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临空经济 > 产业 >> 正文

民航高铁“大过招” “吸客大战”打不停



2014-03-21   作者:崔梦欣   来源:《武汉晚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3月30日起,民航进入夏秋航季,各大航空公司按照惯例优化调整航班:南航计划增飞武汉—杭州、武汉—宁波,东航增飞武汉—深圳。这三条航线,正是民航与合武客运专线、京广高铁的同线竞争线路。

  这已不是高铁与民航这对“欢喜冤家”第一次正面对阵。回顾过往PK史,双方从“你进我退”到差异竞争再到尝试“联姻”,结果是旅客得到最大实惠——票价更低、选择更多、服务更好。

  “肉搏”史

  高铁一度逼停同线航班

  南航新航季在武汉的运力增加到25架,同比去年增加30%,除增开至三线城市的航线外,在武汉至宁波方向,这次也增加“兵力”,与高铁正面PK,此前,南航已有每天发班的CZ3785航班,今年夏秋航季增加的CZ3448也是每天发班。此外,东航武汉至深圳航线也每天增加一个航班。

  南京线,是民航与高铁“贴身”竞争的一个真实写照。

  2011年3月27日起实施的民航夏秋季航班计划,南京往返武汉的航班全部停飞。这是武汉到南京方向的动车组运营以来,首次逼停同线的民航航班。停飞仅两个月后,南航率先复飞该条航线,然而,在复飞了7个月后,2012年1月1日起南航再次停飞该条航线。2012年3月25日航班换季时,云南祥鹏也停飞该条航线。目前,武汉至南京航线依旧处于全线停飞状态。

  高铁降速给航空公司收复“失地”的契机。2011年夏秋季航班计划时,南昌飞武汉的航班被动车组逼停,当年8月高铁全面降速后该航线又“复活”了,如今这条航线仍在执飞。

  大过招

  拼价格拼时间还拼环境

  高铁、民航几番贴身“肉搏”,最终目标都是尽可能地“拉拢”旅客:民航常年有低价票,高铁一年数次调图优化发班时间,甚至还在限定时段推出了一等座车票打折政策。

  3月30日至4月27日,南航部分航班推出最新折扣:武汉至广州最低340元,武汉至上海最低180元,武汉至北京最低330元,即便加上机场建设费和燃油附加费用,也与高铁票价相差无几。

  航空公司在出行时间上也进一步优化:此次航班换季,东航重新编排了武汉至上海航班的发班时间,南航也进一步优化武汉至深圳、广州的航班时间。

  航空公司还试图以更舒适的环境来吸引旅客。今年春运期间,国航湖北公司加大武汉至北京航线运力投入,每天安排了12-14个班次,密度堪比同线的高铁列车班次,往来穿梭于武汉北京之间;波音777和空客A330等国际航线常用的宽体客机也被征调到这条“热线”上来,为旅客提供更舒适的乘机环境。

  高铁也不甘示弱。2013年暑期,京广、京沪两条高铁部分列车推出优惠价,商务座、一等座票价最低8折,这是京广高铁开通后首次执行优惠价。同年12月28日,铁路大调图之际,武汉至上海动车组班次再度加密,日发23趟,真正实现“公交化”运营。

  PK“北上广”

  “6小时”是关键节点

  今年初,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一份航线监测分析年度报告说:不仅600公里以下的短程航线受到高铁分流旅客的影响,600公里-1000公里的中长距离航线受影响的程度更大,建议各航空公司提供亲民票价。

  武汉至北京、广州、上海的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并且这三个方向的客流量大,商务客流多,民航和高铁均投入重兵。

  高铁降速后,大部分列车单程所需时间在6小时左右。按照习惯,若高铁乘坐时间6小时以内,更多旅客愿意选择高铁,6小时以上,民航有绝对的优势。

  高铁降速对民航带来的利好不言而喻。以武汉至上海为例,动车降速后,武汉往上海方向的动车组时间从最初的最快4个半小时增加到了6个多小时,全程1小时20分钟左右的航空优势便凸显出来。

  牵手谋合作 “空铁联运”现共赢

  一面在激烈竞争,一面又谋求合作。航空和高铁这对“欢喜冤家”尝试合作共谋发展。

  2013年2月,东航率先推出空铁通,探索航空与铁路优势互补:东航武汉公司、湖北机场集团、武汉铁路局三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旅客可在东航网点或通过客服电话一站式购买(航空段+铁路段)的“空铁联运” 产品,在铁路列车始发当日发车前90分钟,凭购票时所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在指定地点换取火车票搭乘火车。

  据东航武汉公司介绍,第一期开通的汉口至宜昌东、荆州往返“空铁联运”产品,自投放以来,平均每月销售近300张高铁票,销售金额近200万元。

  今年1月底起,尝到甜头的东航武汉公司升级“空铁通”产品:新推出武汉至天门南、潜江、河南信阳等往返空铁联运产品,除已经开通的汉口火车站外,又增加了武汉火车站。

  铁路也将为航空发挥“引流”作用:根据规划,汉孝城际铁路将下穿天河机场,届时,武汉周边市民可坐动车直接到天河机场乘坐飞机。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