航产业园的最终失败。

  建设通航产业园,犹如构造一个孵化器。从孵化器的建造完成到孵化出一家家成功的企业,都需要时间。在此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无所作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建设通航产业园,既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和积极的作为。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