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临空经济 > 产业 >> 正文

美航空工业巨头捭阖求生



2015-09-18   作者:陶凤  来源:北京商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军机生意是一场危险的火力游戏,即便强者也害怕孤军奋战。博弈在权力、财力、智力之间,仰仗国家订货“吃饭”的美国各大航空工业公司合纵连横、长袖善舞。近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披露,预计本月晚些时候空军将公布神秘的“远程打击轰炸机”承包项目的中标结果,这一结果可能决定美国国防航空工业的命运。

千亿厮杀

  又是一场厮杀。神秘的“远程打击轰炸机”承包项目金额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而美国2015财年国防预算为5850亿美元,这笔项目占了近1/6。

  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以下简称“诺-格”)、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联合团队都在激烈地争夺这个合同。然而对波音公司和诺-格来说,“远程打击轰炸机(LRS-B)”不容有失,而洛克希德公司至少还有庞大的价值4000亿美元的“F-35联合攻击战斗机”项目可依靠。

  虽然过去曾生产过F-14“雄猫”舰载重型战斗机、F-5“虎”式战斗机和B-2“幽灵”隐身轰炸机等军用飞机,但除E-2D“先进鹰眼”预警机和F-35隐身战斗机的零部件之外,诺-格公司目前没有生产其他任何有人驾驶军机。另外,据美国航空业杂志《航空周刊》报道,诺-格公司已为美国空军研发制造了一款新型远程无人侦察机RQ-180。然而,这些都不是大批量项目,仅存的希望是美国空军的T-X教练机研发计划。因此,诺-格公司必须赢得“远程打击轰炸机”承包项目。

  波音公司的处境同样并不乐观。虽有F-15“鹰”重型战斗机和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生产线,但这两条生产线都将在2019年底前关闭。目前波音在第六代战斗机项目启动之前也将没有任何产品维持它的战斗机业务运转。

合纵连横

  战斗机市场只有一个顾客:美国政府。由于进入的门槛很高,退出的门槛却很低:失去一个重要订单,可能意味着将在这个行业永久性出局。所以,尽管硅谷的创新和活力颠覆了一个又一个产业,但是竞争轰炸机合同的还是那些统治了军用航空业数十年的中坚分子。

  与上一财年相比,2015财年美国整体国防预算减少480亿美元,预算吃紧正在迫使国防部改变它运作业务的方式,即由“削”减到“精”减,为了减少开支,国防部正在努力加强竞争,并且激励厌烦政府官僚主义的新企业参加合同竞标。

  “极为激烈的竞争甚至促使一些大型公司合并,由于军机产业为典型的高精尖产业,一架飞机很难由一架企业独立完成生产,因此航空工业巨头技术联合也是政治与经济融合市场化的结果。”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刁大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美国航空工业的结构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所进行的改造的结果,那次改造加强了军事生产的集中化和垄断化。航空制造工业高度的资本密集度也决定了该部门的垄断性。

  因合并和吸收而形成的巨型军事工业公司不仅在美国军事工业中占有优势地位,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据优势地位。这些公司包括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联合技术、特克斯特隆等。

  以资历最老的波音公司为例,成立于1934年的波音最初名称为波音飞机公司,而目前的结构是1996年收购罗克韦尔国际公司的军事分部和1997年吸收麦道公司后最终形成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则是洛克希德和马西-马丽埃塔公司合并的结果。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诺斯罗普公司收购格鲁曼公司的结果。

三家博弈

  昂贵的LRS-B设计目的是能“在蘑菇云开始绽放之前”不为人察觉地深入敌方领土。美空军官员曾披露LRS-B项目计划采购80-100架战略轰炸机,在21世纪20年代中期用来替换B-52和B-1轰炸机,有关采购合同有望在10月签署,据悉其隐身性能将比B-2有很大改进,既能由人驾驶也能无人飞行,从而赋予了军队以击中“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任何目标的能力。

  尽管LRS-B是美国空军的最大采购项目之一,在刁大明看来,军机生意实际上是一场涉及国防采购、国会、航空工业公司的三者博弈。往往一个重大军机项目的中标则意味着某个选区将会设立相关的工厂,由此而生的是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甚至是巨大的私人利益。

  美国国防部2005年2月宣布对总价值30亿美元的8项空军采购合同进行调查,前空军采购官德鲁恩在担任空军采购官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大搞以权谋私,在2003年把价值10多亿美元的合同送给波音公司,并在合同签订仅一个月后便摇身一变,成为波音公司副总裁。

  长期以来,美国军方官员与国防承包商围绕着瓜分国防采购这块“大蛋糕”,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同盟关系。据披露,自1997年以来,美国政府共有288名高官退休后到20个最大的国防承包公司任职,诸如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斯洛普-格鲁曼等军工巨头。而这些官员在位时都是有权左右国防项目审批的重要人物。

  “现在越来越多大型航空工业巨头都会选择游说议员,这样既可以避免与采购等行政部门打交道的法律风险,又能通过议员多代表的国会给国防部门施压,毕竟对行政部门的监督是国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刁大明说。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