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航空公司:看上去很美 飞得好不易
自从2007年、2010年民航局分别发布暂停受理新设立航空公司申请的通知以来,国内已难见从零起步的航空公司新秀入场。而近期,有一股暗潮在行业内涌动,一些簇新的地方航空公司似乎要浮出水面。
笔者丝毫不怀疑地方政府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成立地方航空公司的初衷,但航空公司业的本质属性往往会使地方航空公司的飞行轨迹与地方政府的初衷渐行渐远。伴随着地方航空公司的组建、成立和长大,地方政府往往会遭遇以下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战略定位不清的问题。地方航空公司的主要发起人在筹建阶段必须对公司的战略定位有良好的论证和清晰的描述,否则会对机队规划、人才引进、筹资融资、产品设计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某些地方航空公司,其战略定位在客运与货运、在低成本与全服务、在干线和支线、在国内与国际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导致破产清算或者被其他公司兼并。
其次是能否通过严格的政府审批。根据《民航总局关于调控航班总量、航空运输市场准入和运力增长的通知》(民航发[2007]101号)要求,2010年前暂停受理新设立航空公司的申请。2010年10月,国家民航局下发的3380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管理的通知》)强调,根据当前航空运输安全形势和运输保障状况,继续暂停受理新设立航空公司(含航空公司设立子公司)申请。因此,目前申请筹建航空公司,需要有特别充分的理由,才有可能获得国家民航局筹建许可。2010年以来申请成立地方客运航空公司的省市自治区很多,但成功个例很少。从一张白纸起家的只有西藏航空一家成功,其他的地方航空公司,如首都航、北京航、云南航、大连航、内蒙古航等,是在原来大航空公司的分公司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河北航是在改造东北航空的基础上成立的。
再其次是购买飞机耗时长,成本较高。申请设立航空公司的条件规定,航空公司需要拥有所有权(购买或融资性租赁)的飞机至少3架。按照现有运力审批程序,获取筹建资格后开始引进飞机,飞机审批和采购周期较长,短期完成筹建开航任务的困难较大。如果签订购买新飞机协议,协议磋商周期较长,并且由于制造厂商飞机机位紧张,3年之内获得飞机的可能性很小,致使筹建周期过长。同时由于购买批量较小,议价能力较低,致使飞机购置和运营成本较高。
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招聘难的问题也考量着地方航空公司。在我国,与运营相关的专业人力资源非常稀缺,飞行人员、维修人员、签派人员队伍不易形成。目前筹建航空公司所需专业人才中最金贵的是飞行员,从其他航空公司挖一个飞行员的总成本将近500万元人民币。在专业人员眼中,还有一个比薪酬福利更让他们关心的问题:我要去的这个城市,是否更适合我安家?如果地方航空公司本部所在的城市不太宜居,那就会在在费尽心机引入飞机之后,遭遇空勤、地勤人员匮乏的尴尬。“招人难、派人难”往往也是控股航空公司不愿意在地方航空公司增加运力投入的体面理由。这导致一些地方航空公司成立多年,机队规模却只有5架~10架,让地方政府颇有“鸡肋”之感。
另外,地方航空公司运力能否坚守本地市场也值得商榷。地方航空公司本应以所在地区相关的空运市场为主战场,但地方航空公司的机队配置、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的大权受制于在控股航空公司(绝大多数是大型航空公司),导致地方航空公司运力服从于控股航空公司的总体运力布局,其大量运力经常被控股航空公司调往其他市场。最严重的时候地方航空公司绝大部分运力都不在本地市场,为他人作嫁衣。
同时安全管理的问题也很关键。地方航空公司成立初期运营基础薄弱,其飞行、签派、维修、安全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往往要用高薪从大航空公司挖来。由不同航空公司背景的技术专家带来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能否磨合成为和谐的新文化和有效的新制度,始终是地方航空公司管理的难题,也是局方监管的重点。地方航空公司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安全管理。个别地方航空公司在运营管理上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最终酿成了惨祸。重大事故发生后,往往会导致地方航空公司停航或者重组。
最后一点,地方航空公司能否长期承受投资巨大、盈利困难的压力?航空公司业是是公认最烧钱的行业,初始投资和后续投资都很大,经营管理难度高。虽然在3年~5年内地方航空公司有盈利的可能性,但发起者必须有承受因种种原因导致亏损风险的准备。各地政府依靠财政投入独立申请设立航空公司,初期投资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但由于运行过程中对现金流的需求较大,完全靠财政支持不太现实。因此,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把地方航空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宝座拱手让给了某一个大型航空公司,只有极少数地方政府敢于依托本地企业作为大股东组建地方航空公司,以四川航、河北航最为典型。
正因为经营一个有地域特色、并能持续运营的航企如此之难,才引得大量精英投身地方航空公司,彰显英雄本色。国内外民航业的发展史一再证明,只有管理有方、策划得当、人才到位,新成立的地方航空公司才能冲出大型航企的重围,飞出属于自己的天空。
责编:admin
免责声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国际空港信息网”的稿件,其版权属于国际空港信息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际空港信息网”。其他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 airportsnews@126.com