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临空经济 > 产业 >> 正文

浙医二院新停机坪下月启用 可起降国内最大急救直升机



2016-04-27   作者:丁颍鹃  来源:钱江晚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复苏单元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G20杭州峰会医疗急救保障学术研讨会/2016年灾难与创伤急救西湖国际论坛”在杭州举行,500多位参会的医务人员中除了国内的专家,还有来自美国、法国、德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急诊、创伤与灾难领域大咖,大家共同就在灾难、突发事件的救援以及创伤急救等领域,展开了一场“西湖论剑”,为大型活动现场医疗保障“未雨绸缪”。

  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院长表示:“大型活动医疗保障,不论是会场保障,还是院内保障,核心就是突发应急医疗事件处理。浙医二院围绕这一核心,已经形成以急诊症候群为导向的诊治流程,并组建相关的核心急救团队。值得一提的是,浙医二院急诊救治的主要相关学科,基本都是浙江唯一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包括心脏团队、外科团队、骨科团队、脑科团队、护理团队等等。”

  确保危重病人得到优先处理

  杭州将试行急诊预检标准

  来自美国的苏珊教授跟浙江的交往已经有近30年。她是哈佛医学院国际创伤与灾难医学研究所所长,担任过美国国家医疗救援队队长,曾参与911事件、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等的急救,汶川地震时也曾来华支援,是灾难事件救援领域的专家。今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她将作为医疗保障的顾问驻扎浙医二院。

  在苏珊看来,要确保救援顺利开展,首先要做到事先充足准备和足够的训练。

  除了苏珊,参加这次研讨会的还有来自法国巴黎第六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这家医院在去年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中承担了主要救援任务。

  几位外国专家都认为,在实际救援中,检伤分类很重要。面对众多伤员,有经验的医生会根据病情把病人分成红、黄、绿、黑四类来说明轻重缓急,目的就是把最危重的伤员最快找出来,并给与稳定治疗。

  张茂介绍说,目前浙医二院已经组织国内专家制定了院内急诊预检分类的杭州标准,并在上个月发布。

  这一标准就是根据病情特点,将急诊病人分为4级5类,确保危重急诊病人得到优先处理,例如最危重的1级患者要求立即抢救,2级患者在10分钟内救治,使有限的急诊资源发挥最佳的功效。

  该标准充分考虑到国际最先进标准和中国国情特点,能有效进行国际交流又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将首先在浙江省各级医院中试行。

  急诊复苏单元一站式检查

  不到1分钟就能出诊断

  看过国外医疗剧的人,肯定对镜头里的急救场面印象深刻。国外的急诊科里抢救设备非常齐全,病人的很多检查直接就可以在这里完成。

  张茂告诉钱江晚报记者,这个地方叫“急诊复苏单元”,国外高级别的急诊科至少都会配备一个。跟普通急诊室不同,它集中了几乎所有与抢救有关的设备资源,一站式完成各种检查。“这里囊括了除了CT、MR等大型设备以外的所有诊疗设备,无需搬动患者,就可以完成放射检查、临床检验等几乎所有的急救措施。”

  去年,浙医二院对急诊抢救室进行升级改造,按照国际标准,将其中一间抢救室改造成“急诊复苏单元”,今年1月初已经投入使用。

  这样的改造,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就是缩短时间,张茂举了个例子:

  普通急诊室,患者如果要做X光片检查,要把专门的拍片机推到床边,医生再进行拍片诊断,前后时间加起来至少要10多分钟;而在急诊复苏的单元,借助固定在天花板上的数码X线摄片机,患者到达后就可以立即检查,不到1分钟就能出诊断。

  除此之外,急诊复苏单元还配备了非常先进的全身B超设备,哪里骨折,哪里出血,几分钟就能出结果;一套加压输血设备,1分钟内就能把人体1/3血输入人体内……

  新停机坪将于下月启用

  确保救援环节高效畅通

  急诊医学是浙医二院的传统优势,医院创伤救治的主要相关学科都是“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每年要救治各种严重创伤近1000例。

  5.12汶川地震时医院接到了一位30多岁的伤员,是当时1000多位转诊到浙江的伤员中最重的一个。他被压3天,全身肌肉因为受挤压而释放毒素,导致肾功能衰竭——挤压综合征,这种在地震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让他的心脏、肺、肾、胃肠道、血液循环等都出现了衰竭,肌肉坏死、创面感染,心跳已经达到了160次/分钟。

  当时,卫生部3批专家加上浙医二院的20多位各学科顶级专家会诊,经过100天的呼吸机和洗肾,6个月的住院治疗后,这位伤员被救治成功。

  在张茂看来,急诊抢救面对的是一个链条:一环扣一环。为了保证每个环节高效、环节之间畅通,医院做了各种努力:理顺流程、制定标准、培训以及硬件的改造等等。他告诉钱报记者,今年5月份,浙医二院将启用新的停机坪——经过升级改造的停机坪,承载力将从5吨加固至10吨,可以满足国内现有最大急救直升机的起降要求。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