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聚焦 > 焦点 >> 正文

飞行员现状:数量短缺,实操技能弱,70%的不安全事件与其有关



2018-09-25   作者:  来源:明说民航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在第六届AOPA国际飞行训练展会上,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司长胡振江表示,当前中国民航机长实操技能下降、外籍机长和新机长人数占比高,以及发展速度过快等特点突出。

  民航飞行员短缺,国内外52所航校每年仅能训练5000名民航飞行员

  据胡振江介绍,近十年来,中国民航运输航空飞行员培训以航线运输驾驶员整体课程和高性能飞机训练为主。2014年引入多人制机组驾驶员执照;2015年颁发的《运输航空副驾驶预备课程》咨询通告,进一步拓宽运输航空飞行员培训通道;2016年调整飞行学校训练课程等级,提高面向运输航空飞行员培训的驾驶员学校训练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

  截至今年8月,国内24所141部航校和国外28所航校承担了中国民航每年近5000人的训练。另外,每年超过1500名新机长进入121部航空公司。

  截至2017年底,中国共有5.57万人持有民航驾驶员有效执照,其中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22405本。而同期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3296架,比上年底增加346架。

  截至2018年6月底,民航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2.97亿人次,同比增长12.4%。全行业共完成运输飞行563万小时,同比增长10.2%。航班总量同比增长8.38%。

  目前,我国已经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航空市场,并且民航业在整体保持10%左右的增速。在过去5年,从客运量数字表现来看,美国的平均年增速在4%左右,欧洲在6%左右,中国则达到了10%。预计到2022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民航市场,中国民航对飞行员需求量巨大。

  我国航空公司培养飞行员的方式多是委托培养、定向分配,培养一名机长的周期至少要8到10年,随着各家航空公司大量购买新飞机、开辟新航线,带来飞行员人才的短缺。

  飞行员缺乏实操等特点表现明显

  据胡振江介绍,由于飞行员需求持续旺盛,而民航部门机长培训能力和培训方法有限,需要大量引进外籍机长。目前,中国民航外籍飞行员、外籍机长已经达到1400人,占中国民航总机长人数的十分之一。

  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引导的自动功能的提升,飞行员的手动操纵能力却不断下降。据公开报道,一名飞行时间达3000小时的大型机机长,手动操作飞机的时间约13个小时。

  胡振江指出,飞行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偏弱,航空公司将QAR作为机长、教员、各级副驾驶升级的基本标准,导致了很多飞行员不敢直接操控飞机。

  据了解,QAR指的是“快速存取记录器”,该设备能将飞机运行主要参数记录下来,并在飞机着陆后传送到航空公司译码基站,其主要功能在于日常机务维护、飞行检查、性能监护以及飞行品质监控等。

  胡振江表示,航空公司普遍将QAR用于对飞行员的处罚。他认为,民航安全管理、技术管理思路出现偏差导致训练上出现漏洞,也是中国民航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之一。此外,他还提出,带队三年以内的新机长人数增长快,也是当前中国民航发展特点之一。

  根据统计,2013年时中国民航三年以内的新机长人数占全国机长总人数10.06%,而2018年8月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机长总人数16000多人,新机长比例已经超过20%。

  在中国飞行员的发展规划是:飞行学员→E类副驾驶→D类副驾驶→C类副驾驶→B类副驾驶→A类副驾驶→机长。一般在飞行学员阶段是两年的培训时间,而副驾驶到机长的过程一般需要7-10年时间。

  “尽管通过局方和航空公司的严格把关,将每年放机长的人数控制在1600-1800人左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机长仍然会增加。”胡振江进一步指出,“在新机长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中国民航风险值在不断增加。”

  此外,目前我国航空公司发展过快,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导致各公司在训练把关上有流于形式。胡振江指出,航空公司在快速发展时期注重购进飞机数量、引入机长数量、航线开通等效益最大化等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问题。

  “中国民航发展速度过快,所以冯正霖局长提出要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中国民航业。要考虑对飞行员训练基本要求有没有尽到责任、飞行员有没有保证稳中求进的状态、有没有出现拔苗助长、有没有筛掉训练不达标的飞行员、各个航校有没有从源头筛除掉作风不严谨的飞行学员等等问题。”胡振江说。

  据其介绍,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冯正霖此前曾表示,近期发生的10起不安全事件当中,4起直接与机组人员工作作风相关,3起与机长业务技能相关。

  加强航空学校和航空公司飞行学员的训练工作,确保培训质量,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相关单位和部门必须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飞行员培训的方法,注重作风培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促进中国民航的可持续发展。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