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发力市场主体催活通航新局
“郑州1号”下线准备试飞。
中原通航产业大提速政策暖风、地方孵化和先觉资本协力助推,河南通航产业正与“郑州1号”一起提速腾空。
政策支持力推通航产业腾飞中国通航产业正在迎来一个新时代。
11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空管委主任马凯提出,要最大限度盘活低空空域资源,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这个与通航直接相关的最高规格会议,为当前火热的通航产业再度提劲:1000米以下低空使用将会越来越开放——确定了国内10个区域为1000米以下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并计划于2015年推向全国,国内低空改革进入“实操”阶段。
随着政策的逐渐松绑,被视为中国最后一块“处女地”的通用航空,正在变得日益诱人。
从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开始,拉开了充分开发低空资源、促进通航发展的序幕。
在过去的一年,明确通航列入“十三五”规划新兴产业、首次纳入制度改革重点领域、向地方政府全部或部分下放通用机场的项目核准权限……通航在顶层设计上加速破题,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国家发改委相关文件,均指向通航领域改革。
“如今我国通用航空产业进入高速发展前的孕育期。”中国民用航空局运输司司长刘增禹前不久的表态,令人心动。
在河南,通航政策方面的暖风,已经令不少企业感同身受。
“美景自2013年收购穆尼飞机后,正式迈入通航领域,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民航总局、河南省政府以及郑州市、区各级政府的强力支持。”河南美景集团一位负责人说。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涉足以往主要由国企打天下的飞机制造等,难度显而易见。产业园的建设上,从征地、建设到配套,涉足多个环节。要在国内造飞机,还须通过民航总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核和认证。
“从征地建设到‘郑州1号’下线,涉及的政府部门,均给予积极支持。”美景集团一位负责人感慨说,“这既得益于中央对通航产业的松绑,也缘于地方政府对新兴产业的大力扶持及良好的营商环境。”
两区协动郑州精准占位航空业
通航大势之下,郑州发展已先人一步。
2013年3月,郑州城市发展迎来一个重大节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复实施,郑州成为国内第一个以航空港经济为主体的国家级实验区。
各路资本频频造访、众多大鳄竞相落户、郑州城市核心竞争力空前加强……由临空经济到航空经济,郑州乃至河南踏上一个新的时代节拍。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2014年,郑州市的一个战略抉择,令这个城市与航空经济的接轨更趋深入。这年7月,位于上街的郑州通用航空试验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获郑州市政府批准。
这个审时度势的重要决策,绘出郑州“腾空”的更广阔蓝图:把通航试验区打造成航空港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郑州上街机场打造成中原经济区通航枢纽机场,把郑州市打造成全国通用航空经济发展领军城市。
这一蓝图并非无本之木,它源于对上街优势的精准分析——
于区位,1.5小时航程可覆盖大半个中国;
于地位,上街机场位列全国70个民航机场;
于硬件,一条长2000米、宽45米的跑道,占尽基础设施先机;
于软件,多年积累,具备人才、技术、通航业务等多种优势。
更重要的是,郑州通航试验区可与郑州航空港区形成产业联动优势,既存互补,又相呼应。
这种联动与互补,官方有着这样的表述。第一为“功能协调”。通航试验区定位为全国领先的通航经济示范区、中原经济区通航服务中心和通航特色产业基地,航空港区则是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等。
第二是“特点互补”。通航随叫随到,灵活性、小众化;航空港以大众民航服务为主,为国家级航空枢纽,大进大出,实现规模化、国际化效应,并以临空港积聚高端制造、生物医药、航空物流等高端产业。
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同样表示,通航区能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形成差异化和互补,通航区建设将带来更多涉“飞”的就业、培训机会。
获得郑州市批复的通航试验区,更为迅速地奔向了通航产业大道。
2014年9月12日~15日,郑州市上街一场名为“2014郑州华彬航空嘉年华”的航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40多家飞机制造商的百余架航空器。一个月后,为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加快发展,郑州市正式启动《郑州都市区通用航空机场布局规划》编制工作。
先进制造走起通航成经济转型新支点
一个小飞机的升空,恰与中国经济“新常态”叠加。通航这一新兴产业,正在被视作“新经济增长点”,担当起经济转型新支点。
投资减速、传统产业不振、全球经济疲弱传到国内……中国经济正在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重要信号。新增长点培育的最重要方面,便是实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移,推动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迈进,通过制度创新来释放改革红利。
中原大省河南的经济发展轨道,也正在步入一个新路径——先进制造业兴省。今年12月初,河南省政府发布《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万亿元,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达70%左右。
显然,以飞机制造为代表的通航产业,有效契合了这场从国家到河南经济转型的最新指引。
在全球范围,兼具“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强时效性”的航空经济,对经济拉动效应已被实践检验,而其关键指标是飞机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通用航空产业是经济发达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在美国,通用航空产业对GDP贡献率已经达到1%,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河南啸鹰航空副总经理赵一鸣说。
中国显然看到了通航对经济转型的助推效应,加速通航腾空。
来自中国民航局的这样一组数据,彰显中国通航的强力决心——
2020年通用航空发展目标是“规模化发展”,未来几年的飞行量增速约19%,每年通用飞机保有量增速超过25%。
通航整机制造需求将超3200亿元,并将打破外资主导,取得进口替代空间;通航配套相关的运营、维修培训市场,累计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
“郑州市布局和占位通航产业制高点,将对郑州乃至河南省经济转型带来战略先导效应。”河南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说,“而就上街区本身而言,作为国家‘二五’时期因建设铝工业基地而设立的工业型城区,素有‘铝都’之称,当下形势转型紧迫而现实。发力通航及关联产业,成为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转型的重要机遇。”
不仅郑州,省内安阳、洛阳等地,纷纷找准在通航产业的定位,竞相发展这一新兴产业。
民营企业正在成为这轮通航产业崛起的最重要力量。
“美景集团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希望与城市发展的节奏相契合,能够在中原先进制造业提振和通航时代开启的时候成为其中领先的一员。”美景集团董事长王小兴的这一深情表述背后,其实也折射出优秀民营资本的极强前瞻和敏锐嗅觉。
这家民营企业的市场化布局,体现了与政府规划的极强融合能力。它不仅遵循了“大航空布局”的内在逻辑,充分发挥航空港区的政策、资源、物流和人才优势,在飞机制造链条的前端发力,更充分挖掘上街通航试验区的区位和硬件价值,将所有前端资源在这里收口、集合并呈现。
事实上,中国通航今日之新局,正是以美景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共同促成。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通航企业达到189家,通用航空器1654架,同比增长23.2%;通航飞行59.1万小时,同比增长14.3%。
在上街,通航区这棵梧桐树已经吸引到凤凰来栖,26家综合型通用航空企业已经扎根发展。除了啸鹰航空外,总投资6亿元的河南中鹏通用航空公司航空俱乐部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国际飞机展示交易中心项目等,均折射了民营资本的力量。
“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社会资本,正在成为推动和激活通航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上街通航试验区一位负责人说。
“通航是一个资金、专业人才、技术密集型行业。”一家通航企业负责人表示,“虽然投入资金大、阶段长,一旦空域开放,通航业务收入将呈几何式爆发,通航真正的魅力正在于此。”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民营资本的积极参与和发力,不仅凸显了企业的敏锐眼光,更在另一层面,印证了河南省、郑州市政府决策布局通航的前瞻性,印证通航在河南经济转型中的重要引领和先导效应。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