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临空经济 > 产业 >> 正文

北京通航两年内将与美企合资生产轻型公务机



2013-05-21   作者:赵剑云 白朝阳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北京通航两年内将与美企合资生产轻型公务机

  图:通航飞机的使用、维修和服务都是挣钱的大生意。CFP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汽)董事长徐和谊对外透露,北汽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下称北航)于2012年8月注册的北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下称北京通航),到2014年将会形成100亿元以上的贡献额。

  他的这番表述,让这个仅诞生半年的公司备受关注。

  与美国企业合资生产公务机

  通用航空是指除军事、警务、海关缉私飞行和公共航空运输飞行以外的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农业、渔业、石油、电力等行业以及医疗、抢险、旅游等方面的飞行活动。公务机、私人飞机通常也被列入通用航空。

  在徐和谊看来,未来通用航空市场潜力巨大,年产销收入将达到千亿元级,通用航空产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为更快进军通用航空,北京通航计划在2014年与一家美国企业合资生产通用飞机。而这家美国公司之前没有涉足中国市场。北京通航有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家公司选择与北京通航合作是看上了中国的市场。”

  北京通航称,将于2014年合资生产的飞机属于轻型公务机。“这款飞机是小了点,但它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以速度快、飞行高、航程远而闻名。一次飞行,几乎能飞到中国任何地方。”在北京通航相关负责人看来,“中国地域大,这样的特性非常重要。”

  关于这家公司的具体信息,上述负责人表示,会在今年9月份披露。“那时候会签投资协议、合资协议、技术转让协议、技术授权协议等,甚至还包括这边的建厂方案、合资工作方案”。

  协议一签署,北京通航还将派人去参与新合资公司的产品研发,“一个项目派10个人,他们回来之后要担起通航飞机发展的重任。”对这次国际合作,该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强调,北京通航要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要搞国际合作而不是简单的组装。

  “我们一竿子就插到最核心的技术、知识产权当中去。不像有的通航企业,跟国外合资,100%进口,就在那儿组装,没任何技术和知识产权,也没销售权。不管自主还是合作,知识产权是第一位的。”这位负责人说。

  因为通航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专业综合的产业,技术门槛比较高。与北汽合作的北航还专门成立了北京通用航空研究院,以整合其通用航空领域的研究力量。北京通用航空研究院院长丁水汀估计,将来这个研究院会成为北京通航的技术研发中心。

  “北京通航走的是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模式。”全程参与北汽与北航合作的丁水汀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对于2014年北京通航将会生产多少架公务飞机,北京通航还没最后确定,还得“看市场看订单”。“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一年生产20架,肯定是盈利的。”这位负责人指出。

  自主研发重油发动机

  在与国外合作的同时,北京通航还坚定地走着自主研发的道路。其中,重油发动机是他们自主研发通航飞机的突破口。

  丁水汀介绍,“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占飞机四分之一的成本。在国外,发展通航飞机,动力都是先行的,有一个好的发动机,就会有非常多的搞飞机设计的人来找你,要基于你的发动机来设计飞机”。

  实际上,航空重油发动机也是《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里明确推动实施的重点项目。

  丁水汀介绍,2017年,航空汽油产品可能会退出通航市场。届时,汽油发动机将被重油发动机取代。实际上,北京通航发展重油发动机,也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打入国际市场。“发动机是我们的技术强项,北航的设计在北京通航可能迅速实现工程化,批量生产。”

  掌握重油发动机,意味着一旦私人飞机的需求井喷,北京通航就可以迅速生产。“我们计划在2016年拿出产品的原型机。国外很关注我们发动机的定位和技术路线。”丁水汀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发动机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先配在无人机上,无人机可以用于地质观测、海监巡逻、救灾、遥感、油管道的巡线。抢占这个市场也能赚钱。”北京通航方面希望,无人机产品能够帮助他们弥补项目前期的投资。

  经信委做媒

  北汽跟北航结缘,实际上是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称经信委)牵的红线。

  丁水汀参与了这次合作。据他回忆,2011年,经信委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经信委当时提出要发展北京的通用航空产业,委托北航做一些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北航提出来,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必须得有产业支持,北京经信委当时就想到了北汽。

  在丁水汀看来,发展通用航空有两个门槛,一个是技术门槛,一个是产业门槛。北汽有产业,北航有技术。北汽与北航合作,实际上是产业和技术的一次合作。所以当时北汽和北航一拍即合。

  “8月份才开始谈,10月份就签框架协议,11月份就揭牌了。”北京通航相关负责人回忆,当时北汽和北航的合作进展很快。

  北京市政府在这方面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其中,“北京市经信委支持我们成立了通用航空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科委支持我们成立了航空器发动机复杂系统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教委支持我们成立了北京市通用航空实验室。”

  而这背后,则是几千万的资金支持。光北京通用航空实验室,平均每年就是800万元的投入,连续4年,就是3200万元。

  这实际上也是对北京通航的支持。在北京通航的负责人看来,北京通航在研发过程、工程化过程和项目审批中,都会得到北京市政府的支持,甚至“资金的支持都是有可能的”。

  2011年12月,《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对外发布,通用航空器制造、通用航空发动机制造等项目被列为北京“十二五”发展的重点。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加快把通用航空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徐和谊透露,北京市委、市政府已经把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重任交给了北汽集团,北汽将全力以赴地搞好这个产业。徐和谊相信,通用航空产业很快也会像汽车产业一样,成为中国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未来像通用航空这块可能会成为北汽除了汽车之外的第二大业务。市里是这么要求,我们也这么考虑,这既是我们的亮点,也是我们的增长点。北汽进入通航领域,实际上对市场有贡献,对北京市产业发展有贡献。”北京通航负责人说。

  通航集团子公司或超10个

  对北汽进军通用航空,好些人有些不解。在国际上,不少跨国汽车集团都有涉足航空业务。如德国的戴姆勒和宝马汽车、日本的斯巴鲁和本田等进入航空领域已有很长时间。

  徐和谊此前也对外表示:“汽车产业在研发、制造、管理、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成熟经验和技术资源,能为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撑。反过来讲,通过发展通用航空,汽车产业也能获得大量的新技术,通过航空技术的反哺,也能获得汽车公司竞争力的提高”。

  2012年8月8日,北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在京成立。虽然注册名叫北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但在平时,北航以及北汽的人都习惯性地叫它为“北京通用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实际上,北京通航在揭牌的时候就是“集团公司”,在北京通航一位高级主管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公司信息一栏也显示为北京通用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不过,北京通航目前还不能注册集团公司,是因为北京通航还没有成立5个以上的子公司。

  但未来,北京通航旗下的子公司,肯定不止5个,“10个都可能打不住”。据北京通航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北京通航在飞机、发动机、航电、飞行培训、适航取证等具体业务领域成立独立子公司都是有可能的。

  公务机项目,对北京通航来说,是难度最大的,也是技术水平最高的项目。

  除了公务机,未来北京通航还会发展很多其他的通航产品。在北京通航相关负责人看来,这是“多条腿走路”,包括公务机、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小固定翼飞机和无人机。“我们会发展全系列的机型。”北京通航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的产品是全系列,同时作为产业链,是全产业链,以后生产制造、维修、服务、运营、融资租赁、销售都会做。”北京通航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介绍,通航飞机挣钱是在后端:飞机的使用、维修和服务。买飞机,一定要修,没坏也要修,这就是一单大生意。而北汽目前有超过1000家的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面上基本没有盲点。

  另外,北汽还有不少高端的用户,“奔驰用户也是通用飞机潜在的用户。”该负责人表示。

  国企布局通用航空

  国网通航

  2009年,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出资收购首都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成立国网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专业直升机作业公司,将在电网维护、建设施工、应急检修等领域开展相关工作。

  中信海直(000099.SZ)

  是我国通用航空业规模最大,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公司于2001年由中信国安、中海油等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主营业务为国内外海洋石油业提供通用航空服务。2013年首季实现净利润0.37亿元。

  东方通航

  东方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最早经民航局批准的甲类通用航空企业,1998年成为为东方航空集团全资子公司,总部设在天津。公司主业包括海上石油平台服务、陆上石油管线巡护、航空摄影、航空护林等多项作业领域。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