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乘坐头等舱?80后90后竟已成主力!
两舱机票,即头等舱、公务舱,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高端人士的出行专属,然而,携程在“五四”青年节当天发布的一组大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乘坐国内航线头等舱、公务舱的旅客里,80后占比首度超过了70后,80后与90后占比均呈上升态势。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国内两舱乘客显著的年轻化趋势,与青年人群社会地位提高、经济实力增强不无关系,而更为重要的因素是,近年来在一些商务航线上,很多航空公司都在对头等舱、公务舱机票进行打折促销,许多打折后的头等舱票价,甚至比经济舱全价票还要便宜。
80、90后渐成两舱主力
携程机票大数据显示,国内航线两舱乘客的性别里,男性占比超七成,女性占比仅三成。
然而,从年龄的分布来看,两舱乘客极有可能是年轻的80后甚至90后。据携程大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两舱乘客里,80后占比28%,70后占比为27%,80后首度超过70后人群,成为最多的两舱乘客人群。
90后占比虽仅为9%,但结合前两年的数据,90后乘坐两舱乘客的人数呈逐年上涨趋势。2014年第一季度(Q1),90后占比为6%,2015年第一季度(Q1),占比攀升至7.5%,至2016年第一季度(Q1)其占比已上升为9%。同样趋势亦体现在80后乘客比例。由此可推测,80后、90后将逐渐成长为国内航线两舱的主力乘客。
两舱打折价比肩经济舱
对于这一变化趋势,行业内人士分析,国内两舱乘客呈年轻化趋势,一是因为随着80后职场进入上升期,不少能力出众的80后已处于公司中高层管理职位,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另一重要原因则是两舱机票价格“松绑”,航空公司根据市场调节需求,掀起两舱机票打折潮,有的航线公务舱机票持平经济舱全价票,甚至更低,亲民的价格对于即使刚进入职场的90后而言,也不再望而却步。
2016年第一季度,国内两舱热门航线仍集中于商务航线,如上海⇋北京,广州⇋北京,广州⇋上海,成都⇋北京等,这些航线都推出了相当于经济舱全价票的超值头等舱,比如6月8日,北京飞上海的FM9108航班,经济舱全价为1240元,超值头等舱仅为1300元,相当于头等舱全价的3.4折。
其他非商务航线也不乏几百元的两舱机票。以榆林至北京航线为例,根据携程实时搜索结果显示,5月3日,经济舱最低价782元、全价880元,而公务舱票价970元(2.8折),只比经济舱全价贵了百来块钱。上海飞黄山,5月25日头等舱票价为580元(4.5折);同一天,广州飞海口的头等舱最低价为710元(2.2折)。
两舱如此大幅度打折,要放在以前还很难想象。2010年前,航空公司的两舱价格都是固定不变的“铁板一块”,头等舱票价是经济舱全价票的1.5倍,公务舱票价是经济舱全价票的1.3倍。直到2010年6月1日,民航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才对民航国内航线头等舱、公务舱票价实行市场调节价,而两舱价格“松绑”后,航空公司的调价方向一度出奇地一致——抬高票价。
“这主要是因为,以往大多数乘坐两舱的旅客,对头等舱、公务舱的需求是刚性的,价格并不是他们选择舱位的主要因素。”一家航空公司的市场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而之后两舱价格又出现大幅打折,应该主要在行业淡季和国家相关政策对公务出行限制的背景下,航空公司希望吸引一些原本并不选择两舱的旅客来体验两舱,以吸引更多额外的两舱客源,弥补公务客源减少的趋势。
航企加码“中间舱”
从2014年开始,《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出台,一系列限制“三公”消费的政策在民航业开始发酵,航空公司的高端客源出现明显下降,当时,多位业内人士也预计,各航企会通过推行类似“超值头等舱”等创新的两舱产品,来吸引更多刚性需求顾客,挖掘增量客源。
而更多航空公司则在加大类似高端经济舱等“中间舱”的布局,以吸引乘坐两舱受限的公务旅客。
“中间舱”是介于两舱和经济舱之间的舱位,其票价最高仍按照经济舱全价票出售,但提供的却是接近于“两舱”的服务水平。
据记者了解,国内下手“中间舱”最快的南航,就在其777-300ER飞机上增加了44个座位的高端经济舱,这也是国内首架拥有独立四舱布局的宽体客机。国航也在陆续改造其新飞机超级经济舱配置的方案,比如将原定的A330客机的部分公务舱换为超级经济舱。
而除了传统航企,低成本航空公司也在挖掘这一市场的机会。国内首家低成本航空公司春秋航空的董事长王正华就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2013年,公司“商务经济座”的销售数量年年攀升,“商务经济座”主要是将客舱的第一排、第二排改造,比经济舱多20%~40%的腿部空间。购买“商务经济座”的乘客还可获得专用值机柜台、优先登机、25公斤免费行李额等优惠,而票价是全价票的7到9折。
“商务经济座的定位和政企客户对于我们的要求不谋而合,春秋航空商务经济座签约的政企客户的数量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政府部门、500强企业。”王正华告诉记者。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