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航若扣除“大补”实为“大亏”
近九成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贴,90多家亏损企业因此扭亏为盈。2014年半年报披露的相关数据,令补贴乱象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再度升温。
上半年近九成公司获政府补贴
2537家A股上市公司相继公布的2014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3%。
然而,另一组数据暴露了这份成绩单背后的水分。上半年共有2235家上市公司收到政府补贴,占比达88.1%,合计补贴金额高达322.6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逾三分之一。
上述320多亿元补贴中,有一半流向58家上市公司。获补贴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分别为中国石油、中国国航、建设银行、华能国际、TCL集团、京东方A、重庆钢铁、中国中冶、美的集团和中天城投,其中7家为央企和地方国企。
最奇葩的补贴或许要算露笑科技。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净利润为461.6241万元,同期获得补贴461.5102万元。这意味着露笑科技上半年可能实际只赚取了1139元净利润。
事实上,上市公司“进补”并非新话题。有统计显示,2011年至2014年上半年,各级政府共计为上市公司发放补贴3414亿元。过去的7年中,上市公司获得的政府补贴年均增长幅度达20%。
政府补贴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以上半年收获补贴8.18亿元排名第二位的中国国航为例,其同期净利润为4.744亿元。这意味着若扣除补助,其亏损额高达3.44亿元。
借补贴扭亏为盈
作为政府对微观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向性引导,财政补贴通过转移性支出的方式支持生产发展、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维护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的权益。
在宏观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政府利用财政资金向具备良好成长前景的企业提供支持无可厚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补贴都流向了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行业。
从氯碱化工到钢铁,从LED到有色金属,一些属于明显产能过剩行业的地方企业屡屡获得高额补贴。究其原因,不少企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业绩不佳有损地方政府的“脸面”和“钱包”。
另一些补贴的去向更加耐人寻味。有统计显示,93家公司上半年获得政府补助的金额大于其净利润。过去的3年半中,278家公司依赖政府补贴扭亏为盈,一些公司甚至借此躲过退市厄运。
地方政府缘何热心于为上市公司,尤其是绩差公司“喂补药”?人们或许可以从股票市场的进退机制中找到答案。
在新股发行尚实行审批制的年代,股票发行采用额度管理和指标管理的模式。面对宝贵的上市名额,一些地方政府不惜通过补贴的方式,为公司打造一份可以过关的财务报表。
核准制下,上市资源的稀缺特性并未获得实质性改变。在上市通道依然不畅、退市机制却日趋严格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保护壳资源的冲动有增无减。除了动员本辖区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外,发放补贴扮靓业绩成为其呵护绩差公司的重要手段。
“免费补药”拷问市场公平
“通过政府补贴来扭亏保壳,已经成为A股市场一道风景线。”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说,企业退市与否由政府补贴说了算,成为对退市制度公平性的拷问。
补贴乱象伤及的,不仅仅是退市制度的公平性。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补贴过亿元的58家上市公司中,40家为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占比近七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补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竞争环境的不公平。
今年7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等民营企业家不约而同发出“不要补贴要公平”的呼吁。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混乱的补贴折射出政府与企业边界不清、规则不严肃、寻租空间大、市场不公平等一系列问题,形成逆淘汰机制,已经成为中国股市“不得不治的顽疾”。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宏伟目标。若任由政府之手以补贴的名义过度介入微观经济和资本市场,显然与这一目标相悖。
在新股发行注册制尚未成行、壳资源依然炙手可热的背景下,如何降低地方政府补贴保壳的冲动?业界专家建议,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作为退市依据之一,避免补贴掩盖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应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完善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确保补贴真正流向符合转型方向的企业并能获得实效,成为用在刀刃上的好钢,而不是干扰市场公平竞争机制的“免费补药”。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