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航企 >> 正文

中航力推国产客机走进非洲 将建多个合资航空公司



2015-09-17   作者:  来源:环球网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9月16日航展开幕当天,中航国际副总裁、中航国际航空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发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张光剑博士接受了记者的访问,他就“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以及国产民机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层次解读。

  张光剑表示,一直以来,中国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对非合作的重要位置。在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埃塞俄比亚提出了开展“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的倡议,支持中国企业与非方建立合资航空公司,提供民用支线客机,共同发展非洲区域航空业。这是新时期中国顺应非洲发展趋势、因应非洲合理诉求,提出的支持非洲自主发展、加强中非务实合作的重要举措。该计划也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在非洲开展“三网一化”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洲的经济正在崛起,民用航空业也是非洲的新兴产业。中国具有先进的民航运营公司和民航管理体制,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民航管理水平;另外,国产民机也逐渐被国际民航市场接受和认可,中国企业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机场设备、民航管理及飞行员培训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因此,中非区域航空合作有利于加深中国与非洲国家间的深层次合作,有利于加深彼此的友谊和互信。基于此,“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应运而生。这一计划也将为国产民机“走出去”创造更广阔的前景。

  航发公司主要负责新舟系列飞机、运12系列飞机、直升机等国产机型的海外销售,并且也是中国商飞ARJ21飞机出口的主渠道,同时还集成了包括机场建设、机场设备、航空培训、技术服务等在内的航空产品上下游产业。作为民用航空产品的集成供应商,航发公司将集中所有力量积极参与到“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中。

  近年来,航发公司加快了“走进非洲”的步伐。随着国产民机在非洲市场面临的环境变化,航发公司在非洲市场开展了长远的谋划和布局。国产新舟60和运12飞机技术成熟可靠,经济安全,适应非洲需求,但非洲国家普遍航空基础能力较弱。因此结合非洲市场现状和未来需求,为使国产民机在非洲能够得到更好的使用,确保安全运营并创造盈利,有力支持“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实施,航发公司提出了国产民机走出去的“2123”体系建设计划。具体就是在未来15年内,建设1个非洲区域培训中心、2个维修中心、3个备件中心以及2个国产民机区域营销中心(英语区和法语区)。

  航发公司已经在南非合资成立了南非艾维飞行学院,即1个区域培训中心。该学院将面向非洲和国内培养飞行员以及地勤和空勤人员,为非洲航空公司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目前该航校已具备同时容纳300名学员的综合培训能力,到2020年通过扩建可达到同时容纳700人的能力。

  2个维修中心是指建立分地区的民用飞机维修中心,一方面为国产民机提供C检、飞机维修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展其他机种的维修服务。目前,航发公司在刚果布和坦桑尼亚合资建立的飞机维修中心和技术支援中心正在建设之中。

  3个备件库主要是面向非洲国家用户提供国产民机的备件保障。在北京,航发公司已经开始设立一个国产民机的备件总库,面向亚非拉提供备件的调度和周转。依托中航国际在肯尼亚的非洲总部基地,航发公司也将在肯尼亚建设一个非洲备件集中库。同时在津巴布韦、刚果布分别建立一个备件分库,分地区提供备件保障和供应。

  非洲国家普遍经济基础薄弱,航空运营能力差,建设“2123”计划,主要是希望通过建立国产民机的市场和客服体系,为国产民机在非洲的良好运营提供保障。根据用户的能力不同,航发公司采取了“保姆式、介入式和帮扶式”的客服理念,为非洲客户量身定做一套客户服务流程。

  “光有好的产品是不够的,提供良好的客户服务是必须的,而最终让非洲客户用好飞机,并且能够盈利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张光剑如是说。非洲有的国家航空公司运营能力差,希望借鉴中国先进的民航管理理念和航空公司运营经验提高自己的航空运营管理水平。

  目前,我们也正在积极筹划与国内航空公司一起,和有意愿的非洲航空公司探讨合资合作,在非洲建立几个合资的航空公司.

  张光剑表示,中国支线客机拓展非洲市场主要面临四点困难。一是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进入非洲挤压自身原有市场;二是西方国家对中国支线客机设置技术门槛,故意提高适航取证难度;三是中国进入非洲市场较晚,需要经历一个认识、了解、信任的过程;四是我们的产品性能还需完善,经济性、可靠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我们相信,“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 将为造福非洲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发挥重要作用,将为国产民机“走出去”、推动中国民航运营和体系的输出添砖加瓦,也将成为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友谊种子,在中非传统友谊的泥土里生机勃发,茁壮成长。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