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均27岁的“无人机”队伍 他们总在最危险的地方
无人机准备弹射。
机身1.8米的“大飞机”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远程操纵飞往人烟罕见的深山峡谷,带回上千张地形照片,为抗震救灾、设施建设提供重要数据。这是一架无人机,操控它的是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应急测绘无人机中队。
这支15人次获得先进表彰,3次获得省级优秀表彰的省测绘局无人机中队,队员平均年龄却不过27岁。中队成立于2012年6月,以应急测绘为核心,主要从事测绘应急保障服务、低空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等工作。两万多平方公里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近10次应急测绘实战经历,1000多个日夜的坚守和奋战。无人机中队先后经历了“6·24”盐源地震、“6·28”宁南特大泥石流、“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6·18”汛期以来的防汛救灾、“11·22”康定6.3级地震等重大测绘应急保障。无人机航拍技术
填补灾害防治空白
31岁的赵桢是无人机中队队长,从事无人机工作近6年。说起这份工作,赵桢最大的感触就是“别人都在往外撤,我们却往里面走。”汶川地震后,无人飞机航拍技术的运用填补了四川无人机应用于突发地质灾害防治的空白,监测灾区地质损害情况,为救灾、建设等提供重要数据。
赵桢介绍,一般来说,无人机飞行航程为150公里,飞行时间约一个小时。飞机会携带具备2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按照每80米的距离拍摄一次,覆盖面积达15-20平方公里。
“4·20芦山地震”后,赵桢与其他9位同事第一时间奔赴救灾现场,执行紧急任务。2013年4月27日,无人机组接到任务:前往宝兴县城,获取冷木沟和教场沟两处泥石流灾害隐患点的影像,执行本次低空航拍任务的是一架高原型无人机TF-7——“海鹰”。
“我们10个人分为三组,每组队员都有自己的岗位:地面监测人员、操控手、地勤,各司其职,”赵桢说,当时“海鹰”是在雅安上里古镇共和希望小学旁的一处田地起飞,起飞前由地勤人员组装好“海鹰”,再由检测人员设计好飞行航线,储存到“海鹰”的自驾仪内。“无人机去的地方往往都是条件很艰苦,人类难以到达的地方,飞机一旦起飞,我们只能通过地面监控站确定它的位置和飞行状态,需要随时保持警惕,关注飞机的各种情况。”路途奔波突发疾病
一边输液一边工作
省测绘局无人机中队肩负应急测绘的艰巨任务,长年奔波在外,有时早上还在成都平原执行任务,下午就要奔赴遥远的川西高原,翻越高耸的山林,攀登陡峭的岩壁。“有时候需要通宵工作几天几夜,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在外人看来,这些无法想象的艰辛,赵桢却说得轻描淡写。
2014年8月2日,无人机中队一小组前往四川阿坝一带执行测绘任务,28岁的曹先能是其中一员。“我们沿着红原、阿坝,一直到马尔康、色达。”曹先能说,9月中旬,可能是由于高原反应和路途颠簸,在藏区待了一个多月的他突然感觉腹部疼痛不已,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滑落。曹先能在队友的护送下,前往当地医院检查,确诊为肾结石引发肾积水,需输液治疗。
作为小组中唯一的地面监测队员,曹先能一旦休息,就意味着整个小组的任务都要停滞。“发病后,我到当地医院输了三天液,每天都照常出任务。”就这样,曹先能一边输液一边工作,并在藏区又待了半个多月,直到9月底才回到成都。
有时候任务条件艰苦,饿了就啃一口干硬的馒头,渴了就喝一瓶冰冷的矿泉水,实在累极了就趴在车上眯上一会儿,这已经成了无人机组的常态。“有队员患有严重胃病,疼起来要人命,为了不耽误任务进度,他们不得不坚守岗位。”赵桢说。为保障信号畅通
自发研制“中继机”
对于无人机组来说,由于执行的任务多在山区进行,如何保障无人机在飞行时,与地面监控站随时保持联系,成了一大难题。
“山区信号不好,有时候无人机飞进去山谷之后,可能突然与地面监控站失去联系,这意味着记录的数据可能就会遗失。”赵桢说,2012年夏天,在绵竹市滑坡灾害隐患点,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失去信号,飞行数据遗失。
为了解决信号问题,无人机组队员们绞尽脑汁,尝试了各种方法:将无线电信号发射装置放在车上,无人机在山区执行任务时,将装置带上山,保持信号通畅;设置两个无线电台,一个放在起降点,一个由队员带入无人机执行任务的山谷或山沟中……但这些办法均以失败告终。“将车把装置带上山,有时候无人机任务都结束了,我们车还没上山;电台进入山谷,能够辐射的面积不过10公里,但无人机飞行全程可能要几十公里,信号也不能保证。”赵桢说。
去年6月,无人机组终于想出一套方案:在山区时,用一台无人机作为信号中转站,在地面监控点上空,与执行任务的无人机同等高度盘旋。“从理论上来说,监控点上方的无人机作为无线电信号中转站,我们称为中继机,能保持地面监测与任务中的无人机信号畅通。”赵桢坦言,虽然进行过几次试飞,效果都不错,但这种方法尚未“上过战场”。
此外,无人机中队还进行了多旋翼无人机组装及相关应用研究,并在无人机弹射系统和无人机适应高原地区航飞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同时段单点多架次起降,单架次航程提升可达230公里,极大地提高了无人机同时获取影像的能力。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