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创客研制能横跨太平洋的无人机(图)
在无人机领域,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智”)这家看似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小公司,已居行业前列。而该公司的创办者之一是本科毕业的80后小伙——田刚印。
田刚印个子不高,穿着衬衫、牛仔裤、运动鞋,戴一副无框眼镜,文质彬彬。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厂房式办公室中,他谈起了正在着手开展的一项计划:研制一架能够横跨太平洋、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无人直升机。
从结婚和买房钱中拿出8万元创业
谈起这项试飞计划,田刚印有些激动。在他看来,试飞成功不仅将极大提高无人直升机的性能,也将稳固中航智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为实现这两项极限挑战,田刚印和团队正在研发一款3吨重、11米长的无人直升机。横跨太平洋、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意味着需要无人机以时速300公里左右续航飞行30小时,同时还要达到9200米的升限。这考验着无人机整体的设计能力,从材料选择到飞行控制、气动设计等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
仅仅两年前,田刚印团队研发的无人直升机才受到行业关注。在2013年的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田刚印携带自主研制的无人直升机首次亮相。这是世界首台电控共轴无人直升机,机身长1.5米,空机重140公斤,任务载荷可达100公斤,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100公里,续航时间5小时,升限4000米,能在很小的空间范围内自由起落,其载荷、速度为同等量级无人机的2倍。直至今天,这些指标依然行业领先。
田刚印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自己能做出无人机。2001年,田刚印考入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大学4年,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捣鼓无人机上,当时主要兴趣是研究无人机的大脑——飞行控制器。本科毕业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研究飞控器。两年后,这家公司发不出工资,他就和同样处于失业状态的大学校友满意合计:“既然大家心里都放不下飞控器,为啥不自己做呢?”
田刚印从爸妈给自己准备的结婚费用中“截留”了4万元,满意也从买房的钱中拿出4万元,作为创业基金,两人开始优化飞行控制器设计。2007年底,他们把飞控器做到了香烟盒大小,达到国内领先水准,并以近30万元的价格出售,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田刚印团队研制的飞控器名气不胫而走,迅速占领国内无人直升机市场。此时,他有了新想法:为什么不自己做无人机呢?经过市场调研后,他发现国内很少有人踏踏实实地研究无人直升机本体,几乎没有自主品牌,要么仿国外,要么买国外,或者用有人机改装,使用的效果都不理想。
决定研制之前,田刚印和团队把国际上所有样式的无人机都研究了一遍,光是打印出来的资料,就装了满满三个大纸箱子。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在2012年做出第一台电子共轴无人直升机。相比国际上同类型无人直升机,零件减少了一半多,可靠性提高了一倍。由于性能优异,在试飞阶段,这种新型无人机就获得了7架订单。
做无人机是为了兴趣,中航智做机械的小伙子都不知道自己工资有多少
在中航智2500平方米大车间的墙壁上,挂着两幅巨大的无人机图。上面印着“我们让他更加强壮”“我们让他更加聪明”两个口号。
田刚印认为,无人直升机的性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在动力上,中航智设计的无人直升机已经实现60多马力到150多马力的提升;在智能化方面,团队在进一步努力增加飞机的传感器数量,提升传感器效能,以及提高软件处理器对高性能信息的判断处理能力。
“我们想把飞机做得更安全、更智能。未来,我们希望,人们上下班或者短距离旅行,只要坐上无人机,告诉它去哪里,它就飞到哪里。完全不用人工干预,不用担心安全问题。”田刚印说。
田刚印对提升无人机性能的信心,来自于中航智有一群痴迷飞机的研究人员。“创业不能一开始就想赚钱。我们做无人机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兴趣,过去是那样,现在也一样。”田刚印说。
他认为,物质生活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满足,现在许多人已不用为基本的吃穿发愁,所以应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我们做机械的小伙子都不知道自己工资有多少。我们没有工资条,很多研究人员都是在网上消费,真的不知道自己挣多少钱。这样的人中航智还有很多。”
有一次,一位名校毕业的博士来中航智应聘。田刚印最后问他还有什么问题时,这位博士问起医疗、养老保险缴纳问题,田刚印当即表示他不适合中航智。“你到一个处在风口上的企业应聘,首先关心的不是来了之后能做什么,安排到什么岗位,而是老了之后能不能拿到养老保险。这不应该是20多岁来我们这工作的人应当关心的问题。”田刚印说。
2013年起,田刚印开始涉足多旋翼无人机制造。“普通的多旋翼可能续航飞行18—25分钟,我们能做到51分钟。不仅如此,我们在飞行精度、任务载荷等方面也有更好表现。”田刚印说,专业上的优势,是中航智能够领先的重要原因。
比较头疼的问题是,目前无人机领域既没有政策支持,也没有政策反对
田刚印认为,中航智能快速发展,是赶上了无人机发展的好年景。好些年前,也有人做无人机但想法超前没人买,很多公司都倒闭了。近几年,人们在很多领域发现无人机的用途,市场觉醒了,中航智也由最初每年七八架的订单到如今上百架,并衍生出多个不同机型产品。
中航智团队由最开始的三四个人发展到现在拥有一支五六十人的研发队伍,田刚印并没有因为公司的快速发展而感到自满。“空客、波音这样的大公司在人力、技术、财力上都是非常雄厚的,只是他们没有腾出精力去做,我们一定要在大公司觉醒之前做点什么,同时也要保证甩开追赶者一段距离。”
为了保持技术上的创新动力,中航智不仅在北京理工大学有研究所,还在好几个国家成立了学术研究项目组,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0%—40%。
田刚印还在紧锣密鼓地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做各方面准备,他们已经成立了无人机通航公司,做好售后维护;同时,发起第一期5亿元的无人机发展产业基金,来健全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我们支持产业链发展,希望创建良性生态。一方面是为了竞争,一方面是为了让整个行业火起来。现在不是说要抢多少蛋糕,而是要想办法把蛋糕做大。”
让田刚印比较头疼的问题是,目前无人机领域既没有政策的支持,也没有政策的反对。在这种真空状态下,往往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田刚印说,未来发展面临两个政策问题有待解决,一是低空开放的问题。比如农业无人机喷洒农药,飞30米高,说违法算违法,说不违法又不算违法。他们之所以没有大量推广农业无人机是因为低空开放的问题。二是无人机试航该谁管、审批的问题。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这个事,但出了问题谁都可以管一点。“政策推出的速度赶不上研发、需求、使用的情况。”
田刚印举例说,不久前他们团队飞机在试飞时经过一个村庄,可能飞得比较低,引起了一位老农的不满,说家里的一窝猪被吓得不吃食了,要求高额赔款。田刚印说,“这种情况的责任如何认定,该如何赔付,并不清楚。希望政府能尽快在技术制造、行为规范、航空环保等方面有明确规定,让大家有个把握的尺度。”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