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运营 > 管理 >> 正文

郭学鹏:强化“三个敬畏” 端正安全价值观



2020-10-31   作者:郭学鹏  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强化“三个敬畏” 端正安全价值观

  年初,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对民航运输业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集体大考”,正如IATA总干事兼首席执行官朱尼亚克所言:“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都在为生存而战。”3月中旬以来,随着科学防控与精准施策,我国疫情管控形势持续向好,国内民航运输业复工复产稳步推进。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当前正值疫情防控常态化有序推进和行业复苏精准发力的重要时期,越是重要时期越要树牢安全防线,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民航人必须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抓作风、强三基、守底线,确保运行安全平稳可控,在民航恢复发展过程中牢牢把握安全主动权,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航班生产平稳运行,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础。

  在4月份的民航局安全运行形势分析会上,冯正霖局长指出,在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民航工作绝不能麻痹大意、忙中添乱,要大力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牢固树立“三个敬畏”思想理念,即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切实增强敬畏意识,把作风建设推向深入,随即在行业内掀起了一次对民航安全价值观的大思考、大讨论。在7月份的全国民航年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冯正霖局长再次强调必须毫不松懈、从严从实抓好安全工作,全行业要深入开展以“三个敬畏”为内核的专题教育,持续推进民航从业人员作风建设。

  “三个敬畏”是民航职业作风建设的内核,是做好民航安全工作的思想基础,是提高安全水平的根本保证,是民航人对初心使命的具体践行。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三个敬畏”思想理念将更加深入民航人的内心,将进一步凝聚民航人对职业价值追求更广泛的共识。不断强化从业人员的敬畏意识,端正安全价值观,对民航持续保持良好的安全态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安全工作的理解和对“三个敬畏”内涵的把握,就如何理解、用好“三个敬畏”思想理念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以史为鉴,在历史脉络中寻找敬畏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爱党必须读懂党史,爱国必须读懂国史。读史使人明智,读史可以帮助我们追根溯源,爱一个行业,就要对它的发展历史有所了解。作为民航安全工作从业者,必须了解民航的安全发展历程和安全演变规律,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凝聚智慧和力量,从中寻找敬畏基因,读懂敬畏意识。

  今天我们已司空见惯的技术,许多都源于惨痛的安全事故。如1983年加拿大航空797号班机事故后,飞机制造商开始在洗手间加装烟雾探测器,为客舱座椅增加阻燃材料,在地板上安装应急撤离指示灯;如1985年达美航空191号班机事故后,推动了机载气象雷达和风切变预警系统的研发与普及;又如1994年美国合众国航空公司427号班机事故后,波音公司开始对B737系列飞机方向舵的控制系统进行改进;再如1996年环球航空800号班机事故后,飞机制造商设计了一套燃油惰化系统,以减少电火花的产生。用生命换来的技术改进案例不胜枚举,航空器制造和应用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其背后的血泪代价,值得每一位民航人细细研读,深深敬畏。

  除了安全技术的革新,很多规章的完善也是基于对航空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例如在1970年至1985年的16年时间内,国际上至少发生过28起与低空风切变有关的飞行事故,NASA和FAA进行了长达七年的研究,使风切变预警系统成为大型航空器的标配后,风切变处置程序也在不断的完善,飞行员不仅要对这些程序烂熟于心,而且要在模拟机上认真练习改出动作;如2002年俄罗斯巴什克利安航空2937号班机与DHL快递611号班机的空中相撞事故,促进了ICAO对空中防撞系统使用规范的统一,如果RA指令和ATC指令存在冲突,必须服从RA指令;又如2002年北航CJ6136航班事故、2006年希思罗机场恐怖袭击事件和2008年南航CZ6901航班事件,促使局方规章对旅客随身携带液体的要求进行了数次修订;再如2010年河南航空“8.24”事故后,民航局在CCAR121-R4中对乘务员的应急训练条款进行了改进,同时,“8.24”事故还告诫我们,安全从业人员漠视规章和玩忽职守就等同于犯罪,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安全管理专家刘清贵在其文章《伊春“8.24”飞行事故告诉我们什么?》中写道:“职业飞行员的保护伞是什么?就是规章,就是标准,飞机有一个性能包线,在这个范围内飞行,肯定是安全的,飞行员也有一个规章包线,在这个框架内飞行,准保一辈子飞行无大事。”正是由于许多规章是前车之鉴,是事故教训的积累,规章的“包线”功能才更加突出,规章的风险防御作用才更加彰显。唯有深入研究规章根源,熟知推动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的历史事件,才能充分认识到规章的重要性,进而发自内心敬畏规章。

  当我们的安全技术日趋先进、规章程序日趋完善、防御系统逐渐强大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前辈们走过的漫漫艰辛路,我们要追寻着民航发展的历史足迹,从一个个刻骨铭心的案例中寻找答案,了解每一项技术革新背后的故事,懂得每一部规章和每一个条款的来龙去脉,将敬畏基因深深烙印在民航人血脉之中。

  二、注重警示教育,使“三个敬畏”内化于心

  安全教育是“安全促进”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开展警示教育是推进“三个敬畏”理念内化的主要手段,即通过对以往典型事件的剖析、警醒、反思,使安全从业人员从中有所触动、启发、启示,对改进以后的安全工作有所借鉴与帮助,对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所促进。警示教育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做到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使安全从业人员切实认识到,敬畏生命是民航人最基本的生命观和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敬畏规章是民航人立业之本分,敬畏职责是民航人的使命与担当。关于警示教育,不妨让我们看看日本航空的做法,也许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2006年,日本航空公司在东京羽田国际机场的维修大楼内建成了“安全促进中心(Safety Promotion Center)”,该中心是日本航空的航空安全教育基地,安全促进中心展厅对1985年8月12日的JL123航班事故相关资料进行了展示。展示内容主要包括:被撕裂的飞机舱壁、扭曲变形的客舱座椅、破损的黑匣子、引发事故的“压力隔板”、遇难者遗物和遗书、事故相关的图文资料,以及日航员工参观展厅的心得体会与安全承诺等。展厅的电视屏幕上,还对JL123航班事故的发生和救援过程进行了再现,对事故的调查和原因分析进行了详细讲解。相信有不少业内人士都参观过日本航空的“安全促进中心”,真实还原的事故惨状令人触目惊心。日本航空定期组织员工在安全促进中心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尤其对于新入职员工,参观安全促进中心是职业必修课,旨在让员工时刻铭记历史教训和安全责任,避免悲剧重演。对事故场景的真实再现,触动员工对JL123航班旅客生命的敬畏之心,警示违章操作导致的严重后果,激发员工对规章的敬畏之心,告诫员工岗位责任与旅客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点醒员工对职责的敬畏之心。

  开展警示教育的形式不拘一格,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像日本航空这样,专门建立“安全促进中心”这样的警示教育基地,对历史案例进行深刻反思、剖析和真实展示,持续开展以案例为切入点的警示教育,使新一代民航人能够与历史安全事件的亲历者同频共振。在内心深处根植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和无需约束的自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唯有持续强化警示教育,才可以使敬畏意识慢慢生根发芽,才可以做到“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三、增强责任意识,使“三个敬畏”外化于行

  安全从业人员的责任担当,主要表现为对规章和职责的敬畏,即对规章标准不折不扣的执行和对岗位职责严肃认真的落实。由此,通过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安全从业人员对规章和责任的敬畏意识,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安全从业人员对岗位职责的认识。正确认识岗位职责、准确把握岗位责任,是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履职尽责的前提。加强员工对岗位职责认识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东航股份公司于年初开展了以“守初心、担使命、亮承诺、比贡献”为主题的《履职责任书》签署工作,这项工作的初衷是教育引导员工牢记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强化安全责任,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航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对保证安全生产的政治担当。《履职责任书》的签署过程,由基层管理干部与员工进行一对一面谈,对各岗位的安全职责进行再解读、再认识,对各岗位对应的责任进行再细化、再分解,并做出履职承诺,这个过程是一次面对面的安全沟通,是一次点对点的安全教育,更是一次实打实的责任意识强化。

  第二,加强安全从业人员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重点要对《安全生产法》进行持续宣贯与深入解读,《安全生产法》第三章对安全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详细阐述。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安全普法教育时,不应是单纯的条款宣讲,而要与基层的安全管理要求相联系,与员工的岗位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对条款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和宣贯,将安全责任的落实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增强员工从事安全生产的法制意识。例如安全从业人员的“知情权”与岗位应急管理、岗位风险管理相结合;又如“建议权”和“危险报告义务”与SMS安全信息获取、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相结合;再如“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与如何避免“习惯性违章”相结合等。切实让员工在落实安全工作中有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这是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举措,更是确保履职尽责的基础。

  第三,加强员工对自身能力与岗位匹配度的认识。安全从业人员需要深入理解岗位需求,客观认识自身能力,准确把握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自身能力与岗位的匹配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随着环境变化、技术革新、程序改进和规章的修订,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也需要随之提高,以适应岗位的最新要求,否则就会对安全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因为知识匮乏、能力不足和业务短板等人的因素是最大的安全隐患。由此,我们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员工的岗位对标意识和自我能力建设意识。

  第四,加强内部安全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组织实施自我纠偏和自我完善的主要手段,对于安全从业人员而言,监督检查是一种“他律”的安全管理方式,他律与自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持续有效的监督检查,可以促进安全从业人员自我约束能力的提升和安全责任意识的不断强化。关于加强内部安全监督检查,简要归纳如下几点:一是组建高素质的安全检查员队伍,定期对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盯紧关键问题、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群;三是坚持过程导向,盯紧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关键时期;四是坚持结果导向,将安全检查的结果作为安全绩效监测和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管理输入。同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无后果违章行为,要进行严肃整治。五是创新检查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云平台、移动端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优势,提高检查效率,强化对检查结果的运用能力。

  四、坚定职业信仰,端正安全核心价值观

  所谓良好的职业信仰,即具有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和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关于职业信仰,还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讲,宏观层面要做到肩有担当和心中有爱,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这是做人做事的前提;中观层面要有强烈的规矩意识和自律意识,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微观层面是忠于职守,具有甘于奉献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良好的职业信仰涵盖了敬畏生命、敬畏规章和敬畏职责的基本内涵,坚定的职业信仰是对“三个敬畏”思想理念的持续深化,是端正民航安全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促进,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思想保证。然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树立从业者的职业信仰,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可简要概括为以下方面:一是注重对新员工的培养,新员工是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要讲好职业生涯的第一课,对新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入门引领,开展初心使命教育,帮助其正心正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二是注重员工的持续在职培养,要开展好OJT(On the Job Training)训练,因为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必然提升,需要加强对行为规范、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持续强化训练。三是关注重点人群,“三长”(即机长、乘务长和班组长)人群是民航安全从业人员的核心骨干力量,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需要根据“三长”能力素质模型,对“三长”人员的培养进行长远规划和落实。同时,建立自下而上的测评机制,定期对“三长”人员开展职业素养测评和纠偏,确保“三长”人员的职业素养稳步提升。四是加强文化引领,以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从业人员的职业信仰,为职业信仰的持续坚定提供适合的土壤,同时要积极树立各类先进典型,发挥标杆旗帜引领作用。

  帮助民航安全从业者树立良好的职业信仰,对端正民航安全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有职业信仰的人,必定心存良知,爱人如己,是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之人;必定坚持原则,坚守底线,讲自律,守规矩,是遵守规章、敬畏规章之人;必定有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在工作中忠于职守、锤炼匠心,是热爱岗位、敬畏职责之人;有职业信仰的人,必定是民航安全事业的坚定者、奋进者和搏击者,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三个敬畏”清晰指明民航人应信仰什么、坚持什么、敬畏什么,当人人常怀敬畏之心、时时常思事故之伤、事事常行信仰之举时,航班生产将更加安全,民航兴邦将共铸辉煌。

  (作者简介:郭学鹏,东航北京分公司客舱服务部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曾任北京分公司客舱服务部副总经理、安全监察部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北京交通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美)项目管理协会(PMI)认证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士(PMP)。2010年获得东航股份公司优秀安全管理干部荣誉。)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