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通用航空发展规划》出台明确未来目标
到2020年,全省通用机场将达15个以上、通航运营企业将达30家以上、通航飞机保有量将达300架以上……1月21日,由省发改委、省民航发展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举办的《河南省通用航空发展规划》宣传贯彻会议在郑州召开。记者了解到,作为我省首个加快通航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规划》以2014~2020年为实施期限,围绕全省民用航空发展战略,阐明了未来通用航空发展思路、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
现状:78架通用航空器拥有运行合格证
“通航产业涉及飞机制造、运营服务、机场建设、金融保险等诸多环节,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三大战略实施具有重要作用。”省长助理、省机场集团董事长安惠元表示。
据了解,我省通航业发展具备一定基础,航空运动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农林作业等通航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尤其随着国家低空空域逐步开放,通用机场建设、飞行培训、托管维修、航空旅游等相关产业正在兴起。
目前,我省有郑州上街机场和安阳机场2个运营的通用机场,4个经批准建设的通用机场分别位于林州市、长垣县、西华县和平舆县,可供小型通用航空飞行器起降,郑州新郑、洛阳北郊、南阳姜营3个民用运输机场可兼顾通航业务;我省正式运营的通用航空公司共6家,其中贯辰、永翔、中宇、飞天是首批民营通航运营企
业,全省拥有运行合格证的通用航空器有78架;安阳和郑州两个通用航空产业园,目前均已成功引进部分通航制造、运营及服务企业。
《规划》指出,受各方面因素制约,我省通航产业发展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平衡,研发制造等发展基础薄弱,目前仅有啸鹰航空等部分小型通航飞机零部件制造、组装企业和部分无人机、航模生产企业。通航产业发展还存在服务能力不足、业务种类单一、专业人才紧缺、扶持政策不完备等问题。
布局:“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多点支撑”
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进程的推进,国内通用航空发展迎来黄金期:新型消费类通航业务快速发展,新的运营模式和服务方式不断出现,导航、监视和通信等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预测,未来十年,全国将需要各类通用航空飞行器1万至1.2万架,年均增长率约20%,通用航空产业将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三大国家战略在我省的实施,为通用航空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省民航办副主任康省桢说,我省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土地趋向规模化经营,这些都为通用航空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通用航空系副主任李海鹏认为,通用航空运营产业仍将是我国通航未来十年的发展核心与重点,以农林通航业务为例,近几年均保持10%的增长速度,根据经验数据,高标准农田中约20%为可航化耕地,而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河南是农业大省,发展农林通航业务可提升农业技术和产业化水平,未来机遇可期。”李海鹏说。
《规划》明确我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空间布局,即“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多点支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集约发展的思路,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发展通用航空。其中,“一个中心”即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建设公务机运营服务中心,引进公务机公司和主要从事公(商)务飞行的通航公司设立总部或运营基地。“两个基地”即发挥郑州上街和安阳两地已有的通航设施、产业和空域资源优势,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通航产业链。“多点支撑”指结合我省支线机场规划布局,规划建设登封市、云台山、兰考县、三门峡等通用机场,选择有市场基础和比较优势的通航业务板块,错位经营,推动全省通航产业发展。
目标:2020年通航运营企业达30家以上
“《规划》的出台,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通用航空的认识,明确了河南发展通航产业的方向和任务。”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以通用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支持加快通航项目建设,加强企业运营管理,引导和培育通航产业发展,到2020年,努力打造基本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通用航空体系。
《规划》具体从九个方面设置了未来5年我省发展通用航空的具体目标:加强低空空域使用管理、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培育通用航空运营企业、积极引进通用航空飞机、大力开展通用航空业务、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制造维修、着力发展通用航空服务业、强化航空应急救援救护、加强通用航空人才教育培训。
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支持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投资通用航空运营企业。根据《规划》,到2020年,在全省通用机场数量达到15个以上的基础上,通航运营企业达到30家以上,重点培育4至5家国内知名的通航运营企业,包括1家以上知名的飞
行员培训机构、2家以上具有相当实力的通航农业作业企业。
利用通用航空的效率优势,积极发展飞机播种、农药喷洒、人工增雨、农业病虫害防治等作业业务,支持引导公务航空、私人飞机、私照培训及空中游览等消费类通航业务发展。到2020年,实现全省通航飞机保有量300架以上,年通用航空飞行60000小时以上,其中农林作业、飞行培训和航空运动飞行小时进入全国前列。
责编:xwxw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