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空港文化 > 观点 >> 正文

迎接公务航空的春天仍需“冷思考”



2013-05-08   作者:孟进  来源:中国民航报   点击量:    打印本页 关闭


  核心提示: 在中国公务航空市场日益火暴的同时,我们需要相应的“冷思考”。与欧美公务航空市场相比,目前中国公务航空仅算处于春天来临之前的“融冰”时期

1367985522788.jpg

  空客公务机

  不久前落幕的2013年亚洲公务航空会展,吸引了全球180家参展商前来参展。这一盛况,反映出迅速发展的中国公务机市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全球各飞机制造商的眼球。某业内人士分析称,中国公务航空市场的“井喷式”发展已经开始。

  近年来,中国的公务航空发展较快。截至2012年底,共有公务航空企业15家,喷气公务机166架,与2011年相比,企业数量增加9家,公务机数量增加91架,中国公务航空飞行小时同比增长28.02%。同时,2012年批准筹建的公务航空企业就达到41家。

  然而,在中国公务航空市场日益火暴的同时,我们需要相应的“冷思考”。与欧美公务航空市场相比,目前中国公务航空仅算处于春天来临之前的“融冰”时期,若要真正迎来中国公务航空市场春花烂漫的“井喷式”发展,还有几个问题亟须解决。

  第一,空域管理体系改革须深化。目前,我国的私人公务飞机只能在有限的民航航路上申请飞行,公务航空因此失去了一大块市场发展空间。另外,私人飞行仍需“一事一报”,报批时间甚至达到数天。如果空域管理体系改革不能取得更大的新的突破,公务航空迎来“井喷式”发展的时间将大大延后。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须进一步加快。目前,随着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地相继建设公务机候机楼,珠海开展公务机固定基地运营者(FBO)试点工作,我国公务航空保障设施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从全国来看,专用公务机候机楼仍难以满足公务机市场发展的需要。

  第三,运行管理规章亟须完善。201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意见》,虽然明确了低空开放的一些方向性问题,但实际操作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还有待细化明确。另外,高额的飞机管理、维护和地面服务费用,因缺乏与其他国家民航管理部门的互惠协定而导致适航审定程序繁琐而耗时等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公务航空的发展。

  第四,专业人才须加快培养。目前,我国公务航空飞行、机务、签派、营销等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公务航空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今年3月,民航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务航空管理和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公务航空市场准入和宏观调控,规范公务航空企业,健全公务航空运营管理和服务保障的规章标准体系,完善全国公务机场规划,建立机场地面服务保障安全机制,统筹利用资源与优化流程等。这是民航局首次出台的专门规范和保障公务航空发展的政策。发展公务航空,不仅有助于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民航业整体协调发展,还可以直接带动公务航空产业链条全面发展,在提高商务出行效率、拉动航空消费以及促进航空服务经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改革空域管理体制、加快公务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运行管理规章,从而突破公务航空发展瓶颈,必能迎来公务航空发展的春天。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

 
  • 政策
  • 焦点
  • 人物
  • 航企
  • 建设
  • 商务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国际空港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www.ia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27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